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疾病检测装置,特别涉及胶体金检测试纸。
背景技术:
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肠道传染病。导致感染性腹泻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及出血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微需氧菌,呈弧形、S形或螺旋形;无芽胞、无荚膜,有鞭毛,能做快速直线或螺旋体状运动。42°c生长良好,易被直接阳光及弱消毒剂杀灭,对热敏感,60°C 20min即可杀灭,但耐寒冷。出血性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菌,最适温度 37 °C。本菌耐酸耐冷,能在pH=2、温度低于5 °C的环境中生存。出血性大肠杆菌少于50个病原菌就可传染,甚至5个菌也可能引发感染。副溶血弧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本菌嗜盐畏酸,在盐浓度低于0. 5%或高于8%的环境下不生长,3% 6%食盐水中繁殖迅速; 在PH 6以下即不能生长,普通食醋中1 3min即死亡。对高温抵抗力小,80°C Imin即可被杀死。目前已知有13种0抗原及71种K抗原,我国主要以03 K6为主。志贺氏菌是革兰阴性兼性厌氧杆菌,无荚膜,志贺氏菌感染的的痢疾病人是主要传染源。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虫媒、性交等其他途径传播。目前,还没有一种集成试纸能够快速的检测上述4种病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体金试纸,其可以实现同时对4中病菌引起的肠道感染进行诊断。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1、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所述集合胶体金试纸共含有4个单元胶体金试纸,分别为单元胶体金试纸A8、单元胶体金试纸B9、单元胶体金试纸ClO及单元胶体金试纸D11,每个单元胶体金试纸依次设置有样品垫1、结合垫2和检测垫3,所述结合垫2 上设置有纳米金标记的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层,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其中,单元胶体金试纸A的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空肠弯曲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单元胶体金试纸B的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副溶血弧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单元胶体金试纸C的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志贺氏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线 4,单元胶体金试纸D的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出血性大肠杆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2、根据1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胶体金试纸,所述样品1、结合垫2和检测垫 3固定于背衬7上。3、根据2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还包括固定设置在背衬7 上的吸液垫6,所述检测垫3 —端与结合垫2相连,另一端与吸液垫6相连。4、根据3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所述检测垫3上位于吸液垫6侧与检测线4间隔并列设置有多克隆抗体质控线5。5、根据4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所述检测垫3贴附于背衬7 上,结合垫2位于检测垫3上部与其部分重叠,吸液垫6位于检测垫3上部与其部份重叠, 样品垫1位于结合垫2上部与其部分重叠。6、根据5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所述检测垫3为硝基纤维素膜。7、根据6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所述样品垫1和结合垫2 为玻璃纤维素膜。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为4个单元胶体金试纸集合成而成,可用于快速检测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及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无需特殊仪器和设置,无创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佳,操作简单,检测条件吴特殊要求,适用于诸如野外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的初步诊断;试纸显色稳定,易于长期保存, 成本低廉,也适用于临床诊断、普查与自查,可为患者赢取宝贵时间,应用前景良好。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佳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胶体金试纸的单元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向剖视图;图3为有4个单元胶体金试纸集成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胶体金试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胶体金试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 A-A向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胶体金试纸单元胶体金试纸,在背衬7上依次固定有样品垫1、结合垫2和检测垫3,所述结合垫2上设置有纳米金标记的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层,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如图3所示,所述集合胶体金试纸共含有4个单元胶体金试纸,分别为单元胶体金试纸A、单元胶体金试纸B、 单元胶体金试纸C及单元胶体金试纸D,其中,单元胶体金试纸A的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空肠弯曲菌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单元胶体金试纸B的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副溶血弧菌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单元胶体金试纸C的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志贺氏菌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单元胶体金试纸D的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出血性大肠杆菌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在背衬7上还设置有吸液垫6,所述检测垫3 —端与结合垫2相连,另一端与吸液垫6相连;所述检测垫3上位于吸液垫6侧与检测线4间隔并列设置有多克隆抗体质控线5,所述检测垫3贴附于背衬7上,结合垫2位于检测垫3上部与其部分重叠,吸收垫6 位于检测垫3上部与其份重叠,样品垫1位于结合垫2上部与其部分重叠。其中,所述检测垫3为硝基纤维素膜,所述样品垫1和结合垫2为玻璃纤维素膜。在使用本试剂盒时,将单元胶体金试纸A8、单元胶体金试纸B9、单元胶体金试纸 ClO及单元胶体金试纸Dll中的样品垫分别放入待测样本中,待测样本被样品垫吸收并通过毛细作用向检测试纸的吸收垫端层析,当上移到结合垫时,如果待测样品溶液中含有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及出血性大肠杆菌中任一种或多种,可与其相对应的单元胶体金试纸中的纳米金标记的致病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及出血性大肠杆菌)抗原的单克隆单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继续上移,当到达检测垫上的检测线时,致病菌抗原的另一结合位点可与其对应的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夹心结构,从而使纳米金聚集在相对应得单元胶体金试纸的检测线上,检测线显红色,多余的未与致病菌抗原结合的纳米金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则继续上移,到达质控线时,与多克隆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使纳米金聚集在相对应得单元胶体金试纸的质控线上,使质控线显红色,因此,当检测试纸上的检测线与质控线均显红色时,判断阳性结果,反之,如果标本溶液中不含有致病菌抗原,则在检测线处,不能形成所述双抗夹心结果,检测线不显红色,而纳米金标记的致病菌的单克隆抗体上移到质控线处,可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质控线先红色,因此,当检测试纸上的检测线不显红色而质控线显红色时,判为阴性结果;当检测试纸的质控线不显红色时,不管检测线是否显红色,结果都判为操作失误或检测试纸失效。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所述集合胶体金试纸共含有4个单元胶体金试纸,分别为单元胶体金试纸A(8)、单元胶体金试纸B(9)、单元胶体金试纸C(IO)及单元胶体金试纸D(ll),每个单元胶体金试纸依次设置有样品垫(1)、结合垫(2)和检测垫(3),所述结合垫(2)上设置有纳米金标记的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层,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其中,单元胶体金试纸A的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空肠弯曲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单元胶体金试纸B的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副溶血弧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单元胶体金试纸C的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志贺氏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单元胶体金试纸D所述检测垫(3)上横向设置有出血性大肠杆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垫(1)、结合垫(2)和检测垫(3)固定于背衬(7)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在背衬(7)上的吸液垫(6),所述检测垫(3)—端与结合垫(2)相连,另一端与吸液垫(6)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垫(3)上位于吸液垫(6)侧与检测线(4)间隔并列设置有多克隆抗体质控线(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垫(3)贴附于背衬(7)上,结合垫(2)位于检测垫(3)上部与其部分重叠,吸液垫(6)位于检测垫(3)上部与其部分重叠,样品垫(1)位于结合垫(2)上部与其部分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垫(3)为硝基纤维素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垫(1)和结合垫(2)为玻璃纤维素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疾病检测装置,具体为用于检测肠道感染的集合胶体金试纸,其共含有4个单元胶体金试纸,分别为单元A、单元B、单元C及单元D,每个单元依次设置有样品垫、结合垫和检测垫,结合垫上设置有纳米金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层,检测垫上横向设置有单克隆抗体检测线,其中,4个单元胶体金试纸的测垫上分别横向设置有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及血性大肠杆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线,本实用新型为4个单元胶体金试纸集合成而成,可用于快速检测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及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试纸显色稳定,易于长期保存,适用于临床诊断、普查与自查,可为患者赢取宝贵时间,应用前景良好。
文档编号G01N33/577GK202230089SQ20112037578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8日
发明者何长龙, 吴力克, 毛青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