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侧投式测试模组的光强治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模组性能测试,特别是一种侧投式测试模组的光强治具。
背景技术:
目前,LED的光强、电流、电压等性能指标一般都是通过CXD测试机台来检测,CXD测试机台将LED发出的光学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从而来判断该LED模组是否符合标准。在实际检测中为了使CCD能感应到光强,则需要根据模组上LED出射光线的方向来安置模组,一般将LED出射光线方向竖直向上对准CXD感应头。但是,有些测试模组的长度比一般常用的模组长度长很多,长度接近400厘米,若按照上述的方式安装,则会占据大部分的空间高度,并使测试模组的重心过高,不稳定,给LED的光强检测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最终导致模组光强检测质量无法保证,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模组长度过长,占据空间高度过高,重心不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侧投式测试模组的光强治具。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侧投式测试模组的光强治具,包括底座、分布在该底座上的测试模组固定块,其中,测试模组固定块用于固定测试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侧端设置有平面镜固定块,该平面镜固定块上固定有平面镜且该平面镜对应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侧端。藉助上述结构,当所述测试模组的侧端射出光线,经平面镜的反射,侧投偏光入CCD的感应范围内,以进行LED的光强,电流,电压等的检测,缩短CCD测试头的安装高度,彻底解决模组过长、竖放空间高度过高、重心不稳等影响CCD检测质量的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LED光强的准确性。
图1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图3为实用新型的偏光原理详图。图中序号1、底座2、测试模组固定块3、测试模组4、平面镜固定块 5、平面镜6、CCD的感应范围7、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进行说明。参见图1和2,图中所示的是一种侧投式测试模组的光强治具,其结构包括底座1、分布在该底座I上的测试模组固定块2,其中,测试模组3侧放置在测试模组固定块2上,所述底座I上于所述测试模组3的侧端设置有平面镜固定块4,该平面镜固定块4上固定有平面镜5且该平面镜5对应于所述测试模组3的侧端。请再参见图3,图3所示的是本光强治具的光学原理图。当所述测试模组3的侧端射出光线,按照原有技术,由于测试模组过长,该光线是无法被检测到的。但是,如使用本光强治具,光线会经平面镜5反射入CCD的感应范围6内。为了稳定本光强治具的重心,所述底座I上设有用于固定底座I的定位孔7。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通过定位孔将底座固定在CCD测试机台上,然后通过测试模组固定块将测试模组侧放于治具上,固定其位置。第二,按照LED出射光线的方向,可以估计出,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成45度并将平面镜固定于平面镜固定块上。但是由于模组很长,两侧的LED的出射光线可能还不在CCD的感应范围内,所以对两侧的平面镜的角度进一步调整,使其达到适合的角度,将两侧光线会聚进入CCD的感应范围。由于CCD的感应头距离底座约有I米,其感应范围投射到底座上一般在直径约为300厘米的圆内,所以要满足侧投偏光入CCD范围内是很容易实现的。第三,结合CCD测试机台,对侧投式模组的光强,电流,电压等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可以不用再调整治具,重复性地进行下一个模组的检测。本实用新型可以很有效地解决了测试模组长度过长不便于安置,安置不稳,空间高度过高等问题。使工作人员在测试模组光强,电压,电流时的效率大大提高,并使CCD能很准确的捕捉光强,作出准确的数据和图像,降低了判断失误率,为测试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
权利要求1.侧投式测试模组的光强治具,包括底座(I)、分布在该底座(I)上的测试模组固定块(2),其中,测试模组固定块(2)用于固定测试模组(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上于所述测试模组(3)的侧端设置有平面镜固定块(4),该平面镜固定块(4)上固定有平面镜(5) 且该平面镜(5)对应于所述测试模组(3)的侧端,当所述测试模组(3)的侧端射出光线,经平面镜(5)的反射,侧投偏光入CXD的感应范围(6)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投式测试模组的光强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上设有用于固定底座(I)的定位孔(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侧投式测试模组的光强治具,包括底座、分布在该底座上的测试模组固定块,其中,测试模组固定块用于固定测试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侧端设置有平面镜固定块,该平面镜固定块上固定有平面镜且该平面镜对应于所述测试模组的侧端。藉助上述结构,当所述测试模组的侧端射出光线,经平面镜的反射,侧投偏光入CCD的感应范围内,以进行LED的光强,电流,电压等的检测,彻底解决模组过长、竖放空间高度过高、重心不稳等影响CCD检测质量的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LED光强的准确性。
文档编号G01J1/42GK202885970SQ20122061753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1日
发明者张百温 申请人:丽清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