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头枕支撑管锁扣组件漏检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头枕支撑管锁扣组件漏检装置,该装置是检测汽车座椅头枕支撑管内的锁扣组件是否漏装的自动化装置,适用于所有汽车座椅可调节式头枕支撑管的检测工序。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头枕,是为提高汽车驾乘人员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一种辅助装置。目前常用的为可调节式的汽车座椅头枕,将头枕插入固定于汽车座椅上端 的可调节式头枕支撑管内。可调节式头枕支撑管由管体和锁扣组件组成,锁扣组件内安装有弹簧和铁片,铁片用于卡住头枕调节杆,弹簧在按下锁扣时施加回复弹力,按下锁扣,铁片随锁扣缩进头枕支撑管内,松开头枕调节杆,即可以通过头枕调节杆来调节头枕的上下高度,使得头枕贴合驾乘人员颈背,提高乘坐的舒适性。若头枕支撑管内没有安装铁片,则头枕将无法调节高度,并且无法锁紧头枕,在车辆驾驶启动过程中,由于惯性,头枕将被甩出头枕支撑管,造成对汽车驾乘人员的人身伤害。所以,为保证安全,就必须检测头枕支撑管内的铁片是否漏装。目前,使用安装有金属传感器的治具,探测头枕支撑管内铁片是否存在,的确可以发现铁片的有无。可是,测试弹簧是否存在,则必须依靠作业人员用手去多次来回推动锁扣,来感知弹簧的有无。不但劳动强度大,还造成生产效率低,如果作业人员漏测,则仍然会存在不良隐患。由于弹簧在按下锁扣时要施加弹性回复力,使锁扣回复至初始位置,并保证铁片卡入头枕调节杆。所以,如果没有安装弹簧,则锁扣无法回复,头枕将不被卡紧固定,同样存在驾驶过程中头枕被甩出头枕支撑管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要研究的内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头枕支撑管锁扣组件漏检装置,其目的是模拟真实人工操作,同时探测头枕支撑管的锁扣组件是否漏装,从而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头枕支撑管锁扣组件漏检装置,包括工作台面,所述工作台面上开设有穿孔,该穿孔内设置一头枕支撑管支架;所述工作台面的底部上设有一气缸,该气缸的活塞杆端与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连接,并驱动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在所述穿孔内前后移动;在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的正上方设有光电传感器;所述工作台面上在所述穿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夹紧块,该夹紧块相对头枕支撑管支架上的头枕支撑管位置设置,每个夹紧块分别与一夹紧气缸的活塞杆端相连,所述两个夹紧气缸相向驱动夹紧块移动并夹紧头枕支撑管;所述工作台面上对应固定在头枕支撑管支架上的头枕支撑管的锁扣齐高的水平位置上设置一推块,该推块与一推动气缸的活塞杆端连接,该推动气缸驱动推块在锁扣伸缩方向移动;在所述推动气缸活塞前行的终止位上设有一磁性传感器。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I、上述方案中,所述穿孔为方形孔,该方形孔位于工作台面的中心。2、上述方案中,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为“U”型,该头枕支撑管支架用于竖直放置头枕支撑管。3、上述方案中,所述推动气缸为双联气缸。4、上述方案中,所述“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工作人员站在工作台面前,以工作人员面对的方向为基准而定的前后和左右。5、上述方案中,所述“推块”的作用端部形状与锁扣的接触面形状一致,以保证与锁扣可以均匀碰触。该推块在推动气缸的作用下,前后推动锁扣。6、上述方案中,所述光电传感器为距离设定反射型光电传感器,该光电传感器可以射出可视红色指示灯光点,可通过目视确定检测位置位于锁扣铁片表面。7、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工作台面的下方,对应穿孔的位置设有不合格品收集盒。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I、由于本实用新型应用传感器技术和机电一体化原理,模拟真实人工操作,同时探测头枕支撑管的锁扣上是否安装了铁片和弹簧,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用组合机械使装置探测到不合格品时,自动将不合格品排除出工作区域,可以保证不合格品不会因误操作而再次与合格品混淆;使用尼龙推块触碰锁扣,模拟人手推动,保证了锁扣表面不会受损,防止不良发生,保证了质量的稳定性。
图I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视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工作台面;2、头枕支撑管支架;3、气缸;4、夹紧气缸;5、夹紧块;
6、推块;7、推动气缸;8、磁性传感器;9、反射性光电传感器;10、LED绿色指示灯;11、LED红色指不灯;12、蜂鸣器;13、不合格品盒;14、通孔;15、导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图所示,一种头枕支撑管锁扣组件漏检装置,包括工作台面1,所述工作台面I上开设有穿孔14,该穿孔14为方形孔。该方形孔位于工作台面I的中心。该穿孔14内设置一头枕支撑管支架2 ;该头枕支撑管支架2为“U”型。该头枕支撑管支架2用于竖直放置头枕支撑管。所述工作台面I的底部上设有一气缸3,该气缸3的活塞杆端与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2连接,并驱动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2在所述穿孔14内前后移动;在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2的正上方设有光电传感器9。所述光电传感器9为距离设定反射型光电传感器,该光电传感器9可以射出可视红色指示灯光点,可通过目视确定检测位置位于锁扣铁片表面。所述工作台面I上在所述穿孔1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夹紧块5,该夹紧块5相对头枕支撑管支架2上的头枕支撑管位置设置,每个夹紧块5分别与一夹紧气缸4的活塞杆端相连,所述两个夹紧气缸4相向驱动夹紧块5移动并夹紧头枕支撑管。所述工作台面I上对应固定在头枕支撑管支架2上的头枕支撑管的锁扣齐高的水平位置上设置一推块6,该推块6与一推动气缸7的活塞杆端连接,该推动气缸7驱动推块6在锁扣伸缩方向移动;在所述推动气缸7活塞前行的终止位上设有一磁性传感器8。所述推动气缸7为双联气缸。所述“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工作人员站在工作台面I的前方,以工作人员面对的方向为基准而定的前后和左右。所述推块6的作用端部形状与锁扣的接触面形状一致,以保证与锁扣可以均匀碰触。该推块6在推动气缸7的作用下,前后推动锁扣。 在所述工作台面I的下方,对应穿孔的位置设有不合格品收集盒13,还有一导向板15,使得从通孔14落下的头枕支撑管准确的掉入到不合格品收集盒13内。使用操作时,通过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编写程序,在头枕支撑管(图中未示出)放入头枕支撑管支架2后,左右位置夹紧气缸4推动夹紧块5夹紧头枕支撑管,推动气缸7推动尼龙推块6来回推动头枕支撑管内的锁扣(图中未示出)三次,每次锁扣被推至头枕支撑管底部时,磁性传感器8输出信号,尼龙推块6返回。锁扣铁片的三次往复运动和锁扣弹簧的三次伸缩将使反射型光电传感器9感应型号发生三次通断,LED绿色指示灯10亮,确认锁扣内已经安装了铁片和弹簧;若铁片或者弹簧两者中任何一件漏装,装置无法识别到三次通断信号,则输出LED红色指示灯11亮和蜂鸣器12报警,工作台面I下气缸3驱动头枕支撑管支架2后退,两侧夹紧块5在夹紧气缸4的作用向两侧松开,头枕支撑管从工作台面I中心通孔14落下,掉入不合格品盒13中。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头枕支撑管锁扣组件漏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面(I),所述工作台面(I)上开设有穿孔(14),该穿孔(14)内设置一头枕支撑管支架⑵;所述工作台面⑴的底部上设有一气缸(3),该气缸(3)的活塞杆端与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2)连接,并驱动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2)在所述穿孔(14)内前后移动在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2)的正上方设有光电传感器(9) 所述工作台面(I)上在所述穿孔(1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夹紧块(5),该夹紧块(5)相对头枕支撑管支架(2)上的头枕支撑管位置设置,每个夹紧块(5)分别与一夹紧气缸(4)的活塞杆端相连,所述两个夹紧气缸(4)相向驱动夹紧块(5)移动并夹紧头枕支撑管; 所述工作台面(I)上对应固定在头枕支撑管支架(2)上的头枕支撑管的锁扣齐高的水平位置上设置一推块¢),该推块(6)与一推动气缸(7)的活塞杆端连接,该推动气缸(7)驱动推块(6)在锁扣伸缩方向移动;在所述推动气缸(7)活塞前行的终止位上设有一磁性传感器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头枕支撑管锁扣组件漏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14)为方形孔。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头枕支撑管锁扣组件漏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⑵为“U”型。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头枕支撑管锁扣组件漏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气缸(7)为双联气缸。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头枕支撑管锁扣组件漏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作台面(I)的下方,对应穿孔(14)的位置设有不合格品收集盒(13)。
专利摘要一种头枕支撑管锁扣组件漏检装置,工作台面上开设有穿孔,该穿孔内设置一头枕支撑管支架;工作台面的底部上设有一气缸,该气缸的活塞杆端与头枕支撑管支架连接,在所述头枕支撑管支架的正上方设有光电传感器;穿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夹紧块,每个夹紧块分别与一夹紧气缸的活塞杆端相连,驱动夹紧块移动并夹紧头枕支撑管;工作台面上对应固定在头枕支撑管支架上的头枕支撑管的锁扣齐高的水平位置上设置一推块,该推块与一推动气缸的活塞杆端连接,该推动气缸驱动推块在锁扣伸缩方向移动;在所述推动气缸活塞前行的终止位上设有一磁性传感器。本方案的目的是模拟真实人工操作,同时探测头枕支撑管的锁扣组件是否漏装,从而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G01V8/10GK202471995SQ20112054903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6日
发明者黄福明 申请人:苏州万佳电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