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新型电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极,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电极。
背景技术:
电极空穴中试样的蒸发和电弧燃烧状况是决定分析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的主要因索。电极头的温度是电弧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传统的电极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分析指标的要求,传统电极在交流电弧燃烧过程中,弧焰不稳定,使得聚焦光斑在入射狭缝的外围游动,会使进入狭缝的光通量不稳定,影响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极在整个燃烧过程中,外形始终保持一致,易起弧,稳定性好的新型电极。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电极,包括上电极和与所述上电极相适配的下电极,所述上电极的上部为圆台柱,所述上电极的底部为球型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电极对上电极采用球型头,圆台柱, 下电极采用细径,锥底、平头和适宜的壁厚孔径及细颈使得弧焰稳定,温度适宜,避免燃弧时电极的外缘的尖端放电,使得样品在整个激发过程中,电极外形始终保持一致,弧焰保持稳定,从而,克服了传统电极燃烧时,弧焰光斑的游离现象。最终使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得到提高。经数百家单位,数百万次试样分析,证实本电极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电极,包括上电极1和与上电极1相适配的下电极2,上电极 1的上部为圆台柱11,上电极1的底部为球型头12。本电极对上电极采用球型头,圆台柱,下电极采用细径,锥底、平头和适宜的壁厚孔径及细颈使得弧焰稳定,温度适宜,避免燃弧时电极的外缘的尖端放电,使得样品在整个激发过程中,电极外形始终保持一致,弧焰保持稳定,从而,克服了传统电极燃烧时,弧焰光斑的游离现象。最终使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得到提高。经数百家单位,数百万次试样分析, 证实本电极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 一种新型电极,包括上电极和与所述上电极相适配的下电极,所述上电极的上部为圆台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的底部为球型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电极,包括上电极和与该上电极相适配的下电极,上电极的上部为圆台柱,上电极的底部为球型头。本电极对上电极采用球型头,圆台柱,下电极采用细径,锥底、平头和适宜的壁厚孔径及细颈使得弧焰稳定,温度适宜,避免燃弧时电极的外缘的尖端放电,使得样品在整个激发过程中,电极外形始终保持一致,弧焰保持稳定,从而,克服了传统电极燃烧时,弧焰光斑的游离现象。最终使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得到提高。经数百家单位,数百万次试样分析,证实本电极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文档编号G01N37/00GK202205697SQ201120361560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6日
发明者于兆水, 何小辉, 姚建贞, 张勤, 张雪梅, 李文阁, 肖细炼, 郝志红 申请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