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测量轴类弯曲度的治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轴类弯曲度的治具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轴类产品调质时,由于组织应力和热应力的原因,轴很容易产生弯曲变形。目前在实际生产中,轴类产品的弯曲检测方法有两种,一是凭经验用肉眼观察,这种方法误差较大;而且由于轴要放在“V” 口型铁上进行校直,在转动测量时,由于摩擦力较大,所以费时费力,二是送到机加车间的平台上去进行划线测量,不仅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而且降低了生产效率,延长了生产周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精准度高的测量轴类弯曲度治具。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形状相同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其结构要点是在所述的第一底座上垂直地设置有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的顶部中间为弧面凹陷、两侧带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二底座上设置有与该第一支座形状相同的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的顶部中间为弧面凹陷、两侧带有第二轴承。进一步地,所述的两个第一轴承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60mm,所述的两个第二轴承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60mm ;可以检测直径为200mm以下的轴。所述的第一支座或第二支座的尺寸为220mmX 190mmX 10mm,所述的第一底座或第二底座的尺寸为260mmX500mmX 10mm。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重量不足15千克,所以使用方便,一个人就可以操作。(2)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产品只需放在该治具上旋转一周,即可测出其是否弯曲及其弯曲度。(3)本实用新型不受场地限制,精度高。将本实用新型放在车间普通的水泥地面上,就可以进行测量,测量时在轴的上面按放百分表,读数较为精确。(4)本实用新型将来根据生产需要,可以加上滑动装置改造第一轴承或第二轴承之间的距离,校直范围将不受限制,即本实用新型也可检测直径超过200mm的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图2是第一底座及相关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右视图。其中,1为第一底座、2为第一支座、3为第一轴承、4为第二支座、5为第二轴承、6为待测轴、7为第二底座、8为百分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形状相同的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7,其结构要点是在所述的第一底座1上垂直地设置有第一支座2,所述第一支座2的顶部中间为弧面凹陷、两侧带有第一轴承3 ;所述第二底座7上设置有与该第一支座2形状相同的第二支座4,所述第二支座 4的顶部中间为弧面凹陷、两侧带有第二轴承5。进一步地,所述的两个第一轴承3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60mm,所述的两个第二轴承 5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60mm ;可以检测直径为200mm以下的轴。所述的第一支座2或第二支座4的尺寸为220_X 190mmX 10mm,所述的第一底座 1或第二底座7的尺寸为260mmX 500mmX 10mm。如图所示,当测量轴类弯曲度时,首先将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7相互对称地分别放在待测轴的两端,在待测轴的中间部位安放好百分表8,然后向一个方向旋转待测轴。如果待测轴不弯曲时,百分表8的指针将不会转动;如果待测轴弯曲,在旋转待测轴时,会在百分表8上产生一个最大值、一个最小值,从而得到待测轴的弯曲位置,并算出该轴的弯曲度。可以理解地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测量轴类弯曲度的治具,包括形状相同的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底座(1)上垂直地设置有第一支座(2),所述第一支座(2)的顶部中间为弧面凹陷、两侧带有第一轴承(3);所述第二底座(7)上设置有与该第一支座(2)形状相同的第二支座(4),所述第二支座(4)的顶部中间为弧面凹陷、两侧带有第二轴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量轴类弯曲度的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第一轴承(3)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60mm,所述的两个第二轴承(5)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60mm。
专利摘要一种测量轴类弯曲度的治具涉及一种测量轴类弯曲度的治具结构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精准度高的测量轴类弯曲度治具。本实用新型包括形状相同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其结构要点是在所述的第一底座上垂直地设置有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的顶部中间为弧面凹陷、两侧带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二底座上设置有与该第一支座形状相同的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的顶部中间为弧面凹陷、两侧带有第二轴承。
文档编号G01B5/20GK202166394SQ20112018390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日
发明者刘苹, 张毅, 沈忠德, 王友新, 赵新民 申请人: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