专利名称:集成式测试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式测试腔结构。
背景技术:
在气体阻隔性检测设备的测试腔结构中,试样贴在测试腔外平面上,在试样的两侧形成压差,试验气体通过试样渗透到试样的内侧,即测试腔,在测试腔内安装有压力传感器,用来检测测试腔的压力变化。传统设备中,存在三个缺点(I) 一个测试腔只连接一个压力传感器,一个压力传感器只能反映一组测试面积的渗透量,测试面积比较小;(2)测试腔和压力传感器及阀门连接是通过管道相连,造成测试腔的内体积比较大;(3)压力传感器和测试腔不在同一温度区间内,无法保证压力传感器和测试腔温度相同。以上三点,前两者会造成设备的检测精度降低,后者使设备的精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克服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测试腔结构,不仅缩小总体积,而且提高测试设备的温度精度和灵敏度。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集成式测试腔结构,它包括一个金属块,金属块内的一部分被挖成空腔形成恒温腔,在金属块未挖空部分内部设有若干加热兀件,在金属块未挖空部分的两个平行侧面和一个顶面上分别设有一个测试腔,各测试腔上设有相应试样;各测试腔通过金属块内相应的孔连通,并最终分别与位于恒温腔内的气管I和气管II连通,气管I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气管II上则设有阀门。所述金属块的恒温腔外部设有保温隔板。所述金属块未挖空部分的两个侧面和一个顶面分别设有测试腔A、测试腔B、测试腔C,各测试腔上分别设有试样I、试样II和试样III ;测试腔A与孔I连通,测试腔B通过孔II与孔I连通,测试腔C与孔I连通,孔I分别通过孔III、孔IV与气管I和气管II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结构紧凑。2、提高了测试设备的灵敏度。3、保证整个测试单元的温度恒定。
图I是集成式测试腔第一种实施案例的结构图。其中,I.压力传感器,2.气管I,3·测试腔A ,4.孔III,5.试样I,6·孔Ι,7·试样II ,8.测试腔B,9.孔II,10.加热元件,11.试样III,12.测试腔C,13.孔IV,14.气管II,15.恒温腔,16.阀门,17.保温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I :图I中,测试腔A 3、测试腔B8、测试腔C12上装有试样15、试样117、试样III 11。测试腔A 3、测试腔B 8、测试腔C 12分别和孔I 6、孔II 9、孔I 6相连,孔II 9、孔III
4、孔IV 13与孔I 6相连。孔III4通过气管I 2连到压力传感器I。孔IV 13通过气管II 14连到阀门16。压力传感器I与阀门16安装在恒温腔15内。当加热元件10使恒温腔15的温度达到特定值,各测试腔内试样两侧达到一定气压差值,阀门16关闭。试验气体透过试样15、试样II 7、试样IIIll渗透到测试腔A3、测试腔B8、 测试腔C12,通过孔16、孔119,进入孔1114,由气管I 2进入一个压力传感器I。金属块的恒温腔15外部设有保温隔板17。实施例2 孔I 6、孔II 9在测试腔A 3、测试腔B 8、测试腔C 12开口的位置,可以在测试腔A 3、测试腔B 8、测试腔C 12的任意位置。实施例3:在实施例I的基础上,可以把保温隔板17切去一定长度,用其它材料代替形成恒温腔15。
权利要求1.一种集成式测试腔结构,它包括一个金属块,金属块内的一部分被挖成空腔形成恒温腔,其特征是,在金属块未挖空部分内部设有若干加热元件,在金属块未挖空部分的两个平行侧面和一个顶面上分别设有一个测试腔,各测试腔上设有相应试样;各测试腔通过金属块内相应的孔连通,并最终分别与位于恒温腔内的气管I和气管II连通,气管I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气管II上则设有阀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式测试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金属块的恒温腔外部设有保温隔板。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集成式测试腔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金属块未挖空部分的两个侧面和一个顶面分别设有测试腔A、测试腔B、测试腔C,各测试腔上分别设有试样I、试样II和试样III ;测试腔A与孔I连通,测试腔B通过孔II与孔I连通,测试腔C与孔I连通,孔I分别通过孔III、孔IV与气管I和气管II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式测试腔结构,它包括一个金属块,金属块内的一部分空腔形成恒温腔,在金属块未挖空部分内部设有若干加热元件,金属块未挖空部分的两个平行侧面和一个顶面上分别设有一个测试腔,各测试腔上设有相应试样;各测试腔通过金属块内相应的孔连通,并最终分别与位于恒温腔内的气管I和气管II连通,气管I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气管II上则设有阀门。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提高了测试设备的灵敏度,保证了整个测试单元的温度恒定。
文档编号G01N7/10GK202631384SQ20122027052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8日
发明者姜允中, 王元明, 王连佳, 刘思广 申请人: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