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温度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温度试验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以通过在如电子装置等产品及其内部元件上改变周边温度,以对该产品及内部元件的温度特性、耐热性、耐低温性以及耐用性等进行测试的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及其内部元件(简称为电子装置)必须在预定温度内长期保持所需功能以及性能。于是,最佳在产品尚未出厂之前对该产品进行可靠性测试,以便预先发现电子装置中是否有不正常的温度特性、耐热性不足、耐低温性不足以及耐用性不足等问题。作为用于进行可靠性测试的装置,就存在有一种温度试验装置。使用温度试验装置对如电子装置等测试件进行测试时,往往需要对设置在测试槽中的测试件与设置在测试槽外的电源及测试设备之间使用电缆线来予以连接。但是,先前的温度试验装置中的测试槽有密闭结构用以对该测试槽外面和槽内实现隔热,导致不易在电源及测试设备与测试件之间进行连接。在温度试验装置中很重要的是,需使在测试槽内保持在预定温度(恒温),得以测试件在预定温度下的测试结果。另外,一种具有开口设在测试槽上的结构的温度试验装置, 与具有密闭结构的测试槽的温度试验装置相比,测试槽外面的气温会大大地影响到测试槽内的槽内温度。因此,在具有开口设在测试槽上的结构的温度试验装置中,难以控制槽内温度,以致设定温度受限于较小范围内。于是,要求扩大设定温度范围,以便能模拟各种工作环境而进行测试。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度试验装置,具有开口设在测试槽的结构,并能在较广设定温度范围内良好地控制测试槽的槽内温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温度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测试槽, 在该测试槽中用来隔绝外面和槽内的隔墙一部分上具有用以使测试件送进及送出的开口; 风机,沿上述测试槽的上述开口形成风帘;升降温单元,包含加热上述测试槽内空气的加热单元、冷却上述测试槽内空气的冷却单元;温度设定单元,产生设定讯号用以表示上述测试槽内的设定温度;检温单元,设置在上述测试槽内,并与该测试槽的槽内温度相对应地产生温度讯号;控制单元,根据上述设定讯号及上述温度讯号,控制上述升降温单元的运作/非运作,以使得上述槽内温度与上述设定温度接近;而且在该温度试验装置中,上述风机所形成的风帘以多层方式形成在测试槽内和开口之间,并且该多层风帘的至少一层在其形成过程中经过上述升降温单元的一部分。上述温度试验装置,使风帘以多层方式形成在测试槽和开口之间,并且该多层风帘的至少一层在其形成过程中经过上述的部分升降温单元。如此,例如能在已被控制的风帘层和温度未被直接控制的风帘层之间形成隔绝,可减缓因装置及人移动所致且外面来的直接性影响。并且,可将多层风帘形成在已被控制的风帘层及温度未被直接控制的风帘层之间,达成不使受到外面的直接性影响且气流紊乱的风帘层和温度已被控制的风帘层混
I=I O另外,在温度试验装置中,较佳为上述多层风帘的风速以一层为一个单位而相互不同。上述温度试验装置中,可通过使多层风帘的风速以一层为一个单位而相互不同, 以提高面临外面空气的风帘和测试槽内的风帘之间的遮阻效率。另外,在温度试验装置中,较佳为包含缝隙帘片,该缝隙帘片分别悬吊设置在用以吹出多层风帘的多个吹气口之间。如此,可使风帘整流成多层,提高与外面空气之间的遮阻效果而可良好地控制槽内温度。另外,在温度试验装置中,较佳为包含遮板,该遮板设置成可以遮住上述多层风帘中的一层风帘的方式覆盖开口。如此,在除了送进或送出测试件以及对测试件进行操作之外时,通过关闭遮板而与外面空气之间形成遮阻,可良好地控制槽内温度。另外,在温度试验装置中,较佳为包含置放台,该置放台将测试件放置于上述测试槽内底面上,并可将其一部分抽拉于开口外面。如此,可使成为引起测试槽的槽内温度变化原因的送进及送出测试件的作业得到迅速进行,实现提高作业效率,并可减少送进及送出测试件所引起的槽内温度变化。另外,在温度试验装置中,较佳为包含托盘,该托盘位于上述测试槽外面,并可使其上面大致对水平呈垂直地位于开口下面。如此,会影响到测试槽的槽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且不需要放入测试槽内的一些对象(如检测器等),将其等对象可放置于托盘上,可仅将测试对象送进测试槽内,实现提高作业效率,并可缩短达到设定温度所需时间。另外,在温度试验装置中,较佳为包含能在紧急情况下由工作人员操作的紧急停止单元,并且更包含异常停止单元,该异常停止单元能检测到在测试槽的槽内温度的异常、 加热单元的温度异常以及多个冷却单元的不正常运作中的至少一项异常,并停止加热单元及冷却单元的运作。如此,万一在温度试验装置发生故障时也可以保护测试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温度试验装置,具有开口设在测试槽的结构,并能在较广设定温度范围内良好地控制测试槽的槽内温度。
图1显示温度试验装置的端面图。图2温度试验装置的功能块图。图3显示温度试验装置的电性连接状态的模块图。图4显示温度试验装置的前视图。图5显示温度试验装置的运作的流程图。图6在图5所示的流程图中检测异常步骤以及处理异常步骤的详细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温度试验装置2------主机部分3------测试槽[0026]4------加热器5------除霜加热器6a、6b-----蒸发器8-----检温器10----开口11——机械腔12a——第一冷却单元12b——第二冷却单元13aU3b-----压缩机15a、15b——冷凝器16a-16c-----安全阀17------旁通装置18-----排水单元2 la、2 Ib-----回流道26a、26b-----吸气口27a-27c-----风扇28------通风道29a-29c-----吹气口30------控制单元40-----操控单元51-53-----防过热感应器54、55――异常检测装置6 la、6 Ib-—缝隙帘片63-----遮板65-----托盘67-----支撑臂68——置放台69-----抽拉把手71-----车轮72-----固定具Al-A3-----风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见附件图式并详细地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温度试验装置的实施型态。其中,图式说明中对相同元件附加相同符号,重复说明不再赘述。图1显示温度试验装置1的端面图。图4显示根据本实施型态的温度试验装置1 的前视图。参见图1及图4,温度试验装置1包含主机部分2、机械腔11、控制单元30及操控单元40。主机部分2设置在机械腔11上方,并包含测试槽3、第一回流道21a、第二回流道21b及通风道观。在机械腔11中,车轮71及固定具72设置在其下面部分。车轮71及固定具72用来使温度试验装置1可移动及固定。测试槽3,用来收纳如电子装置等测试件其内,并设置在主机部分2的大致中部。 用来送进及送出测试件的开口 10,设置在用来隔绝测试槽3和主机部分2外面的隔墙一部分上。开口 10包含第一缝隙帘片61a、第二缝隙帘片61b及遮板63。另外,检温器8及防过热感应器51安装在测试槽3的槽内。检温器8,是本实施型态中的检测单元,亦用来产生与测试槽3的槽内温度相对应的温度讯号。检温器8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30上,并将已产生的讯号提供给控制单元30。另外,防过热感应器51,是用来在测试槽3的槽内温度上升达到高于预定水平时产生报警讯号的装置。防过热感应器51同于检温器8亦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30上,并将已产生的讯号提供给控制单元30。置放台68设置在测试槽3的槽内底面上。在置放台68中,导轨安装在其底板上, 并可使用抽拉把手69将其底板从槽内抽拉移动。另外,托盘65设置在测试槽3的槽外且开口 10的下方处。托盘65在一侧使用铰链66 (两处)固定于主机部分2上,而另一侧使用可折弯的支撑臂67形成支撑,藉此可以水平保持其上面而作为工作桌利用,并且可适时折弯支撑臂67使托盘65上面呈垂直而收成平面。第一回流道21a是可使气流循环的空隙,而且气流由设在开口 10下方的吸气口 26a绕着测试槽3回流,流到设在开口 10上方的吹气口 ^a。吹气口 29a和吸气口 26a相隔开口 10且上下相对设置,而流经第一回流道21a内的气流由吹气口 29a吹出,并形成风帘A 1而沿开口 10向下流后被吸气口 26a吸入。在第一回流道21a内,设置有加热器4、除霜加热器5、蒸发器6a及6b、防过热感应器52及53,以及风扇27a。加热器4构成为用来加热测试槽3内空气的加热单元。在本实施型态中,加热器4使流经第一回流道21a内的气流加热。在测试槽3内的空气中,当利用已被第一回流道21a内加热过的空气来形成风帘A 1并使之流到开口 10时,部分空气流入测试槽3内被加热。蒸发器6a,是用来冷却测试槽3内空气的第一冷却单元1 的一部分。另外,蒸发器6b,是用来冷却测试槽3内空气的第二冷却单元12b的一部分。蒸发器6a及6b是金属筒体以线圈状圈绕成形的,而且冷媒在其内部蒸发而带走周边的汽化热。如此,蒸发器6a 及6b达成流经第一回流道21a内气流的冷却。在测试槽3内的空气中,当利用已被第一回流道21a内冷却过的空气来形成风帘Al并使之流到开口 10时,部分空气流入测试槽3内被冷却。除霜加热器5,是用来除去发生在蒸发器6a及6b上的结霜的装置。除霜加热器5 设置在第一回流道21a内靠近蒸发器6a及乩处。除霜加热器5,对流经第一回流道21a内的气流尚未流到蒸发器6a及6b的前予以加热,藉此可使附着在蒸发器6a及6b上的霜被溶化而除去。防过热感应器52,是用来检测加热器4的温度异常的检测装置。防过热感应器52 设置在第一回流道21a内靠近加热器4处。防过热感应器52,当加热器4的周边温度上升达到高于预定水平(例如为IO(TC)时产生报警讯号。另外,防过热感应器53,是用来检测除霜加热器5的温度异常的检测装置。防过热感应器53设置在第一回流道21a内靠近除霜加热器5处。防过热感应器53,当加热器4的周边温度上升达到高于预定水平(例如为 90°C)时产生报警讯号。防过热感应器52及53分别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30上,并将已产生的讯号提供给控制单元30。风扇27a,用来沿开口 10形成风帘Al的风机。风扇27a沿气流方向设定其吹风方向并设置在第一回流道21a内,以可使第一回流道21a内的气流循环。由风扇27a产生的气流从吹气口 29a吹出,再被吸气口 26a吸入而形成风帘Al。第二回流道21b同于第一回流道21a亦是可使气流循环的空隙,而且气流由设在开口 10下方的吸气口沈绕着第一回流道21a回流,流到设在开口 10上方的吹气口 ^b。 吹气口 29b和吸气口 2 相隔开口 10且上下相对设置。另外,风扇27b设置在第二回流道 21b内。风扇27b,是用来沿开口 10形成风帘A2的风机。风扇27b沿气流方向设定其吹风方向并设置在第二回流道21b内,可使第二回流道21b内的气流循环。流经第二回流道21b 内的气流由吹气口 29b吹出,并形成风帘A2而沿开口 10向下流后被吸气口 26b吸入。通风道28是用来使风扇27c所吹出的气流沿开口 10流送的空隙。风扇27c安装在通风道28上,以吸入外面空气并使之送入通风道28内。通风道28上方还有吹气口 ^c, 而且流经通风道观的气流沿开口 10由吹气口 29c吹出,形成风帘A3。由吹气口 29c吹出的气流,被第二回流道21b吸气口 2 吸入。第一缝隙帘片61a悬吊在吹气口 29a和吹气口 29b之间,并设置在风帘Al及风帘 A2流过该帘片前后面的位置上且覆盖部分开口 10。第二缝隙帘片61b悬吊在吹气口 ^b 和吹气口 29c之间,并设置在风帘A2及风帘A3流过该帘片前后面的位置上且覆盖部分开口 10。第一缝隙帘片61a、第二缝隙帘片61b在从开口 10外面观察时,形成有条状缝隙,较佳为使用软质且呈透明的塑料片。通过设置第一缝隙帘片61a、第二缝隙帘片61b,可实现气流整流。此外,亦可在第一缝隙帘片61a、第二缝隙帘片61b上开设直径约为Imm或更小的穿孔。因为开设有穿孔,故即使在面向开口 10(靠近外面空气的部分)的表面处、与外面空气之间产生较大温差且容易受到外面空气影响的吹气口附近发生结露,并且水滴附着在第一缝隙帘片61a、第二缝隙帘片61b表面上,亦可利用每一流过该帘片前后面的风帘来消除,可实现几乎消除因结露而产生的水滴滴到测试件上的现象发生。风帘如上述般,具有风帘Al、风帘A2及风帘A3等三层。每一层风帘的风速,较佳为设定风帘Al >风帘A2 >风帘A3的关。若设备在屋内时风帘A3所接触到的外面空气的风速则接近0 (无风状态)。相对于此,风帘Al通过使二次流产生在测试槽3内以进行温度控制,故若加快接近外面空气的风帘的风速,仍有发生乱流而吹到靠近测试槽3的槽内的风帘,导致对温度控制发生影响的虞。于是,在每一风帘(层)的速度方面,还是较佳为设定上述的关系。遮板63设置在吹气口 29b和吹气口 29c之间,并覆盖开口 10 (参见图1的点虚线)。遮板63是使用软质且呈透明的薄片所形成的,而且时常被内建在上部卷收单元内的弹簧往上拉起。当需用该遮板63来覆盖开口 10时,拉下把手6 并勾住固定在主机部分 2的挂钩件64b上。因为设置有遮板63,可实现当准备了测试件送进测试槽内之后等待测试槽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或者不需要确认测试件时,只要拉下遮板63以关闭开口 10, 即可缩短达到设定温度所需时间以及可获得良好的温度状态,进而可实现良好地控制测试槽3的槽内温度。另外,在遮板63中,亦可在整体上开设直径约为Imm或更小的穿孔。每一风帘的风速在开发时已经适当地确定,并且为了改进与外面空气之间的遮阻效率,往往使之加快,但是这样仍会发生遮板63摇晃的现象。但是,通过穿孔开设在遮板63上,可实现改进遮板摇晃的现象。机械腔11,包含第一冷却单元12a、第二冷却单元12b以及排水单元18。第一冷却单元1 及第二冷却单元12b均是用来冷却测试槽3内空气的装置。第一冷却单元12a 及第二冷却单元12b,分别包含压缩机13a及13b、冷凝器1 及15b。另外,第一冷却单元 12a具有安全阀16a,而第二冷却单元12b具有安全阀16b及16c。压缩机13a及13b,分别通过管道与设置在第一回流道21a内的蒸发器6a及6b相接。压缩机13a及13b,是对在蒸发器6a及6b内汽化的低压低温的蒸气冷媒进行压缩,以产生高压高温的蒸气冷媒的装置。另外,异常检测装置讨及55分别设置在压缩机13a及 13b上。异常检测装置M及55,监测压缩机13a及13b中的个别气压,当该气压达到预定水平时产生报警讯号。异常检测装置M及55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30上,并将报警讯号提供给控制单元30。冷凝器1 及15b,分别通过管道与压缩机13a及13b相接。冷凝器1 及15b, 是使来自压缩机13a及13b的高压高温的蒸气冷媒凝结成液态,以产生高压常温的液态冷媒的装置。安全阀16a,通过管道与冷凝器15a相接。安全阀16a,是对来自冷凝器15a的高压常温的液态冷媒施压,以产生低压低温的液态冷媒的装置。安全阀16a通过管道与蒸发器6a相接,并将已产生的低压低温的液态冷媒输送至蒸发器6a。另外,安全阀16b及16c 均通过有分叉处的管道(旁通装置17)以并联与冷凝器1 相接。安全阀16b及16c同于安全阀16a,亦利用来自冷凝器15b的高压常温的液态冷媒产生低压低温的液态冷媒,并将已产生的液态冷媒输送至蒸发器6b。另外,安全阀16b及16c均可关闭任何一方,当关闭任何一方时可使输送至蒸发器6b的液态冷媒会减少一半。如此,在第二冷却单元12b中,可实现安全阀16b及16c双方均在激活的“强冷却”,以及仅安全阀16b及16c任何一方激活的“弱冷却”的二段式冷却强度的切换。排水单元18,是用来将第一回流道21a内蒸发器6a及6b内结霜且利用除霜加热器5来除去该霜时所产生的水,予以排放的装置。排水单元18具有通往第一回流道21a底部的管道,通过该管道由第一回流道21a抽取水分并排放至温度试验装置1的外面。操控单元40,是本实施形态中的温度设定单元,用来设定测试槽3的槽内温度。操控单元40包含例如触控板等输入单元44,可由工作人员利用输入单元44输入测试槽3的槽内温度的设定温度。操控单元40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30上,并将表示所输入的设定温度的设定讯号发送至控制单元30。或者,操控单元40亦可包含如计算机等外接操控单元 42,此时,可将与储存于外接操控单元42中的温度测试程序相应的设定讯号发送至控制单元30。另外,操控单元40,较佳为包含显示单元43以显示槽内温度及设定温度给工作人员确认。控制单元30,是用来控制加热器4、第一冷却单元12a、第二冷却单元12b、风扇 27a-27c以及除霜加热器5的装置。控制单元30电性连接至检温器8上,并由检温器8接收表示槽内温度的温度讯号。控制单元30根据来自操控单元40的设定讯号及来自检温器 8的温度讯号,控制加热器4、第一冷却单元12a以及第二冷却单元12b,以使槽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另外,控制单元30电性连接至防过热感应器51-53以及异常检测装置M、55上, 并由防过热感应器51-53及异常检测装置M、55接收报警讯号。当控制单元30接收报警讯号时,停止加热器4、第一冷却单元12a、第二冷却单元12b、风扇27a-27c以及除霜加热器 5。图2温度试验装置1的功能块图。图3显示温度试验装置1的电性连接状态的模块图。参见图2及图3,温度试验装置1包含升降温单元20、控制单元30、操控单元40以及异常停止单元50。在升降温单元20中,包含有如图1所示的第一冷却单元12a、第二冷却单元12b以及除霜加热器5。此外,升降温单元20具有风扇单元沈及加热单元23。风扇单元沈包含如图1所示的风扇27a-27c。在加热单元23中包含如图1所示的加热器4。操控单元40,包含紧急停止单元41、外接操控单元42、显示单元43以及输入单元 44。紧急停止单元41,是用来在温度试验装置1运作中紧急停止温度试验装置1的装置。 紧急停止单元41电性连接至下面所述的控制单元30内的电磁开关35上,当由工作人员操作紧急停止单元41时,紧急讯号E 1发送至电磁开关35。外接操控单元42例如由包含CPU 及内存的计算机等运算装置而构成。外接操控单元42储存有预先设定的温度测试程序,当启动外接操控单元42时,按照该温度测试程序将设定讯号SSVl由外接操控单元42发送至控制单元30。输入单元44,是用来由工作人员输入设定温度的装置。输入单元44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30上,并将表示设定温度的设定讯号SSV2发送至控制单元30。显示单元43, 是用来显示槽内温度及设定温度给工作人员的装置。显示单元43及输入单元44相互电性连接,并使输入至输入单元44的设定温度显示于显示单元43上。另外,显示单元43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30上,并由控制单元30接收表示槽内温度的温度讯号SPV,以显示槽内温度。控制单元30,包含第一控制单元31、第二控制单元32、第一继电器基板33、第二继电器基板34以及电磁开关35。第一控制单元31,主要是用来控制第一冷却单元12a、第二冷却单元12b以及风扇单元沈的单元。第一控制单元31电性连接至操控单元40上,并由操控单元40接收设定讯号SSVl或SSV2。另外,第一控制单元31,通过第二控制单元32 电性连接至检温器8上,并由检温器8接收温度讯号SPV。第一控制单元31根据设定讯号 SSVl或SSV2以及温度讯号SPV,并按照预定规则(冷却单元控制规则)产生控制讯号Cl 及C2以分别控制第一冷却单元1 及第二冷却单元12b的运作/非运作,以使槽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另外,第一控制单元31,根据设定讯号SSVl或SSV2以及温度讯号SPV,并按照冷却单元控制规则产生控制讯号C3以控制第二冷却单元12b的安全阀16b及16c的开启/关闭。第一控制单元31包含如内存36等储存装置,而冷却单元控制规则预先储存于内存36中。第一控制单元31电性连接至安装在第一继电器基板33上的多个继电器上。另外, 在第一继电器基板33上的多个继电器,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一冷却单元12a、第二冷却单元 12b以及安全阀1 或16c上。并且,每一控制讯号C1、C2以及C3分别通过与该等相对应的继电器,传送至第一冷却单元12a、第二冷却单元12b以及安全阀16b(16c)。另外,控制单元30可依需求(例如依照来自操控单元40的指令)产生用来控制风扇27a-27c的运作 /非运作的控制讯号C5、以及用来控制除霜加热器5的运作/非运作的控制讯号C6后,将该控制讯号C5及C6分别通过第一继电器基板33发送至风扇单元沈以及除霜加热器5。第二控制单元32,主要是用来控制加热单元23的单元。第二控制单元32,通过第一控制单元31电性连接至操控单元40上,并由操控单元40接收设定讯号SSVl或SSV2。另外,第二控制单元32电性连接至检温器8,并由检温器8接收温度讯号SPV。第二控制单元32根据设定讯号SSVl或S SV2以及温度讯号SPV,产生控制讯号C4以控制加热器4的温度,以使槽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并且,控制讯号C4,是其周期比上述控制讯号C1、C2及 C3更短的PWM讯号。第二控制单元32电性连接至安装在第二继电器基板34上的无接点式继电器上。另外,在第二继电器基板34上的无接点式继电器电性连接至加热器4上。更且,来自第二控制单元32的控制讯号C4通过无接点继电器传送至加热器4。电磁开关35,是用来由紧急停止单元41接收到紧急讯号El后,紧急停止温度试验装置1的装置。电磁开关35连接于电源线上,该电源线用以对第一继电器基板33、第二继电器基板34、加热器4、第一冷却单元12a、第二冷却单元12b以及除霜加热器5供电。当接收到紧急讯号El时,由电磁开关35停止对各个装置的供电。在异常停止单元50中,包含如图1所示的防过热感应器51-53以及异常检测装置 54,550异常停止单元50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30的第一继电器基板33上,当在防过热感应器51-53以及异常检测装置M、55中任何一装置发出报警讯号E2时,将该报警讯号E2 发送至第一继电器基板33。另外,还有第一控制单元31,当槽内温度高于预定水平时,输出报警讯号E2给第一继电器基板33。第一继电器基板33当由异常停止单元50或第一控制单元31接收到报警讯号E2时,停止对风扇27a-27c、第一冷却单元12a、第二冷却单元12b、 加热器4以及除霜加热器5的供电。至于具有上述的温度试验装置1,其运作方式说明如下。图5显示温度试验装置1 的运作的流程图。参见图5,开始测试后,使用操控单元40输入设定讯号SV(S1)。接着,启动温度试验装置1 (S》。在此,当槽内温度PV、加热器4或除霜加热器5的温度高于预定水平时,或者在第一冷却单元1 以及第二冷却单元12b上发生故障时,可由异常停止单元50 检测到异常(S; )。当由异常停止单元50检测到异常时,就进行异常处理(S4)。然后,重复进行运作步骤S2以后的流程,直至结束运作时为止。接下来,关于温度试验装置1的运作(S》进行说明。在输入上述的设定温度SV 后开始运作。首先,在第一控制单元31及第二控制单元32中,由操控单元40接收设定讯号SSVl或SSV2,以取得设定温度SV。其次,在第一控制单元31及第二控制单元32中,由检温器8接收到温度讯号SPV,以取得槽内温度PV。再来,以计算求得设定温度SV和槽内温度PV之间的相差Δ = SV-PV0然后,根据相差Δ,可确认到温度试验装置1的目前控制状态。接着,对已有确认的各项控制状态的设定温度SV或槽内温度PV究竟属于预定条件中的何种,进行判断。根据上述判断结果和储存于第一控制单元31中的冷却控制规则,并使用控制讯号C1-C6,启动第一冷却单元12a、 第二冷却单元12b、安全阀16b (16c)、风扇27a-27c以及除霜加热器5,同时亦根据来自第二控制单元32的控制讯号C4,启动加热器4。在启动后,确认是否有来自操控单元40的停止运作的指令,若有就结束运作。此外,若没有指令时,重复进行槽内温度PV的取得。如此, 可按照设定温度SV及槽内温度PV良好地进行温度控制。图6在图5所示的流程图中检测异常步骤S3以及处理异常步骤S4的详细流程图。 参见图6,首先执行使用控制单元30的处理异常步骤S40。亦即,槽内温度PV有否高于由工作人员所输入的上限温度,对此由第一控制单元31来时常进行监测(S41、S42),当槽内温度PV高于上限温度时,就由第一控制单元31发出报警讯号E2 (参见图幻。然后,由第一继电器基板33停止对加热器4、第一冷却单元12a以及第二冷却单元12b的供电,以使温度试验装置1停机。接着,在上限温度尚未输入于第一控制单元31时,或者在用来储存上限温度的储存装置中发生异常时,由第一控制单元31,监测槽内温度PV有否高于在制造温度试验装置 1时完成设定的上限温度(装置上限)(S43、S44)。该装置上限例如为85°C等之温度。当槽内温度PV高于装置上限时,由第一控制单元31发出报警讯号E2,以使温度试验装置1停机。上面所述均是使用控制单元30的处理异常步骤S40。再来,若因控制单元30上发生异常而未执行上述的处理异常步骤S40时,则进入使用防过热感应器51及52的处理异常步骤S 50。亦即,槽内温度PV是由用以监测加热器 4的温度的防过热感应器52来间接监测的(S51、S5》,而当例如由防过热感应器52检测到 100°C时,由防过热感应器52发出报警讯号E2。然后,由第一继电器基板33停止对加热器 4、第一冷却单元12a以及第二冷却单元12b的供电,以使温度试验装置1停机。另外,在防过热感应器51中,由槽内的防过热感应器51来监测槽内温度(S53、SM),当例如由防过热感应器51检测到90°C时,由防过热感应器51发出报警讯号E2,以使温度试验装置1停机。此外,亦可通过由工作人员操作设置在操控单元40上的紧急停止单元41,停止对加热器4、第一冷却单元12a以及第二冷却单元12b的供电,以使温度试验装置1停机 (S55)。根据上述的本实施型态的温度试验装置1,具有如下效果。亦即,在温度试验装置 1中,具有风帘Al,该风帘Al是由温度利用升降温单元20控制的空气来形成多层风帘;风帘A2,该风帘A2是其温度并未直接控制而形成上述风帘Al的外层;风帘A3,该风帘A3是其温度未被控制且引入外面空气而形成上述风帘A2的外层。如此,即使风帘A3直接受到装置及人的移动影响,仍有风帘A2成为与温度已被控制的风帘Al之间的中间层,故从风帘 A3外面受到影响的气流紊乱能在风帘A2得到减缓,可避免对风帘Al产生影响。特别是风帘Al的紊乱会影响到达到设定温度所需时间,但仍有一层风帘A3,可缩短达到设定温度所需时间。因此,根据上述的温度试验装置,即使设备上设有开口且温度设定范围较广,亦可良好地控制测试槽的槽内温度。另外,在根据本实施型态的温度试验装置1中,多层风帘的风速为如“风帘Al > 风帘A2 >风帘A3”等以一层为一个单位而相互不同。风帘A3虽然直接受到外面影响,但是外面通常应该接几乎无风。对此,风帘Al通过使二次流产生在测试槽3内以进行温度控制,故要求避免气流变动的产生。于是,通过使风帘Al的风速比风帘A3加快,以减少气流紊乱的影响。更且,成为与风帘Al之间的中间层的风帘A2,使其速度设定为上述的关系,故风帘A3的空气紊乱能在风帘A2得到减缓,可避免对风帘Al产生影响。特别是风帘Al的紊乱,影响到达到设定温度所需时间。因此,根据上述的温度试验装置,即使设备上设有开口且温度设定范围较广,亦可良好地控制测试槽的槽内温度。另外,在根据本实施型态的温度试验装置1中,包含缝隙帘片,该缝隙帘片以悬吊设置在分别吹出上述多层风帘的多个吹气口之间。如此,可通过每一缝隙帘片,对温度测试中的测试件进行操作,并且,可抑制气流紊乱并对每一风帘予以整流。具体而言,可使用第一缝隙帘片61a使风帘Al整流,可使用第一缝隙帘片61a及第二缝隙帘片61b使风帘A2 整流,以及可使用第一缝隙帘片61a使风帘A3整流。例如具有蜂窝结构且整流作用的构件设置在各个吹气口或吸气口上,以可使风帘整流。通过使每一风帘整流,减缓外面影响。从而,根据上述温度试验装置,即使设备上设有开口且温度设定范围较广,亦可良好地控制测试槽的槽内温度。此外,亦可在第一缝隙帘片61a、第二缝隙帘片61b上开设直径约为Imm 或更小的穿孔。因为开设有穿孔,故即使在面向开口 10(靠近外面空气的部分)的表面处、 与外面空气之间产生较大温差且容易受到外面空气影响的吹气口附近发生结露,并且水滴附着在第一缝隙帘片61a、第二缝隙帘片61b表面上,亦可利用每一流过该帘片前后面的风帘来消除,可实现几乎消除因结露而产生的水滴滴到测试件上的现象发生。较佳为使用软质且呈透明的塑料片,以作为缝隙帘片。如此,可以目视测试件,亦可顺利进行检测器及电源的连接。另外,在根据本实施型态的温度试验装置1中,覆盖开口 10的遮板63设置在风帘 A2和风帘A3之间。如此,当准备了测试件送进测试槽3内之后等待测试槽3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或者不需要确认、操作测试件时,只要拉下遮板63以关闭开口 10,即可缩短达到设定温度所需时间以及可在测试槽3内获得良好的温度状态。从而,根据上述温度试验装置1,即使设备上设有开口且温度设定范围较广,亦可良好地控制测试槽3的槽内温度。在遮板63中,亦可在整体上开设直径约为Imm或更小的穿孔。每一风帘的风速在开发时已经适当地确定,并且为了改进与外面空气之间的遮阻效率,往往使之加快,但是这样仍会发生遮板63摇晃的现象。通过穿孔开设在遮板63上,可改进遮板摇晃的现象,进而可减少了影响到温度控制的空气紊乱。遮板63较佳为使用软质且呈透明的薄片所形成的。如此,可以目视测试件,亦可顺利进行检测器及电源的连接。另外,在根据本实施型态的温度试验装置1中,设置有置放台68,该置放台68可将测试件放置于上述测试槽3内下面上,并可将其一部分抽拉于开口外面。如此,可使对测试槽3的槽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造成妨碍原因的送进及送出测试件的作业得到迅速进行。另外,可使其上面大致与水平呈垂直地位于开口 10下面的托盘65设置在测试槽3的外面。如此,虽然根据放入测试槽3的对象种类或其数量,会在测试槽的槽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产生影响,但不需要进行温度测试的检测器、电源以及个人计算机等可放置于托盘 65上。从而,可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即使温度设定范围较广,亦可良好地控制测试槽3的槽内温度。另外,在根据本实施型态的温度试验装置1中,包含异常停止单元50,该异常停止单元50能检测到在测试槽3的槽内温度PV的异常、加热器4的温度异常以及第一冷却单元1 或第二冷却单元12b的不正常运作中的至少一项异常,并停止加热器4及第一冷却单元1 和第二冷却单元12b的运作。温度试验装置较佳为包含这种异常停止单元,如此, 即使当温度试验装置上发生故障时,亦可保护测试件。虽然前述的描述及图式已揭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必须了解到各种增添、许多修改和取代可能使用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都不会脱离如本申请所界定的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精神及范围。熟悉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一般技艺者将可体会,本实用新型可使用于许多形式、结构、布置、比例、材料、元件和组件的修改。因此,本文于此所揭示的实施例应被视为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由本申请所界定,并涵盖其合法均等物,并不限于先前的描述。
权利要求1.一种温度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测试槽,在该测试槽中用来隔绝外面和槽内的隔墙一部分上具有用以使测试件送进及送出的开口;风机,沿上述测试槽的上述开口形成风帘;升降温单元,包含加热上述测试槽内空气的加热单元、冷却上述测试槽内空气的冷却单元;温度设定单元,产生设定讯号用以表示上述测试槽内的设定温度;检温单元,设置在上述测试槽内,并与该测试槽的槽内温度相对应地产生温度讯号;以及控制单元,根据上述设定讯号及上述温度讯号,控制上述升降温单元的运作/非运作, 以使得上述槽内温度与上述设定温度接近,而且在该温度试验装置中,上述风机所形成的风帘以多层方式形成在测试槽内和开口之间,并且该多层风帘的至少一层在其形成过程中经过上述升降温单元的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项述的温度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层风帘的风速以一层为一个单位而相互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缝隙帘片,该缝隙帘片分别悬吊设置在用以吹出多层风帘的多个吹气口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遮板,该遮板设置成可以遮住上述多层风帘中的一层风帘的方式覆盖开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置放台,该置放台将测试件放置于上述测试槽内底面上,并可将其一部分抽拉于开口外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托盘,该托盘位于上述测试槽外面,并可使其上面大致对水平呈垂直地位于开口下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能在紧急情况下由工作人员操作的紧急停止单元,并且更包含异常停止单元,该异常停止单元能检测到在测试槽的槽内温度的异常、加热单元的温度异常以及多个冷却单元的不正常运作中的至少一项异常,并停止加热单元及冷却单元的运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温度试验装置包含测试槽、风机、升降温单元、温度设定单元、检温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在该测试槽中有一开口;风机在开口处形成风帘;升降温单元,能加热测试槽内空气的加热单元、冷却测试槽内空气的冷却单元;温度设定单元,产生设定讯号;检温单元产生温度讯号;控制单元,根据上述设定讯号及上述温度讯号,控制上述升降温单元的运作/非运作,以使得上述槽内温度与上述设定温度接近,而且在该温度试验装置中,上述风机所形成的风帘以多层方式形成在测试槽内和开口之间。
文档编号G01R31/00GK202305712SQ20112044239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9日
发明者土田直文 申请人:高见泽电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