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谷物品质评定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前处理与检测一体化流程的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
背景技术:
谷物品质的评定,是将经过前处理的谷物分项测定其含杂率、水分、容重等项指标,对照相应的标准,评定出谷物品质的等级。谷物品质的评定以往是由人工分项测定,不仅人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重复性和随机性误差大,而且受检验人员的主观意识与培训状况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前处理与检验一体化的谷物评定装置,其不仅可以提高评定的标准化程度、准确性和效率,还可以降低劳动强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特点在于,包括安装在机柜内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试样进料口、杂质分离器、容重测定器、水分测量仪、出料口,以及流程控制系统和相应执行机构,进料口设置在机柜上方外侧,与所述杂质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杂质分离器的出口与所述容重测定器进口连接,所述容重测定器的出口与所述水分测量仪的进口连接,所述流程控制系统通过所述相应执行机构及相关程序控制所述杂质分离器、容重测定器、水分测量仪和出料口工作。
上述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点在于,所述相应执行机构包括由所述流程控制系统控制的驱动机构分别带动的杂质分离器往复机构、容重测定器隔板移动机构、出料门开关驱动机构。上述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点在于,所述杂质分离器包括安装在分离器壳体内由高向低倾斜的上层粗筛和下层细筛,分离器壳体上开有除杂口,所述除杂口设置于细筛底部且与粗筛上面相通,所述下层细筛的低端一侧下方设置谷物出口。
上述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点在于,所述容重测定器为筒状结构,其中下筒部分别设置有上下两个隔板插槽以及可插入所述隔板插槽的隔板。上述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点在于,所述水分测量仪包括安装在筒体内的电容式水分传感器和设置在筒体外的计量秤,所述电容式水分传感器和计量秤通过导线分别与所述流程控制系统连接。
上述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点在于,所述流程控制系统包括安装在控制器壳体内电路控制板上的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通信接口和计算机系统,所述通信接口分别连接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和水分测量仪,所述可编程控制器存储有流程控制程序,计算机系统存储有检测评定程序。
上述的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点在于,所述机柜为多层结构,所述杂质分离器、容重测定器和水分测量仪分层设置,所述机柜底部设置有地轮和/或可调整地脚。
上述的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点在于,所述杂质分离器壳体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杂质分离器往复机构通过旋转曲柄机构和连杆驱动所述杂质分离器往复移动。
上述的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点在于,所述容重测定器隔板移动机构包括安装在支架上的电机、减速器、转盘、连杆和容重测定筒上的隔板,所述电机带动所述减速器、转盘和连杆运动,所述连杆分别与所述转盘和隔板铰接,连杆的运动带动隔板移动。
上述的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点在于,所述出料门开关驱动机构包括出料门、连杆和伸缩驱动机构,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出料门和所述伸缩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前处理与检测一体化的柜式结构和安装于柜式结构内部的具有可编程序控制及计算机通信功能的流程控制器,可以将杂质分离、容重、水分测量和称重各测定过程集成为前处理与检测一体化的自动化流程,从而显著地提高谷物品质评定的效率和准确度。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杂质分离、容重和水分测量过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包括前处理与检测一体化的机柜1、试样进料口2、杂质分离器3、容重测定器4、水分测量仪5、出料口6、可调整地脚7、地轮8、流程控制器9(PLC和PC机)。其中,机柜1分三层设置,分别安装杂质分离器3、容重测定器4和水分测量仪5。该杂质分离器3又包括分离器壳体30、上层粗筛31、下层细筛32、曲柄与连杆机构33、分离电机34和杂余出口35,该分离器壳体30上开有除杂口35和与试样进料口2对应的进口,该上层粗筛31和下层细筛32由靠近试样进料口2端一侧到靠近该杂余出口35一侧由高向低倾斜,除杂口35设置于细筛底部且与粗筛31上面的低端连通,下层细筛32的低端一侧下方设置谷物出口,分离器壳体30的底部安装有滚轮。在图1中,该容重测定器4又包括过渡筒40、容重测定筒41、连杆42、隔板43、转盘与容重电机44,容重电机44带动转盘,转盘带动铰接的连杆42,连杆42带动隔板43移动,上、下两块隔板43可将容重测定筒41分割出一定容积的空间,谷物充满后,由容重电机44带动上隔板工作,从而生成一定量的谷物。在图1中,水分测量仪5又包括水分测量筒51、电容式水分传感器52、测量电路53,在水分测量仪5的下方设置有出料口6,出料口6由料门61控制开关,而料门61又通过伸缩杆62和伸缩机构63驱动。
在图1和图2中,流程控制器9控制工作流程,谷物试样进入该杂质分离器3进行风筛分选,灰尘、秸杆、空壳等杂余被布袋风机吸走,其余物料流经筛面,筛面在分离电机34带动下往复运动,由杂余出口35排出粗筛分离出的粗粒矿物质和细筛筛下的细粒矿物质,细筛筛上的干净谷物则由出口进入该容重测定器4的过渡筒40。当谷物试样分选结束后,开启容重电机44,容重电机44带动转盘,转盘带动铰接的连杆42,连杆42带动上隔板43移出,同时容重测定筒41排气并进料,谷物充满容重测定筒41后,容重电机44再将上隔板43移入,上、下两块隔板43则将容重测定筒41分割成一定测量容积的空间,从而得到一定容积量谷物。移动下隔板43,谷物进入水分测量筒51,筒内的水分传感器52测量到谷物水分含量,同时,筒外的计量秤64称量到筒内谷物的重量,水分传感器52和计量秤64测量到的信号经测量电路53传输到流程控制器9,流程控制器9按特定的检测评定程序运算得出检验的结果。测量完成后,流程控制器9控制伸缩机构63带动伸缩杆62开启料门61将谷物放掉,然后再关闭料门61回到测量状态。
将待评定的谷物置入前处理与检测一体化的柜式结构的进料口,由具有可编程序控制及计算机通信功能的流程控制器控制实现从杂质分离、容重分等到水分测量的自动流程,再将检测数据以通信方式输出给外部的流程控制器9(计算机控制系统),再由计算机系统对照相应的谷物标准,计算出谷物品质的评定结果。
权利要求1.一种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机柜内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试样进料口、杂质分离器、容重测定器、水分测量仪、出料口,以及流程控制系统和相应执行机构,进料口设置在机柜上方外侧,与所述杂质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杂质分离器的出口与所述容重测定器进口连接,所述容重测定器的出口与所述水分测量仪的进口连接,所述流程控制系统通过所述相应执行机构控制所述杂质分离器、容重测定器、出料口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应执行机构包括由所述流程控制系统控制的驱动机构分别带动的杂质分离器往复机构、容重测定器隔板移动机构、出料门开关驱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杂质分离器包括安装在分离器壳体内由高向低倾斜的上层粗筛和下层细筛,分离器壳体上开有除杂口,所述除杂口设置于细筛底部且与粗筛上面相通,所述下层细筛的低端一侧下方设置谷物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重测定器为筒状结构,其中下筒部分别设置有上下两个隔板插槽以及可插入所述隔板插槽的隔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分测量仪包括安装在筒体内的电容式水分传感器和设置在筒体外的计量秤,所述电容式水分传感器和计量秤通过导线分别与所述流程控制系统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程控制系统包括安装在控制器壳体内电路控制板上的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通信接口和计算机系统,所述通信接口分别连接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和水分测量仪,所述可编程控制器存储有流程控制程序模块,计算机系统存储有检测评定程序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为多层结构,所述杂质分离器、容重测定器和水分测量仪分层设置,所述机柜底部设置有地轮和/或可调整地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杂质分离器壳体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杂质分离器往复机构通过旋转曲柄机构和连杆驱动所述杂质分离器往复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重测定器隔板移动机构包括安装在支架上的电机、减速器、转盘、连杆和容重测定筒上的隔板,所述电机带动所述减速器、转盘和连杆运动,所述连杆分别与所述转盘和隔板铰接,连杆的运动带动隔板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门开关驱动机构包括出料门、连杆和伸缩驱动机构,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出料门和所述伸缩驱动机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谷物品质自动评定装置,特点在于,包括安装在机柜内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试样进料口、杂质分离器、容重测定器、水分测量仪、出料口,以及流程控制系统和相应执行机构,进料口设置在机柜上方外侧,与所述杂质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杂质分离器的出口与所述容重测定器进口连接,所述容重测定器的出口与所述水分测量仪的进口连接,所述流程控制系统通过所述相应执行机构及相关程序控制所述杂质分离器、容重测定器、水分测量仪和出料口工作。其不仅可以提高评定的标准化程度、准确性和效率,还可以降低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G01N35/00GK2695973SQ0326384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4日
发明者张小超, 胡小安 申请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