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汽车碰撞假人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试验工具,具体的说,是关于一种放置和保护汽车碰撞假 人的专用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碰撞假人在汽车安全控制技术实验中经常用到,汽车碰撞假人整体构造复 杂,各个身体部件中都安装了实验检测设备,如加速度、力、力矩、位移等感应设备或传感 设备,并且全身覆盖着特殊材质,由于汽车碰撞假人的结构精密、造价高昂、组装过程复杂, 所以汽车碰撞假人的放置、保护和搬移有较高的环境要求和技术要求,如果将汽车碰撞假 人随意放置,汽车碰撞假人的身体部件之间会发生挤压、摩擦或磕碰,造成安装在各个部件 上的实验检测设备和连接线缆的损坏,不仅影响实验检测的过程和实验检测的准确性,而 且汽车实验假人的损坏会直接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装置来承载这 些汽车碰撞假人和保护假人的性能,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1464148U、名称为“卡丁车碰撞 试验中固定假人的专用装置”、公告日为2010年5月12日所公告的碰撞假人的专用保护装 置,虽然对碰撞假人有保护作用,但该技术方案采用了较多的绑带来束缚碰撞假人,绑带不 仅会损伤碰撞假人,而且给碰撞假人的安装、维护、检测过程带来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汽车碰撞假人在放置、保存和搬移过程中缺少专用保护装置的 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汽车碰撞假人专用的座椅。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碰撞假人座 椅,包括座椅平面、靠背,靠背的顶部面向座椅平面的一侧设有悬挂支架,座椅平面的表面 设有防滑板。该座椅的基本功能是放置、保护和搬移汽车碰撞假人,其基本结构和形状与普通 座椅类似。汽车碰撞假人坐在防滑板上,悬挂支架撑在汽车碰撞假人的腋下将汽车碰撞假 人的上身撑起、将假人的坐姿固定,从而保持假人整体挺直,减少各部件挤压、折叠的现象; 座椅平面上的防滑板的作用是增加汽车碰撞假人与座椅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搬移过程中假 人从座椅上滑落;该座椅不仅起到了放置、保护和搬移汽车碰撞假人的作用,对汽车碰撞假 人的安装、检测、维护和维修也提供了方便。悬挂支架为圆柱体,其一端与靠背固定连接,防滑板的上表面均布有平行于靠背 的防滑槽,其下表面与座椅平面固定连接,靠背的背面设有座椅手柄,座椅手柄与靠背固定 连接,座椅设有底部平面,底部平面设有转轮。该座椅的靠背由两个顶部向内折弯成“7”字形状的立柱构成,其目的是开放更多 的空间,使汽车碰撞假人的安装、检测、维护和维修更方便。座椅手柄的作用是推移座椅时 作为抓手,底部设有转轮能使座椅的移动更灵活。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制造成本低,满足了汽车碰撞假人放置、保护和搬移的技术要求,具备很好的实用性,经实际使用效果良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中悬挂支架1座椅手柄2靠背3座椅平面4底部平面5转轮6防滑板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形状和普通座椅类似,包括靠背3、座椅平面4和 椅子腿,其结构上的改进为该座椅的靠背3由两个顶部向内折弯成“7”字形状的立柱构 成;靠背3的顶部面向座椅平面4的一侧设有悬挂支架1,悬挂支架1为圆柱体,其一端与靠 背3焊接;靠背3的背面设有座椅手柄2,座椅手柄2与靠背3焊接;座椅平面4上设有防 滑板7,防滑板的上表面均布有平行于靠背3的防滑槽,防滑板7与座椅平面4通过螺钉固 定连接;座椅的底部焊接在底部平面5上;底部平面5设有转轮6,转轮6与底部平面5螺 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汽车碰撞假人坐在防滑板上,悬挂支架撑在汽车碰撞假人的 腋下将汽车碰撞假人的上身撑起、将假人的坐姿固定。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碰撞假人座椅,包括座椅平面、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3)的顶部 面向座椅平面(4)的一侧设有悬挂支架(1),座椅平面(4)的表面设有防滑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假人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支架(1)为 圆柱体,其一端与靠背(3)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假人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板(7)的上 表面均布有平行于靠背(3)的防滑槽,其下表面与座椅平面(4)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假人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3)的背面 设有座椅手柄(2 ),座椅手柄(2 )与靠背(3 )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假人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 座椅设有底部平面(5),底部平面设有转轮(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碰撞假人座椅,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放置、保护和搬移汽车碰撞假人的装置。包括座椅平面、靠背;靠背的顶部面向座椅平面的一侧设有悬挂支架,座椅平面上设有防滑板,底部平面设有转轮。本实用新型既起到了保护碰撞假人的作用,使用也很简单方便,具有很好的专用性和实用性。
文档编号G01M7/08GK201828391SQ201020560578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4日
发明者刘卫国, 吴成明, 张毅, 李书福, 李月明, 杨健, 赵福全, 韩刚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