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耳塞式医用体温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耳塞式医用体温计(或红外线医用体温计以下称作耳塞式体温计),其用于通过探测耳内发出的红外线而测量体温。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在医院等医疗机构或家中测量体温的医用体温计(以下称作体温计),已经有耳塞式体温计被提出,其通过将一个探头(测温部分)插入耳孔(外传声道,耳道)并探测从鼓膜(耳膜)及其附近发射出的红外线,从而根据红外线(热射线)的强度测量体温。
耳塞式体温计的突出优点是所需的测温时间可以短至大约1至2秒种,特别是当测量不能长时间等待的婴儿或幼儿的体温时。
当耳塞式温度计用于测量多个患者的体温时,可以安装一个可更换一次性探头盖以罩住探头,这样,从健康管理的角度上看,可以防止传染。
如美国专利No.5,088,834中所公开的,探头盖被安装到探头上,从而使探头盖配合在探头上,或使一个形成在探头盖内表面上的环形凹槽配合在一个形成在探头外表面的环形凸缘上,以保持它们之间的安装状态。
然而,通过这种简单关系而保持的安装状态将会使配合强度出现偏差并且使得安装状态不能牢固保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一个缺点是,在测温后将罩着探头盖的探头取出时,探头盖可能会留在耳孔中。
此外,由于探头盖可以容易地从探头上取下,因此,可能出现的一个缺点是,婴儿可能会取下探头盖并放入口中。
此外,探头盖可能会从探头上错位,这样,尽管没有从探头上卸下,但也将导致测温精度降低。
此外,装有探头盖的探头向着其远端呈锥形,以便于插入耳孔(耳朵)。其结果是,探头插入的深度取决于推力,因此难以作到恒定。因此,再现性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实测值偏差,使测温精度降低。除了这个缺陷,探头还可能插入耳孔过深而伤及耳朵深部。
此外,诸如探头插入耳孔(耳朵)的方向和深度等测温状态可能严重影响实测值,而且在测温过程中探头的偏移可能导致实测值的严重误差。例如,在测温时,对测温开关的操作可能使握着体温计体的手移动,从而可能使探头在耳孔中偏移。此外,体温计体不能相对于面部稳定保持,从而可能错位。在这种情况下,再现性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实测值偏差,从而影响了耳塞式体温计的可靠性。
在这种耳塞式体温计中,安装着一个蜂鸣器,用于通知体温测量的结束。
蜂鸣器的声音必须设置到一个足以通知操作者的较高级别。然而,在测温结束时,蜂鸣器的声音会通过探头及其周围传输到受测者耳孔中,由于探头插在受测者(例如婴儿或儿童)的耳孔中,因此可能导致一个问题,即受测者感到不舒服。
如果减小蜂鸣声以避免受测者不舒服,则蜂鸣声难以被操作者听到,在某些环境下可能无法获得测温结束信号。
此外,在这种耳塞式体温计中,体温测量所需的实际时间可以短至大约1至2秒种,但在一次测温至下一次测温之间需要有一个附加的待机时间。此外,显示器中需要有一个提示,以通知处于待机时间内和待机时间的结束。该提示简化为可以在待机时间内闪烁的文字“WAIT”,或一个在待机时间结束时闪烁的标记(如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Nos.8-145800和2-35322中所示)。
然而,这种提示只能通知处于待机时间内及其结束,而不能容易地显示时间的经过。因此,不知道待机时间何时结束或还剩多少时间。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受测者可能会在待机时间中感到不舒服或受伤。
此外,在测量婴儿或儿童的体温时,他们可能在待机时间内表现不好,从而影响测温。
此外,耳塞式体温计的测温部分结构中装有一个红外线传感器,其包含带有冷端和热端的热电偶;以及一个温度传感器,其在热电偶的冷端探测温度(=环境温度),这样,可以根据红外线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测量体温。
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每个冷端与温度传感器具有相等的热反应度,但在实际中这种相等是不可能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实测体温的误差将降低测温精度。特别是在环境温度(体温计放置处的大气温度)波动的非稳定状态下,红外线传感器本身的温度在变化,而各冷端的温度出现差别,从而使实测体温值出现误差。
关于这一点,可以针对上述缺点对温度进行校正。然而,测温过程容易受干扰因素的影响而且难以稳定。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耳塞式体温计,其非常适于使用和/或能够高精度测量体温。
具体地讲,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耳塞式体温计,其能够将探头盖牢固地安装在探头上,同时又提高了测温精确度,其可以高精度测量体温而不受测温动作和位置的影响,其能够减少受测者的不舒适感而又不影响声源发出声音以通知信息的功能,其能够在待机时间内容易地知道时间的经过,并且/或者能够改进测温精度而几乎不受干扰因素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耳塞式体温计,包括一个探头,其安装在一个体温计体上并用于插入耳朵中;以及一个测温开关,其安装在上述体温计体上并用于在至少测温开始和结束时操作;其中,上述探头从上述体温计体的伸出方向与上述测温开关的操作方向基本上彼此共线。
根据本发明,上述测温开关可以持续操作至测温结束,以探测出体温。此外,上述测温开关可以沿着与上述探头的伸出方向基本相同的方向被按下。此外,耳塞式体温计还可以包括插入深度调节装置,其用于调节上述探头插入受测部分的深度。
通过下面的详细说明,可以使本发明的其它特征更加清楚,这些特征也描述于附属权利要求书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体温计的前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体温计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体温计中使用的一个探头盖结构例子的长度方向剖面图;图4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显示了探头盖的安装状态;图5是一个安装状态的长度方向剖面图,其中装有一个与图4所示不同的环形螺母;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探头附近结构的长度方向剖面图;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体温计的俯视图;图8是本发明的体温计的后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体温计的使用例子透视图;图10是本发明的体温计的使用例子透视图;图11是沿图1中B-B’线的剖面图;图1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显示了一个状态,其中探头盖安装在本发明的体温计的探头上,一个O形圈被夹紧在蜂鸣声音(信息声音)传输通道的中途;图13是本发明的体温计中的一个温度测量部分的结构例子的透视图;图14是本发明的体温计的电路结构框图;图15是一个用于测量声音级别的实验装置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16是一个检验装置中的体温计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7是检验装置中的体温计的结构的长度方向剖面图;图18A-18C是显示器中所显示的一个符号标记的例子;图19是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与实测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图20是温度传感器中的温度变化率与实测温度误差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图21是温度误差与校正温度之间的关系简图;图22是控制装置的一个控制程序流程图;图23是控制装置的控制程序流程图;图24是控制装置的控制程序流程图;图25是控制装置的控制程序流程图;图26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控制程序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通过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而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解释。
图1和2分别是本发明的一个体温计的前视图和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体温计中使用的一个探头盖结构例子的长度方向剖面图;图4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显示了探头盖安装在本发明的体温计的探头上时的状态。为了便于描述图1和2中的上侧称作“上部”,下侧称作“下部”;而图3和4中的上侧称作“远端”,下侧称作“近端”。
如图1、2和4所示,本发明的体温计1是一个耳塞式体温计,其用于通过测量鼓膜(耳膜)及其附近发射出的红外线的强度而探测体温。体温计1的结构包含一个体温计体2,其带有一个外壳21;一个电源开关3和一个显示器5,它们安置在体温计体2的前表面上;以及一个测温开关4,其安置在体温计体2的后表面的上部。
一个探头6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体温计体2前表面的上部。如图4所示,一个支撑座7中包含一个径向较大部分71和一个位于径向较大部分71远端侧的径向较小部分72。外螺纹73和74分别成形在径向较大和较小部分71和72的外圆周上。支撑座7优选构造成一个由铝或铜等强导热金属制成的块。
另一方面,在筒形探头6的近端,成形有一个近端部分61,其顶靠着径向较大部分71的远端表面。在探头6的近端侧内表面上,成形有一个内螺纹62,其与外螺纹74啮合。通过外螺纹74与内螺纹62之间的这种啮合关系,探头6支撑并固定在支撑座7上。另一方面,支撑座7固定在(未示出)环形板上,环形板则固定在外壳21上。
此外,探头6以这样的方式向着其远端在外径上逐渐缩小,即其远端外周边(边缘)63带有圆角,这是出于探头6插入耳孔时的安全考虑。
在这方面,探头6的材料可以采用树脂材料,如ABS树脂或苯乙烯树脂。此外,探头6的材料中也可以含有添加剂,如抗菌剂或强化玻璃。
在支撑座7的中部,竖立着一个光导管(波导管)8,用于将红外线(热射线)从其远端引导至一个红外线传感器(温度探测传感器)10。光导管8优选由铜等高导热金属制成,并在内表面镀金。
此外,光导管8在其远端开口处被一个防护片材81覆盖着。该片材81可以防止尘土等侵入光导管8的内部。在这方面,防护片材81可以透射红外线,而且其材料可以采用与后文所述的探头盖11相同的树脂材料。防护片材81的厚度为大于0.03至0.08mm。
一个环形螺母(固定件)9拧在支撑座7的径向较大部分71上。具体地讲,环形螺母9在其近端内表面带有内螺纹91,这样,通过将内螺纹91拧在径向较大部分71的外螺纹73上,可以将环形螺母制成并固定在支撑座7上。
环形螺母9在92处呈锥形,即从内螺纹91的远端附近向着环形螺母的远端外径逐渐减小。在锥形部分92的内表面上,成形有一个咬合部分93,其与探头盖11的主干部分12咬合。此外,环形螺母9的材料可以采用树脂材料,如ABS树脂或苯乙烯树脂。此外,环形螺母9的材料中也可以含有添加剂,如抗菌剂或强化玻璃。
探头6被探头盖11罩盖着,环形螺母9可以通过沿预定方向旋转而拧紧。这样,探头盖11的主干部分12可以被夹紧在探头6上的一个倾斜部分64与环形螺母9的咬合部分93之间,从而将探头盖11可靠地固定在探头6上。
在本实施例的探头盖11的开口端(近端),可以成形有一个带翻边的基部或类似物,其可以被夹紧在探头6与环形螺母9之间,以固定探头盖11。
这样,在测量体温时,探头盖11不会相对于探头6错位,从而保持高测温精度。此外,探头盖11不容易从探头6上脱出。例如,当测温完成后将探头6从耳孔中抽出时,可以防止探头盖11留在耳孔中,从而避免了在其它结构中可能出现的这种缺陷。
另一方面,当需要将探头盖11从探头6上取下时,要通过一定的力将环形螺母9旋转并从径向较大部分71上松开。这样可以进一步避免在其它结构中可能出现的婴儿误将探头盖11取下并放入口中的缺陷。
环形螺母9的一个远端表面94成形为大致平面。当探头6插入耳孔中后,远端表面94将顶靠在耳孔入口附近,以使探头6插入一个预定深度。其结果是,可以总是在适宜的状态下实施测温,以避免在其它结构中可能出现的插入耳孔深度波动的缺陷,并消除了探头6在其它结构中可能出现的插入耳孔过深而伤及耳孔深部的缺陷。
另一方面,在环形螺母9的锥形部分92的外圆周上,成形有一组槽(或止滑装置)95,它们以一定的圆周节距安置,从而防止沿环形螺母9的拧紧和松开方向转动时打滑。
在这方面,止滑装置并不局限于凹槽95这样的凹槽,还可以采用具有相同功能的棱边或安置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材料,如橡胶。
红外线传感器10中带有一个热电偶,用于探测红外线的强度,以测量体温。
下面将通过图3解释可以安装在探头6上的探头盖11的结构的一个适宜例子。
探头盖11具有这样的形状,即带有一个敞开的近端和一个封闭的远端。该探头盖11包含筒形主干部分12、一个成形在主干部分12的远端部分上并能够透射红外线的薄膜14以及一个成形在薄膜14的外周边部分上并从薄膜14伸向远端侧的环形唇部15。
此外,主干部分12、薄膜14和唇部15优选通过后文所述的制造过程由一种树脂材料整体成形。该树脂材料可以采用聚烯烃,例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脂;或苯乙烯树脂。
主干部分12的外径和内径向着远端逐渐缩减。主干部分12的厚度也向着远端逐渐缩减。
薄膜14的厚度不必特别限制,但优选在0.01至0.10mm,更优选在0.05至0.07mm。如果过薄,薄膜14的强度降低而容易破裂,这取决于其材料。另一方面,如果过厚,则薄膜14的红外线透射率低而影响体温的测量精度。
在这个探头盖11中,由于存在唇部15,因此薄膜14可以从探头盖11的远端侧向着近端侧降低一个预定距离(H)。其结果是,当探头插入耳孔后,薄膜14可以保持不与耳孔的内表面或周边接触,并且在探头盖11被安装到探头6上或从探头上拆卸下来时防止手指接触薄膜,从而使薄膜表面保持清洁,以保证较高的测温精度。
唇部15的形状使之适合于配合在探头6的远端上。具体地讲,当探头盖11装配到探头6上以后,如图4所示,唇部15配合在探头6的远端外周边63上。其结果是,当探头6被插入耳孔(为了测温)时,可以防止探头盖11的远端部分从相对于探头6的位置上移出,而且薄膜14以一个预定力张紧以防止褶皱或松弛,因而唇部15可以改进测温精度。
此外,唇部15的远端带有圆角。其结果是,当探头6插入耳孔时,唇部15不会使人感到痛苦,从而使耳孔内壁保持高安全性。
如果唇部15的高度H过小,则唇部5不能充分具有上述效果。而如果唇部15的高度H过大,则在探头盖11模塑时可能导致薄膜14不均匀,这取决于其它条件,例如它的材料,从而会产生一个缺陷,即薄膜上的较薄部分可能会褶皱或破裂。
因此,唇部15的高度H优选满足这样的关系4≤D/H≤55,其中D表示薄膜14的直径。
探头盖11的制造(模塑)过程优选采用下面的方法,但不是特别局限于此。
准备一张用于模塑成形探头盖11的树脂片材并利用加热器在图3所示的下部进行加热,以使片材充分软化,之后,将加热器撤走。接下来,一个具有截头圆锥形状的片材推压部件从图3所示的下部推入树脂片材,而一个形状与探头盖11轮廓相符的阴模则从树脂片材的上部接触到树脂片材。先通过片材推压部件将树脂片材推入阴模中途,再利用一个真空泵通过预先成形于阴模中对应于唇部的位置上的细孔抽真空。其结果是,软化树脂片材被吸入阴模中并与阴模内侧紧密接触。在这种状态下,树脂片材被冷却而固化,从而被模塑而具有阴模的内部形状,接着,抽真空停止,而阴模向上移动,以将被模塑成探头盖11形状的树脂片材取出。之后,通过切掉(冲掉)其近端侧而制造出探头盖11。
根据另一种方法,准备一张用于模塑成形探头盖11的树脂片材,并利用一个模具从图3所示的下部向上推动并加热变形,该模具被成形为探头盖11的内部形状并被加热到一个温度以熔化或软化树脂片材。与此同时,一个类似的加热模具带有一个平表面,该平表面的形状与薄膜14的轮廓相符,该模具从图3所示的上部向下移动,以将薄膜14的部分夹紧在两个模具之间,从而通过调节夹紧压力而获得所需的薄膜厚度。之后,两个模具移开,被模塑成探头盖11形状的树脂片材被冷却而固化。通过切掉(冲掉)近端侧可制造出探头盖11。
在探头盖11的实际制造过程中,优选使竖直方向为图3所示方向的反向,这是因为树脂片材被加热后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悬垂下来。
在这方面,显然,探头盖11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图3所示结构。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体温计1可以更换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环形螺母。图5是一个安装状态的长度方向剖面图,其中装有一个与图4所示环形螺母形状和尺寸不同的环形螺母。具体地讲,同图4所示的环形螺母9相比,图5中所示的一个环形螺母90在锥形部分92具有更大的高度并在远端具有更小的外径,但环形螺母的其余结构和功能则相似。当环形螺母90安装好后,探头6从远端表面94伸出的距离短于图4所示结构,因此插入耳孔更浅一些。由于在使用中可以更换具有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环形螺母,因此可以根据年龄或个体差异而将探头6插入耳孔中的深度和探头6的外径设置到适宜的状态,从而可以提高个体的测温精度。
在这方面,可更换环形螺母可以具有相同的高度,但在远端部分形状不同而且远端表面94的面积不同。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探头附近的长度方向剖面图。图6所示的体温计具有一个功能,即环形螺母可以同时将探头和探头盖相对于体温计体固定。下面的解释主要面向本例与图1至5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探头6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体温计体2的上部的前表面侧。
支撑座7由外表面带有外螺纹73的径向较大部分71和位于径向较大部分71远端侧的径向较小部分72构成。一个环形槽711成形在径向较大部分71的远端上。另一方面,径向较小部分72是锥形的,从而能插入探头6的近端侧中。
在探头6的近端,成形有一个近端部分61。近端部分61的近端形状使之可以配合在槽711中。该形状可以是,例如,一个环形凸缘611。
此外,探头6以这样的方式向着其远端在外径上逐渐缩小,即其远端外周边63带有圆角,以确保插入耳孔时的安全。
在支撑座7的中部,竖立着一个光导管(波导管)8,其于前面所述的类似。光导管8被一个防护片材81覆盖着,从而罩住其远端开口。
防护片材81被一个套箍(防护片材固定件)82夹紧和固定,该套箍环配合套在光导管上并具有大致菱形截面。套箍82的近端部分配合在一个形成在径向较小部分72远端的凹槽721中。
在支撑座7的径向较大部分71上,拧着一个与前面所述类似的环形螺母96。具体地讲,在环形螺母96的近端侧内表面上成形有内螺纹91,其与径向较大部分71上的外螺纹73啮合,以将环形螺母96支撑和固定在支撑座7上。
该环形螺母96具有一个锥形部分96,该锥形部分从内螺纹91的远端附近向着环形螺母的远端外径逐渐减小。在锥形部分92的内表面上,成形有一个咬合部分93,其与探头盖11咬合。
当探头6被探头盖11罩盖时,凸缘611配合在槽711中。接着,当沿一个预定方向旋转而拧紧环形螺母96时,探头盖11的咬合部分93进入咬合状态,而近端部分61被夹紧在支撑座7的径向较大部分71与环形螺母96的咬合部分93之间,从而将探头6可靠地相对于体温计体2固定。这样,可以获得与前面所述类似的效果。
在通过拧紧环形螺母96而将探头6和探头盖11相对于体温计体2固定后,套箍82会在外周边部分顶靠在探头6的内表面上,从而接收到沿光导管8轴线指向近端的压力。其结果是,防护片材81被拉向近端,从而使得它的至少覆盖着光导管8远端开口的一部分被张紧而没有褶皱。
环形螺母96的远端表面94成形为大致平面,并能够调节探头6以一个预定深度插入耳孔,如前所述。
另一方面,在环形螺母96的锥形部分92的外圆周上,成形有一组槽(或止滑装置)95,它们以一定的圆周节距安置,如前所述。
在这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带翻边的安装基部或类似物可以环绕着探头盖11的开口端(近端)成形,从而可以通过将翻边夹紧在探头6与环形螺母96之间而固定探头盖11。
此外,通过保持探头盖11与咬合部分93之间的面接触,可以将探头盖11的主干部分12上的广阔区域被环形螺母96夹紧。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使用时更换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环形螺母。
由于探头6和探头盖11可以同时安装到体温计体2上并同时拆卸下来,因此这种体温计具有容易操作的优点。
由于探头6的内表面不需要成形出螺纹,因此这种体温计而另一个优点是在探头6拆下后容易清洁。
虽然上面通过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而对本发明的体温计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固定件并不局限于需要拧紧入的环形螺母,而可以是具有至少固定探头盖功能的任何结构。
此外,探头盖11可以不带唇部,或者由多个部件连接而构成。
图7和8分别是本发明的体温计的俯视图和后视图。为了便于解释,图7中的左侧位于“远端”,而右侧位于“近端”。图8中的上侧位于“上部”,而下层位于“下部”。环形螺母9是体温计体2的一个升起部分。如图1和2所示,在体温计体2上还形成了另一个升起部分22,其在探头6插入以测温时会顶靠在耳朵附近。其结果是,升起部分22提供了一个支点,用于在使用体温计时将体温计1固定在面部的一个预定位置上。
换言之,在插入耳孔后,探头6的角度、深度等可以在测温过程中容易地保持。
此外,如图1、2和7所示,升起部分22由至少一对升起部分22a和22b构成。升起部分22a和22b沿着与探头6伸出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从同一个表面升起,该表面即体温计体2上安置着探头6的表面,也就是前表面。此外,升起部分22a和22b形成在一条沿长度方向伸展的中心线C的两侧。
在这方面,沿着与探头6伸出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意味着探头6伸出方向的中心线与升起部分在高度方向的延伸线基本平行。
此外,如图10所示,体温计1优选顶靠在跨过面颊骨的位置上,从而使升起部分22a和22b分别接触并顶靠在面颊骨附近。这种定位可以使体温计1更容易和更可靠地固定。为了这种定位,升起部分22a和22b优选以一个预定距离跨过一个凹槽20探头6形成在体温计体2的一个长度方向端侧,而升起部分22a和22b形成在另一个端侧。具体地讲,升起部分22a和22b以这样的距离离开探头6安置,从而适于将体温计体2支撑/固定在面部。通过这种结构,还能可靠地将体温计1环绕着升起部分固定在面部。
升起部分22a和22b的高度、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制,它们可以有任何高度和形状,只要能够保持/固定体温计1并且不伤及面部或不使受测者感到不舒服即可。在这方面,升起部分22a和22b不是必须具有相同的升起高度和形状,而是可以具有不同的高度和形状。
升起部分22a和22b可以由,例如,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可以与体温计体2一体或分开成形。另一方面,在升起部分22的顶部可以安装衬垫部件,其由橡胶或软树脂制成,用于减缓对面部的刺激或防止滑动。
在成形于升起部分22a和22b附近的凹槽20中,装有一个电源开关3,以打开/关闭体温计的电源。通过这种结构,可以防止误操作,即在测温过程中因抓持体温计1的手指的一个部分或面部的一个部分触及电源开关而导致供电中断。
如果电源开关3位于凹槽30中,则它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和操作方式,但优选位于体温计体2的中心线C上。其结果是,在测温过程中手指或面部的一个部分更难以触及电源开关,从而可靠地避免上述误操作。
此外,凹槽20中装有显示器5。由于显示器5安置在电源开关3附近,因此在电源开关2的操作同时,可以容易地从显示器5的显示中证实电源开关3的连接状态和体温计1的工作状态。
显示器5由,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构成,以显示实测值、测温过程中的待机时间或经过时间以及识别电池剩余容量所需的文字、符号或符号标记。
如图8和9所示,体温计体2在其后表面侧装有测温开关4,其用于至少在测温开始和结束时操作。测温开关4的操作(按压)方向和探头6的伸出方向基本位于同一个轴线上。在这方面,测温开关4的操作方向与探头6的伸出方向之间的基本对齐意味着探头6的伸出方向的中心线与测温开关4的操作方向延伸线基本共线,还意味着不会显著降低后文所述的效果。通过这种结构,即使在探头6插入耳孔时利用抓持体温计体2的手操作测温开关4,探头6也既不会沿着与插入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也不会在耳孔中偏转,从而使插入耳孔的角度、位置等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可以总是保持相同的测温位置,以防止实测值的波动。此外,出于相同的原因,优选使测温开关4的操作方向与升起部分22a和22b的伸出方向大致相同。
测温开关的操作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其可以采用推压式、滑动式和触摸式等。然而,优选采用推压式,即沿着与探头6的伸出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按压(推压)测温开关4,而且更优选能够在按压(推压)动作后出现卡搭感觉的推压方式。这种方式便于操作,而且测温开关4的每次操作不需要对体温计体2进行处理,因此探头6插入耳孔的角度、位置等不会波动,从而可以稳定地测温。此外,伴随着“卡搭”感觉的推压式操作能够通过声音和触摸感觉而可靠地证实测温开关4的操作。
另一方面,测温开关4优选采用这样的一个用于测量体温的开关,即能够持续对它操作直至测温结束,而且特别优选采用这样的测温开关,即在测温开始时按下开关并将它持续按住直至测温结束。这种操作方式可以更有效地防止体温计1在测温过程中的波动。
测温开关4在操作时可以发出多次卡搭声,直至测温结束。此外,对测温开关4的安置位置、操作面的形状和尺寸以及开关数量没有特别的限制。
虽然上面通过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而对本发明的体温计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体温计体2并不局限于图示形状,而是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只要能将至少探头6和测温开关4安装在其上并且能够容易地利用单个手指操作即可。另一方面,升起部分22的形状和数量可以任选,而升起部分22a和22b可以在它们的端部彼此融合而形成一个升起部分22。
图11是沿图1中B-B’线的剖面图;图1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显示了一个状态,其中探头盖安装在本发明的体温计的探头上,一个O形圈夹紧在蜂鸣声音(信息声音)传输通道的中途;图13是一个温度测量部分的结构例子的透视图;以及图14是本发明的体温计的电路结构框图。为了便于描述图11中的上侧称作“上部”,下侧称作“下部”。图11中的左侧称作“前表面”,右侧称作“后表面”。图12的上侧称作“远端”,下侧称作“近端”。此外,“外壳的前侧部分”指的是沿外壳的探头轴线方向(红外线的入射方向)的探头侧(接近耳朵一侧),而“外壳的后侧部分”指的是沿外壳的探头轴线方向(红外线的入射方向)与探头侧相反的一侧(远离耳朵一侧)。
体温计体2的外壳21由三个主要部件构成一个前壳29构成外壳的一个前侧部分;一个后壳23构成外壳的一个后侧部分;以及一个罩盖部件24。
前壳29的前表面上的显示器5中成形有一个体温显示窗口(开口)50。在该窗口50中安装着一个(未示出)显示单元,其由一个液晶显示元件(LCD)制成,用以显示实测体温信息或其它信息(例如电池剩余容量或测温待机时间)。此外,窗口50被一张透明片材51覆盖着。
另一方面,在前壳29的前表面上安装着前面所述的电源开关3。
测温开关4安装在后壳23的上部,并通过螺钉25、34固定在前壳29上。
罩盖部件24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前壳29的下部。具体地讲,一个成形在罩盖部件24上部的保持件241被保持在前壳29的保持部分221上,罩盖部件2的下部通过一个螺钉(螺纹件)26固定在前壳29的下部。当电源40的电池(未示出)罩盖部件24被装载或更换时,罩盖部件24将被打开/关闭。
如图11所示,在外壳21中装有一个电路板30,其上安装着测温部分10、一个测温部分支撑件108、由一个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装置31、一个A/D转换器32等等。另一方面,在外壳21中装有电源40,用于容纳电池,以将电能供应到电路板30的各部分中。在外壳21中还装有一个蜂鸣器33,用以在测温结束时产生一个笛音(信息声)。简而言之,测温机构容纳在外壳21中。
测温部分10由一个红外线传感器101和一个温度传感器(环境温度测量装置)107构成。
控制装置31中包含一个CPU、一个计时器(包括一个电源自动关闭计时器)和一个存储器(RAM和ROM)。当测温结束后,控制装置31将如后文所述控制启动蜂鸣器33。
此外,控制装置31装有电源自动关闭计时器,用于减少无用的电源消耗。
当电源开关3在打开状态停留了一个预定时间(60秒)后,电源自动关闭计时器将自动关闭电源,在电源自动关闭计时器启动之后,即使电源开关在60秒之内被关闭,计时器也将继续进行计数操作(时间测量操作)直至经过60秒。
如图13所示,红外线传感器101中装有一个热电偶102。此外,热电偶带有热端103,它们安置在一个集热部分106上,而该集热部分则通过一个隔热带105而定位于中央;以及冷端104,它们环绕着隔热带105安置。
另一方面,在红外线传感器101附近安置着温度传感器107。该温度传感器107用于探测红外线传感器101的隔热带105的周围温度,即红外线传感器101所在环境的温度,并探测冷端104的温度,该温度在环境温度没有波动(稳定)时处于与环境温度相等的状态。
在测温部分10中,红外线传感器101和温度传感器107分别产生一个对应于被耳内(耳鼓,外传声道)发出的红外线照射而加热的热端103与在耳外未被红外线加热的冷端104之间温度差的信号以及一个对应于冷端104附近温度(环境温度)的信号,因而体温可以通过这些信号而确定出来。
在这方面,该体温计1带有一个隔声机构,其具有一个功能(以下称作“隔声功能”),即抑制蜂鸣器(声源)33发出的笛音向探头6或探头侧(体温计1的前表面侧)的传输。本实施例中的体温计1装有一组隔声机构,它们的结构将在后文中描述。
探头6的支撑件7附近构成蜂鸣器33发出的笛音的一个传输通道。通过将这个笛音传输通道构造得长且复杂,可以获得隔声功能。在本实施例中,任选螺母9的近端侧插入外壳21(或前壳29)并被一个壁部27环绕着周边。有一个肋28从壁部27的近端向内伸出。肋28与支撑件7之间留下了一个间隙。壁部27和肋28与前壳29成形为一体。通过这种结构,环形螺母9的近端与壁部27和肋28之间的作为笛音传输通道的间隙是细长、窄且复杂的,从而具有优良的隔声功能。
简而言之,探头6的支撑件7和环形螺母9(以下称作“探头支撑周边部件”)与外壳之间构成的间隙通道具有窄、长和复杂的形状,从而可以抑制笛音在这部分中的传输。这些间隙本身可以抑制笛音从外壳21向所接触的探头支撑周边部件传输,这种传输在其它结构中可能因振动而引起。
壁部27的内表面与环形螺母9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距离S优选尽可能小。但是,如果S≤0.1mm,则壁部27(外壳21)容易接触到环形螺母9,从而导致因振动而传输笛音。具体地讲,距离S优选为大约0.1至2.0mm,更优选大约0.2至1.5mm。
此外,壁部27的内表面与环形螺母9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沿探头轴向的长度L优选尽可能大。但是,从其它实际方面(例如形状等限制)考虑,可以确定出该长度的一个优选上限,而且长度L优选为大约2.0至25.0mm,更优选大约3.0至10.0mm。
另一方面,作为隔声机构,在笛音传输通道的中途安置着一个振动吸收件16。具体地讲,振动吸收件16由一个O形圈构成,其被夹紧在与前壳29成形为一体的肋28与支撑座7上的一个翻边75之间。其结果是,笛音传输通道被部分地阻塞或限制,从而获得优良的隔声功能。
O形圈丝的横截面直径为0.2至1.5mm,更优选为0.5至1.2mm。如果直径小于0.2mm,则即使有很小的声音施加在这个部分,也容易导致肋28与支撑座7的翻边75接触,从而通过振动传输笛音。另一方面,从其它实际方面(例如形状等限制)考虑,直径上限为1.5mm。
下面列举了可以用于制造振动吸收件16的材料各种橡胶材料,如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聚偏氟乙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丁基橡胶、丙烯橡胶、乙烯-丙烯橡胶、尿烷橡胶、硅酮橡胶或含氟橡胶;或各种热塑性弹胶体,如苯乙烯、聚烯烃、聚氯乙烯、聚氨脂、聚酯或聚酰胺弹胶体。
此外,隔声机构的特征在于,蜂鸣器33安装在体温计体2的后表面侧(即沿探头轴向位于探头6的相反侧)。具体地讲,如图11所示,蜂鸣器33通过一个支撑部分231而被支撑并固定在后壳23的后表面侧内表面上。通过这种结构,蜂鸣器33发出的声音的传输可以减少,从而提供出优良的隔声功能,这与蜂鸣器33安装在电路板30上而声音通过电路板30和支撑座7传输到探头6的情况相反。
在本结构中,蜂鸣器33安装在后壳23的后表面侧内表面上,因此蜂鸣器33发出的笛音能够可靠地释放到体温计体2的后表面侧。当蜂鸣器安装在电路板30上时,外壳21的弯曲表面上难以出现共振,因此笛音有从这个部分传输出去的趋势。因此,将蜂鸣器33安装在后壳23的后表面侧内表面上,从而可以容易地将笛音释放到后表面上,而不论后壳23有什么样的表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后壳23具有弯曲的表面。这样就使得操作者(为了测温)易于听到蜂鸣器33的声音。其结果是,蜂鸣器消耗的电能可以减少,同时又能象现有技术那样使操作者容易听到蜂鸣声,而蜂鸣器33发出的声音级别可以相对低一些,以提高隔声功能。
在这方面,蜂鸣器33的安装位置并不局限于图示位置,它还可以,例如,安装在后壳23的下端部分的内侧。
另一方面,隔声机构的特征在于,覆盖着窗口50的透明片材51的厚度要大于强度(保持强度)所需的厚度。具体地讲,如果透明片材51的厚度是0.2mm,即足以保证强度。然而,在本实施例中,透明片材51的厚度优选为0.4mm或以上,更优选为0.5mm或以上。其结果是,可以获得优良的隔声功能。
透明片材51的面积不必特别限制,但需要有一个部分以粘接自身。面积较大时易于防止分离,然而,从其它实际方面(例如形状等限制)考虑,该面积优选有一个上限。透明片材51与窗口50的敞开面积之比优选为大约120至150%,更优选大约150%至400%。
下面列举了可以用于制造透明片材51的材料一种聚烯烃,如聚乙烯或聚丙烯;一种丙烯酸树脂,如聚氯乙烯、聚碳酸脂或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脂;或一种ABS树脂。
因此,前面所述的各个隔声机构不会阻碍笛音向体温计体2的后表面侧(即沿探头轴向位于探头6的相反侧)的释放。特别是,由于探头6一侧(前侧)具有隔声功能,因此蜂鸣声(笛音)向后表面侧的释放能力可以提高,以提高蜂鸣声被操作者听到的能力。
此外,各个隔声机构可以将传输(传播)到容纳着探头6的耳朵中的笛音降低2分贝或以上,更优选降低3分贝或以上。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消除受测者的不舒服感。
下面将解释体温计1的使用方法。
探头6拧紧并安装在体温计体2的支撑座7的径向较小部分72上,如前所述,并且被探头盖11罩盖住。接着,环形螺母9套在探头盖11上并拧紧在支撑座7的径向较大部分71上。其结果是,探头盖11的主干部分12被夹紧在探头6的倾斜部分64与环形螺母9的咬合部分93之间,从而将探头盖11可靠地固定在探头6上。这样,就完成了探头盖11的安装。
接下来,操作者打开电源开关3。在经过了一个预定时间后,操作者抓住体温计体2并将被探头盖11罩盖着的探头6插入受测者的耳孔中。
接下来,将测温开关4按下一个预定时间。其结果是,体温被测量。具体地讲,从耳鼓膜及其附近发射出的红外线(热射线)依次透射通过薄膜14和防护片材81并被导入光导管8中。红外线在光导管8的内表面上反复反射并最终到达测温部分10的红外线传感器101,从而照射在集热部分106上。
从红外线传感器101可以获得一个对应于热端103与冷端104之间温度差的输出信号(模拟信号)。该输出信号被A/D转换器32转换成一个数字信号并输入到控制装置31中。
另一方面,从温度传感器107可以获得一个对应于冷端104的温度(环境温度)的输出信号(模拟信号)。该输出信号被A/D转换器32转换成一个数字信号并输入到控制装置31中。
根据从红外线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输入的数字信号,控制装置31完成预定的操作处理和适宜的温度校正处理,以确定出温度。所确定出的温度显示于显示器5上。
当测温因此而结束时,控制装置31启动蜂鸣器33发出一个代表结束的声音。操作者在听到蜂鸣器33发出的蜂鸣声时可以知道测温结束。
在本实施例中,信息声音采样蜂鸣声,但也可以采样其它声音,例如,从小型扬声器等声源发出的语音。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特别例子。
如图11和12所示,制造出装有下列隔声机构①至④的耳塞式体温计。
①成形出臂部27和肋28。
壁部27的内表面与环形螺母9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距离S0.6mm(平均)。
此外,壁部27的内表面与环形螺母9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轴向长度L8.0mm。
② 安装振动吸收件(O形圈)16。
O形圈的材料硅酮橡胶。
O形圈丝的横截面直径0.5mm。
③蜂鸣器33安装在后壳23的后表面侧内表面上。
④透明片材51的给定厚度为0.5mm、0.8mm和1.5mm。
透明片材51与窗口50的面积比设置在大约200%。
透明片材51的制造材料聚碳酸脂。
(例子1)装有隔声机构①。蜂鸣器3 3安装在电路板30上。透明片材51的给定厚度为0.2mm。
(例子2)装有隔声机构②。蜂鸣器3 3安装在电路板30上。透明片材51的给定厚度为0.2mm。
(例子3)装有隔声机构③。透明片材51的给定厚度为0.2mm。
(例子4a)装有隔声机构④(透明片材51的厚度0.5mm)。蜂鸣器33安装在电路板30上。
(例子4b)装有隔声机构④(透明片材51的厚度0.8mm)。蜂鸣器33安装在电路板30上。
(例子4c)装有隔声机构④(透明片材51的厚度1.5mm)。蜂鸣器33安装在电路板30上。
(例子5)装有隔声机构①和②。蜂鸣器33安装在电路板30上。透明片材51的给定厚度为0.2mm。
(例子6)装有隔声机构①、②和③。透明片材51的给定厚度为0.2mm。
(例子7)装有隔声机构①、②、③和④(透明片材51的厚度0.5mm)。
(检验装置)未装有隔声机构①至④。蜂鸣器33安装在电路板30上(如图16所示位置)。透明片材51的给定厚度为0.2mm。此外,环形螺母的周边结构如图17所示。
对于上述这些耳塞式体温计,通过图15所示的实验装置在消声室中测量隔声功能,如下所述。
在橡胶制隔声部件41的一个表面侧,装有一个聚氨脂制圆柱形部件42,其假定用作受测者的耳朵,探头6的远端插入圆柱形部件42。在圆柱形部件42的另一端装有一个麦克风43。麦克风43与探头6远端的距离是5cm。在耳塞式体温计的后表面侧,装有一个类似的麦克风44。麦克风44与耳塞式体温计后表面的距离设置为5cm。
在这种状态下,装于耳塞式体温计中的蜂鸣器被启动,其声音被麦克风43和44抓住并测量声级。麦克风43侧的声级相当于受测者侧的声级,而麦克风44侧的声级相当于操作者侧的声级。所获得的结果在下面的表1中给出。
表1
如表1中的数据所示,同不带隔声机构的检验装置相比,例子1至7中的所有耳塞式体温计均能在受测者侧将声级降低3dB以上,但在操作者侧则没有。其结果是,例子1至7中在受测者侧和操作者侧的声级大小与检验装置中的相反,而且受测者侧和操作者侧的声级差值为1.5dB或以上。特别是组合了多个隔声机构的例子5、6和7,可以获得更好的隔声功能。
在这方面,隔声机构的组合并不局限于例子5、6和7,而是可以容纳①至④中的任何一个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虽然上面通过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而对本发明的体温计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特别是,隔声机构的结构并不局限于这些所示实施例。
显示器5由一个液晶显示装置构成,该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通过数字和一个由一组图形段组成的符号标记59显示所实测体温。图18A-18C中显示了这种符号标记59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8A-18C所示,符号标记59显示了一个兔子面部的形状,并包含一个用于显示兔子左耳部分的第一段52、一个用于显示兔子右耳部分的第二段53以将一个用于显示兔子面部的第三段54。这些段52至54可以被控制装置31控制中彼此独立发光或闪光。
例如,在如后文所述的待机时间中,第一段52将首先发光或闪光一个预定时间(如图18A所示)。接着,第一段52和第二段53发光或闪光一个预定时间(如图18B所示)。之后,所有段52至54均发光或闪光(如图18C所示)。在经过了这个待机之后,所有段52至54均发光。
在这种显示模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光或闪光的段数逐渐增加,最后所有的段均发光或闪光。这样,可以容易地知道所经过的时间,并判断所剩时间。因此,在待机时间内,可以消除或减轻待机时间内的不舒服感和或疼痛。
在这种显示模式中,符号标记从一个不完整形状开始逐渐变得完整,最终显示出完整的形状。在测量体温时,婴儿或儿童可以边等待边观察显示情况,从而使之感兴趣而不厌烦。这能使测温顺利。
本发明的体温计1装有校正装置,用于根据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校正实测值。这种校正装置作为一个程序(软件)安装在控制装置(微型计算机)31中。下面将解释这种校正装置的校正方法和校正装置的结构。
在测温部分10中,冷端104和温度传感器107对体温计1所在环境中的温度波动可能具有不同的反应。在体温计1所在环境温度导致红外线传感器101自身环境温度波动变化的过渡状态,温度传感器107的实测温度(红外线传感器101的环境温度)与冷端104的温度直径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实测体温的偏差。
图19是一个曲线图,显示了体温计1的环境温度变化、体温计1的实测温度以及红外线传感器101的环境温度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在图中曲线(A)表示的是转换到25℃的环境后的时间推移与不带校正装置的体温计从被冷却到5℃的状态转换到25℃的环境中并测量一个32℃的热源(黑体炉)时的实测温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例子中,在转换到25℃的环境中后,经过120秒种后,温度误差值为+2℃或以上,而即使经过了600秒种,误差值仍为+2℃或以上。
冷端104的温度和温度传感器107的实测温度均受到体温计1所在环境温度的影响。在上述条件下,每单位时间内温度传感器107的实测温度变化,即红外线传感器101的环境温度变化率在图19中以曲线(B)表示。
从图19中的曲线(A)和(B)可以看出,温度传感器107的实测温度变化率(TH1的微分)与实测温度误差之间具有一定关系。通过多次改变体温计环境温度型式所作的测验,可以证实,温度传感器107的实测温度变化率(TH1的微分)与实测温度误差之间具有非常好的关系,如图20所示。
因此,根据这种关系,可以事先预备一条由校正温度U构成的校准曲线,该校正温度U用于相对于温度传感器107实测温度的各个变化率而消除温度误差,从而可以基于校正温度U校正实测温度(体温)。通过这种方式校正的温度可以将其误差抑制在±0.4℃之内,如图19中的曲线(C)所示,即使体温计1所在环境刚刚出现过温度波动。
在这方面,图21中显示了校正温度U的一个例子。在图21中,X轴表示环境温度变化率,Y轴表示未校正的温度误差和校正温度。校正温度U的设置用于消除温度误差,除了一个区域F中的温度误差以外,在该区域F中,环境温度变化率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在环境温度变化率较小(特别接近于0)的区域D中,考虑到温度变化的干扰成分,从而将校正温度减少到基本为0,以避免校正后的温度不稳定。
当温度变化缓慢时(例如,要测量很多次温度时),具体地讲,如果温度传感器107的实测温度升高了,则实测温度的波动成分(干扰成分)会增大而显示出不同的值,如果这个波动被校正了,则校正后的值会不稳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不加校正,即设置校正温度U基本为0。
另一方面,如需要,可以用一个上限和/或一个下限限制校正温度U。例如,为了防止因干扰干扰而误带来的极大校正温度,可以设置上限Emax和下限Emin。在这方面,干扰是因A/D转换器32故障而误使AD值不正常所引起的。因此,如图21所示,在温度变化率的绝对值较大区域中,即根据温度变化率与实测温度误差之间的关系所获得的校正温度在Emax或以上以及在Emin或以上的区域中,校正温度U采用值Emax和Emin。
如前所述,为了根据体温计1所在环境的温度变化率进行校正,需要探测红外线传感器101的环境温度变化率。出于这种需要,红外线传感器101的环境温度需要在一个预定时间间隔内(在本实施例中为4秒种)测量两次,而测温需要在这个时间间隔中待机。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这个待机时间,符号标记59以前面所述模式显示于显示器5中。
此外,在体温测量结束后,体温计1的探头6被耳内传输出来的热量局部加热,从而在探头盖11、探头6、温度传感器107和亮度104中出现温度分布。这种温度分布将导致温度误差。因此,在测温结束后,应防止立即进行随后的测温,从而待机一个预定时间,直至温度分布下降到某种程度,即直至探头6冷却下来。
在本实施例中,在一次测温结束之后下次测温之前,符号标记59能以前面所述的模式在显示器中显示出待机时间(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8至10秒种)。
图22至25是控制装置31的控制操作流程图。下面将通过下列流程图对控制装置31的控制操作进行解释。
当电源开关3打开后,首先对控制单元31中的I/O等的操作进行初始化(在步骤201)。接着,一个来自温度传感器107的AD值(th1)被存储在存储区中(在步骤202),以检验红外线传感器101的环境温度变化(简称为“温度变化”)。
之后,确定(在步骤203)是否第一次测温(电源自动关闭计时器未启动)。在第一次测温中,电源自动关闭计时器被复位/启动(在步骤204)。此时,TIM设置为0。
当前时间(计时器值TIM)存储在TIM1中(在步骤205),显示器5开始显示待机状态(在步骤206)。待机状态的显示由符号标记59通过前面所述的模式实现。
确定(在步骤207)计时器是否经过了4秒种的时间间隔。在4秒种经过之后,程序转到将在后面描述的步骤211。在这方面,“4秒种”的时间间隔是确定温度变化所需的最短待机时间,而且它的设置可以任意改变。
如果在步骤203确定出测温不是第一次,则确定(在步骤208)计时器是否经过了8秒种的时间间隔,即前次测试结束后是否经过了8秒种时间。如果答案是“是”,则可以测温,从而程序转向步骤204。在这方面,“8秒种”的时间间隔是探头6在测温之后冷却直至温度分布均化到某种程度所需的充分时间间隔,而且它的设置可以任意改变。
如果在步骤208的结果显示尚未经过8秒种,则当前时间存储在TIM1中(在步骤209),而待机状态(在步骤206’)显示于显示器5上。
接下来,将“TIM-TIM1”与“8-TIM1和4中的较大者”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前者较大(在步骤210)。其结果是,可以保持一个预定的待机时间,以将探头6冷却到足以进行测温。
当待机时间经过之后,将显示测温准备结束(在步骤211)并等待测温开关4的输入(在步骤212)。当测温开关4被按下后(打开),当前时间(计时器的TIM值)存储在TIM2中(在步骤213),而来自温度传感器107的AD值(th2)被存储在存储区中(在步骤214)。
为了测量受测部分(热源)的温度,来自红外线传感器的AD值(tp0)被存储在存储区中(在步骤215),而来自温度传感器107的AD值(th0)被存储在存储区中(在步骤216)。
在操作单元中,值tp0和tu0被代入一个预置的有关热源温度(校正前)TOBJ(测量值)与值tp0和tu0之间的关系的公式TOBJ=f(tp0,th0)中,从而计算热源温度(校正前)(在步骤217)。
此外,为了确定温度梯度(温度变化率)DTH,值th1和th2被转换为温度,从而确定出TH1[℃]和TH2[℃](在步骤218),而温度梯度DTH可以从值TH1、TH2、TIM1和TIM2中计算出(在步骤219)。
接下来,通过校正装置确定(在步骤220至226)校正温度U[℃]。首先,确定(在步骤220)温度梯度DTH是否大于0。如果答案是“是”,即温度梯度位于图21中的Y轴右侧,校正温度U[℃]被设置为(在步骤221)a×DTH+b(其中字母a和b是预先通过实验确定出来的系数)。此外,要确定(在步骤222)校正温度U是否大于0。如果答案是“是”,即温度梯度限定在图21中的区域D,则校正温度U变为0(在步骤223)。在其它情况下,校正温度U保持原值。如果在步骤220中确定出温度梯度DTH不大于0,而是位于图2 1中的Y轴左侧,则校正温度U[℃]被设置为(在步骤224)a’×DTH+b’(其中字母a’和b’是预先通过实验确定出来的系数)。此外,要确定(在步骤225)校正温度U是否小于0。如果答案是“是”,即温度梯度限定在图21中的区域D,则校正温度U变为0(在步骤226)。在其它情况下,校正温度U保持原值。
接下来,将体温TMP[℃]与前面所述的校正温度(在步骤227)一起计算。具体地讲,体温TMP[℃](受测部分的温度)以“TOBJ+U[℃]”的形式确定。
接下来,在步骤227中确定出来的体温显示于显示器5中(在步骤228)。蜂鸣器33启动(在步骤229),以通知测温结束。响应于蜂鸣器33的这个通知,操作者将探头6从耳孔中抽出。这些步骤占据大约2秒种的时间间隔。
接下来,电源自动关闭计时器被复位/启动(在步骤230),而当前时间(计时器的TIM值)存储在TIM1中(在步骤231)。对于随后的测温,来自温度传感器107的AD值(th1)被存储在存储区中(在步骤232)。
接下来,开始在显示器5中显示待机状态(在步骤233)。待机状态的显示由符号标记59通过前面所述的模式实现。在这种显示模式下,例如,符号标记59的第一段52闪光3秒种(如图18A所示),之后第一段52和第二段53闪光3秒种(如图18B所示),所有段52至54再闪光2秒种(如图18C所示),最终所有段52至54均发光。
接着,要确定(在步骤234)计时器是否经过了8秒种的时间间隔。如果答案是“否”,则显示待机状态。在经过了“8秒种”的时间间隔后,程序返回到步骤211。在这方面,“8秒种”是被体温加热了的探头6尽可能冷却到体温计1所在环境温度所需的时间。该时间间隔的设置可以任意改变。此外,对于这个8秒种的待机时间,禁止被测温开关4中断。
即使电源开关3在这个8秒种的待机时间内被关闭,则在步骤204和230中被启动的电源自动关闭计时器将继续工作直至经过了60秒的时间间隔。如果电源开关3在电源自动关闭计时器的这个8秒种的待机时间经过之前被再次打开,待机状态也将机械,直至在步骤210中经过8秒种的时间间隔。
下面将描述另一个例子,其中控制装置31的操作有部分不同。图26是控制装置31的控制操作的一个部分的流程图。通过这个流程图,将解释与图22至25中所示例子的不同之处。
这个例子与图22至25中所示的相似,只是在图22至25中所示例子的步骤227之前插入了图26所示的操作步骤301至304。
如图26所示,在经过相同的步骤222、223、225或226之后,要确定(在步骤301)校正温度U是否高于预设上限Umax。如果答案是“是”,则校正温度U变为值Umax(在步骤302)。
如果在步骤301中确定出校正温度U不高于Umax,则继续确定(在步骤303)校正温度U是否低于预设下限Umin。如果答案是“是”,则校正温度U变为值Umin(在步骤304)。如果校正温度U不低于Umin,则保持其原值。
接下来,将体温TMP[℃]与前面所述的校正温度(在步骤227)一起计算。简而言之,体温TMP[℃]以“TOBJ+U[℃]”的形式确定。从此以后,步骤228至234的操作与前面例子相同。
虽然上面通过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而对本发明的体温计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用于显示符号标记的显示位置可以位于体温计体的上部、后表面或侧表面。此外,被显示的符号标记的形状、尺寸和数量,段的布置和数量以及发光或闪光的模式等均可以不同于所示实施例。
根据前面所述的本发明的体温计,因为提供了固定件,因而可以将探头盖牢固地安装在探头上。特别是,由于探头盖不容易从探头上脱出,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测温后将探头从耳孔抽出时可能使探头盖留在耳孔中的缺点。此外,如果以环形螺母或类似物构成固定件,则还可以防止婴儿误取下探头盖并放入口中的缺点。
此外,如果更换不同的固定件以便使用,则可以根据年龄和个体差异设置探头插入耳孔中的深度。
此外,如果固定件具有调节探头插入受测部分深度的功能,则可以防止因插入耳孔的深度波动所导致的测量误差,并防止探头过度插入耳孔而伤及耳朵深部的缺点。
因此,体温计可以在更适宜的状态下工作,探头盖既不会脱出,也不会错位,从而可以提高测温精度并增加安全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体温计,即使在测温开关操作时也不会使体温计偏移,而且不会改变探头插入耳孔的方向和深度,从而可以在没有任何测量值偏差的情况下获得高可靠性的体温计。
此外,由于体温计的位置或方向可以通过升起部分而固定,因此探头既不会在测温过程中移动,也不会在每次对测温开关操作时使探头的插入方向和深度波动,从而可以获得高精度的测量值。此外,在测温时,电源开关不会被误操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体温计,可以防止或抑制诸如蜂鸣器声等笛音(信息声)到达受测者耳孔而使受测者不舒服。
此外,诸如蜂鸣器声等笛音(信息声)可以保持足以使受测者听到,因而信息功能不会受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体温计,能够有效地通知操作者或受测者待机状态。由于随着时间推移发光或闪光的段的数量会改变,因此可以容易地识别经过的时间,以判断剩余时间。因此,在待机时间间隔中,可以消除或减轻待机时的不舒服或疼痛。
此外,在测量婴儿或儿童的体温时,可以利用显示内容使他们受到吸引并表现良好。因此,在安静的状态下,测温可以顺利进行,以防止在其它情况下可能因探头插入不够稳定而导致的测温精度降低。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根据环境稳定的变化而进行温度校正,从而可以提高体温的测量精度。
体温的测量精度可以通过这些结构而提高,即根据温度梯度确定校正温度,而温度梯度是基于温度测量装置的测量值确定的;还有,当环境温度变化较小时,校正温度减小到基本为0(基本没有校正);以及,校正温度被给出上限和/或下限。
权利要求
1.一种耳塞式体温计,包括一个探头,其安装在一个体温计体上并用于插入耳朵中;以及一个测温开关,其安装在上述体温计体上并用于在至少测温开始和结束时操作,其中,上述探头从上述体温计体的伸出方向与上述测温开关的操作方向基本上彼此共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塞式体温计,其特征在于,上述测温开关持续操作至测温结束,以探测出体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塞式体温计,其特征在于,上述测温开关沿着与上述探头的伸出方向基本相同的方向被按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塞式体温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入深度调节装置,其用于调节上述探头插入受测部分的深度。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测量体温的耳塞式体温计包括一个探头(6),其安装在一个体温计体(2)上并用于插入耳朵中;以及一个测温开关(4),其安装在上述体温计体上并用于在至少测温开始和结束时操作,其中,上述探头从上述体温计体的伸出方向与上述测温开关的操作方向基本上彼此共线。
文档编号G01K13/00GK1542419SQ200410031430
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1998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16日
发明者今野朋泰, 山口庆二, 本间稿, 二 申请人:泰尔茂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