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波登管式防爆仪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爆炸性环境中的仪表防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波登管式防爆仪表。
背景技术:
化工和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可燃性气体通常采用密闭容器或管道来储存或输送。由于受到约束作用,气体爆炸会产生较高的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以至于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在容器与管道连接的装置系统中,由于压力累积效应和二次爆炸,容器管道系统气体爆炸事故的后果更加严重,常常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获取气体爆炸特性参数,预测气体爆炸强度,对于容器管道系统的抑爆、隔爆和熄爆的安全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提供一种精度高,安全性好的防爆仪表,已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波登管式防爆仪表,该防爆仪表采用波登管作为感压元件,可用于对感压元件无腐蚀性的介质,通过采用连续贯通式双螺纹防爆结构以及模块化设计,使得使用本结构的防爆型仪表无需关联其他设备,使用更加方便。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方案—种波登管式防爆仪表,该防爆仪表包括波登管、内接头、外接头、仪表壳体、平垫圈、锁紧螺母以及密封垫,其特征在于波登管和内接头位于仪表壳体的内部,并且波登管与内接头焊接在一起;外接头穿过仪表壳体上的过孔与位于仪表壳体的内部的内接头连接,并通过平垫圈和锁紧螺母固定在仪表壳体上;在外接头与内接头的结合面上,以及外接头与仪表外壳的结合面上均设置有螺纹隔爆面。优选的,在仪表外壳的过孔边沿设置有内嵌式的密封垫,密封垫与平垫圈相接触,在内接头与外接头的连接处设置有内嵌式的密封垫,密封垫与外接头相接触。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I)生产、装配方便,效率高;2)模块化设计,外壳与接头连接、调整方便;3)结构简单、简凑,体积小巧、安装使用及维护方便,外接头尺寸最小可为Φ10X80mm。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波登管式防爆仪表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该波登管式防爆仪表的结构图如图I所示。隔爆型是适用于爆炸性环境的一种防爆型式,其结构能够承受通过外壳任何结合面或结构间隙进入外壳内部的爆炸性混合物在内部爆炸,并且不会引起外壳外部爆炸性环境发生爆炸。螺纹隔爆结合面主要是通过限制螺纹的结合面长度、配合精度及啮合扣数来达到防爆的目的。该防爆仪表包括波登管I、内接头2、外接头3、仪表壳体4、平垫圈5、锁紧螺母6以及密封垫7。其中,波登管I和内接头2位于仪表壳体4的内部,并且波登管I与内接头2焊接在一起。外接头3穿过仪表壳体4上的过孔与位于仪表壳体4的内部的内接头2连接,并通过平垫圈5和锁紧螺母6固定在仪表壳体4上。在外接头3与内接头2的结合面上,以及外接头3与仪表外壳4的结合面上均设置有螺纹隔爆面。在仪表外壳4的过孔边沿设置 有内嵌式的密封垫7,密封垫7与平垫圈5相接触,在内接头2与外接头3的连接处设置有内嵌式的密封垫7,密封垫7与外接头3相接触。通过采用上述双螺纹隔爆面的连续贯通式隔爆结构,使得该防爆仪表更加的安全可靠,并且无需关联其他设备,使用更方便。这种连续贯通式隔爆结构除了可应用在防爆仪表上,还可以用在普通场合,只不过此时对螺纹的结合面长度、啮合扣数及结合精度要求不做严格要求,对另一结合面的长度、表面粗糙度、结合间隙不做严格要求。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内,则本实用新型的意图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在内。
权利要求1.一种波登管式防爆仪表,该防爆仪表包括波登管、内接头、外接头、仪表壳体、平垫圈、锁紧螺母以及密封垫,其特征在于 波登管和内接头位于仪表壳体的内部,并且波登管与内接头焊接在一起; 外接头穿过仪表壳体上的过孔与位于仪表壳体的内部的内接头连接,并通过平垫圈和锁紧螺母固定在仪表壳体上; 在外接头与内接头的结合面上,以及外接头与仪表外壳的结合面上均设置有螺纹隔爆面。
2.根据权利要求I中所述的波登管式防爆仪表,其特征在于在仪表外壳的过孔边沿设置有内嵌式的密封垫,密封垫与平垫圈相接触,在内接头与外接头的连接处设置有内嵌式的密封垫,密封垫与外接头相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波登管式防爆仪表。该防爆仪表包括波登管、内接头、外接头、仪表壳体、平垫圈、锁紧螺母以及密封垫,波登管和内接头位于仪表壳体的内部,并且波登管与内接头焊接在一起,外接头穿过仪表壳体上的过孔与位于仪表壳体的内部的内接头连接,并通过平垫圈和锁紧螺母固定在仪表壳体上,在外接头与内接头的结合面上,以及外接头与仪表外壳的结合面上均设置有螺纹隔爆面。通过采用上述双螺纹隔爆面的连续贯通式隔爆结构,使得该防爆仪表更加的安全可靠,并且无需关联其他设备,使用更方便。
文档编号G01L19/00GK202710238SQ20122038062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日
发明者熊章华, 张兆峰 申请人:宜昌兆峰自动化仪表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