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高电压物质含水测定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学技术领域,确切的说是一种测量物质含水的仪器。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近的已有技术一是本申请人2002年7月20日申报并已授权的名称为“粮棉含水测量仪”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02268399.2)。该专利电路,采用低于10伏的测量电压,缺点是测量时显示的测量值会由大到小逐渐变化,十几秒钟才能获得基本稳定的读数,显示慢且稳定性差。第二种采用360伏直流电源,但无稳压电路,且体积大、无法实现数字化、一体化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电压物质含水测定仪,以解决现有技术稳定性差、体积大、无法实现数字化、一体化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原实用新型基本电路10的基础上增加直流升压电路1,高/低电压隔离电路2及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直流升压电路1与电池7连接,高/低电压隔离电路2与稳压电源6连接,直流升压电路1和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均与微处理器5连接,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和高/低电压隔离电路2均与探针4连接,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与输入阻抗转换电路9连接,输入阻抗转换电路9与工作状态检测电路8连接,工作状态检测电路8与微处理器5连接。
测量时,工作状态检测电路8经由探针4和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感受到足够大的取样电压时,控制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切换到低阻端,然后启动直流升压电路1产生高电压,高/低电压隔离电路2将高电压连接探针4,构成高电压物质含水测量电路。当停机或返回待机状态时,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2处于高阻端,直流升压电路1停止工作,高/低电压隔离电路2将低电源电压连接探针4构成普通低电压测量电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测定仪体积小、实现了数字化、一体化、测量数据显示快、稳定性能好。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方块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电路原理图如附图1所示1、直流升压电路,2、高/低电压隔离电路,3、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4、探针,5、微处理器,6、稳压电源,7、电池,8、工作状态检测电路,9、输入阻抗转换电路,10、基本电路具体实施例如附图2所示,直流升压电路(1)由ICI、Q、B、D2、C1、及R1至R4组成,高/低电压隔离电路(2)由D1组成,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由IC2A及R5、R6组成,微处理器(5)由IC6、C4、C5及Y1组成,稳压电源(6)由IC5及C3组成,电池(7)为BT,为4节5号干电池,工作状态检测电路(8)由IC4、R7、R8组成,输入阻抗转换电路(9)由IC3、C2组成,现有技术中基本电路(10)组成部分不变,与微处理器(5)、稳压电源(6)、电池(7)及输入阻抗转换电路(9)的连接关系不变。
其连接关系如下直流升压电路(1)的IC1的SHDN端与微处理器(5)的IC6的RB0端联接,R1联接至探针(4),D2的负端和R1、R3与高/低电压隔离电路(2)的D1负端联接;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由R5和IC2A的(2)端一方面与探针(4)联接,同时还与输入阻抗转换电路(9)的IC3同相端联接,再经IC3的输出端与工作状态检测电路(8)的IC4反相端联接,其中的IC2A的13端受微处理器(5)中的IC6的RB1端控制。
权利要求一种高电压物质含水测定仪,包括直流升压电路(1)、高/低电压隔离电路(2)、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探针(4)、微处理器(5)、稳压电源(6)、电池(7)、工作状态检测电路(8),输入阻抗转换电路(9)、基本电路(10),其特征是在原基本电路(10)的基础上增加直流升压电路(1),高/低电压隔离电路(2)及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直流升压电路(1)与电池(7)连接,高/低电压隔离电路(2)与稳压电源(6)连接,直流升压电路(1)和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均与微处理器(5)连接,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和高/低电压隔离电路(2)均与探针(4)连接,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3)与输入阻抗转换电路(9)连接,输入阻抗转换电路(9)与工作状态检测电路(8)连接,工作状态检测电路(8)与微处理器(5)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高电压物质含水测定仪,属于电学技术领域。特点是在原基本电路的基础上,增加直流升压电路,高/低电压隔离电路及高/低阻取样电阻转换开关。采用该新型电路,直流升压电路由一只DC-TO-DC集成电路和一只升压变压器组成,仪器体积变小,实现了仪器数字化一体化、可消除低电压电阻式粮棉含水测量电路的读数渐降,较长时间得不到稳定结果的缺点。
文档编号G01N27/02GK2684193SQ20032010600
公开日2005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3日
发明者郭荣光, 陈庆明 申请人:郭荣光, 陈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