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ー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车门上设置了外开手柄,便于车门的解锁开启。由于汽车外开手柄为常用部件,使用频率很高,且其位于车外,受到日照、雨淋等气候环境的作用,可靠性要求较高,因此应对其进行可靠性、耐久性和耐候性或多エ况组合试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ー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用于验证外开手柄功能完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从而快速发现外开手柄的缺陷,加快零件的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ー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所述试验装置包括支架;驱动被测试件周期性打开关闭的驱动机构;采集被测试件失效信号并控制驱动机构停止的控制机构;记录被测试件打开或关闭次数的计数器;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和所述计数器固定于所述支架。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歩的改进如下所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具有进气ロ、出气口和第一阀杆;所述第一换向阀的进气ロ与气源连通;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具有第一缸筒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换向阀的出气ロ与所述第一缸筒经气管连通。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具有进气ロ、出气口和第二阀杆;所述第二换向阀的进气ロ与气源连通;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具有第二缸筒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换向阀的出气ロ与所述第二缸筒经气管连通;所述第二活塞杆经第三拉绳与所述第一阀杆连接。所述试验装置包括配重块。所述试验装置包括弹簧。所述试验装置包括环境箱,所述支架容置于所述环境箱内。所述环境箱为盐雾箱、光老化箱、淋雨箱、粉尘箱或高低温箱。所述第一气缸为双作用气缸,所述第一换向阀的出气ロ为两个,该两个出气ロ经两气管分别与第一活塞杆两侧的第一缸筒连通。所述第二气缸为双作用气缸,所述第二换向阀的出气ロ为两个,该两个出气ロ经两气管分别与第二活塞杆两侧的第二缸筒连通。所述试验装置包括カ传感器,所述カ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杆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用于验证外开手柄功能完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从而快速发现外开手柄的缺陷,加快零件的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0016]采用配重块,并进行合理调整,改变试验负载,模拟真实使用情況。或者采用等效弹簧亦能达到同样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试验装置,当试件失效时,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自动停止,由计数器记录有效实验数据。设置カ传感器,检测试件的外开强度,便于技术分析。调整第一气缸的行程,从而改变试件的拉伸量,从而模拟用户开门不同的エ况。
图I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ー步说明。如图I所示,ー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包括支架、驱动机我和控制机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被测试件周期性打开关闭;控制机构用于采集被测试件失效信号并控制驱动机构停止;计数器用于记录被测试件打开或关闭次数;驱动机构、控制机构和计数器固定干支架。当一试件安装在该试验装置上时,其一具体实施例如下该试验装置包括支架I、第一换向阀3、第一气缸4、试件5、第二换向阀6、第二气缸7和计数器8,该支架I是其它零件的安装基础;对于第一换向阀3,该第一换向阀3具有进气ロ、出气口和第一阀杆;第ー换向阀3的进气ロ与气源2连通;对于第一气缸4,该第一气缸4具有第一缸筒和第一活塞杆;第一换向阀3的出气ロ与第一缸筒经气管14连通;对于试件5,试件5具有拉手和拨杆,拉手受カ打开带着拨杆移动,试件5固定干支架I ;拉手与第一活塞杆经第一拉绳9连接;对于第二换向阀6,第二换向阀6具有进气ロ、出气口和第二阀杆;第二换向阀6的进气ロ与气源2连通;第二阀杆经第二拉绳10与拨杆连接;对于第二气缸7,第二气缸7具有第二缸筒和第二活塞杆;第二换向阀6的出气ロ与第二缸筒经气管14连通;第二活塞杆经第三拉绳11与第一阀杆连接;对于计数器8,计数器8对应第一气缸4或者第二气缸7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控制机构的第二气缸行程,或者选择不同缸径的气缸,或者调节第二气缸与第二阀杆之间拉绳的长度,从而调节被测试件的试验频率。该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启动试验,气源2经气管14向第一换向阀3充气,第一换向阀3再经气管14向第ー气缸4供气,使第一气缸4的第一活塞杆周期性往复直线移动;该第一活塞杆与试件5的拉手相连,即带着拉手周期性打开关闭;拉手打开关闭带着拨杆周期性移动,拨杆与第二换向阀6的第二阀杆连接,带着第二阀杆周期性活动;第二阀杆周期性活动对应于第二换向阀6周期性向第二气缸7换向充气,则第二气缸7的第二活塞杆周期性直线移动,该第二活塞杆与第一气缸4的第一阀杆连接,带着第一阀杆周期性活动,实现第一换向阀3周期性向第一气缸4换向供气;这样,即形成ー闭环系统,在该系统周期性运转的过程中,用计数器8检测第一气缸4或是第二气缸7的周期个数,即为试件5的拉开次数。当试件5失效时,该试件5不能恢复至关闭位置,此时,第二阀杆处于关闭位置、第ニ换向阀6停止输出气体,接着第二气缸7不能移动,导致第一换向阀3处于关闭位置、第一换向阀3停止输出气体,系统中断向第一气缸4供气,第一气缸4停止运转,则系统停止,计数器8对应的数值即为试件5的有效打开次数。[0028]采用该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用于验证外开手柄功能完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从而快速发现外开手柄的缺陷,加快零件的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本实用新型的试验装置,当试件5失效时,第一气缸4和第二气缸7自动停止,由计数器8记录有效实验数据。调整第一气缸4的行程,从而改变试件5的拉伸量,从而模拟用户开门的不同エ况。本实用新型试验装置包括配重块13 ;配重块13经第四拉绳12与拨杆连接,由于増加了配重块13的重量,这样拉手在拉开时要克服配重块13的位移,模拟增加负载。或者,该试验装置包括弹簧;弹簧一端固定干支架I、另一端连接于拨杆。采用配重块13或是弹簧,并进行合理调整,改变试验负载,模拟真实使用情況。本试验装置能够不包括环境箱,同时也能够包括环境箱,此时支架I容置于环境箱内。用于模拟用户在不同外界环境下使用外开手柄的エ况。该环境箱为盐雾箱、光老化箱、淋雨箱、粉尘箱或高低温箱。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气缸4为双作用气缸,第一换向阀3的出气ロ为两个,该两个出气ロ经两气管14分别与第一活塞杆两侧的第一缸筒连通。第二气缸7为双作用气缸,第二换向阀6的出气ロ为两个,该两个出气ロ经两气管14分别与第二活塞杆两侧的第二缸筒连通。试验装置包括カ传感器,力传感器设置于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拉绳9之间。设置カ传感器,检测试件5的外开强度,便于技术分析。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ー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ー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装置包括支架;驱动被测试件周期性打开关闭的驱动机构;采集被测试件失效信号并控制驱动机构停止的控制机构;记录被测试件打开或关闭次数的计数器;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和所述计数器固定于所述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换向阀,具有进气ロ、出气口和第一阀杆;所述第一换向阀的进气ロ与气源连通;第ー气缸,具有第一缸筒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换向阀的出气ロ与所述第一缸筒经气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ニ换向阀,具有进气ロ、出气口和第二阀杆;所述第二换向阀的进气ロ与气源连通;第ニ气缸,具有第二缸筒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换向阀的出气ロ与所述第二缸筒经气管连通;所述第二活塞杆经第三拉绳与所述第一阀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任意ー项所述的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装置包括配重块。
5.根据权利要求I至3任意ー项所述的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装置包括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I至3任意ー项所述的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装置包括环境箱,所述支架容置于所述环境箱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箱为盐雾箱、光老化箱、淋雨箱、粉尘箱或高低温箱。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为双作用气缸,所述第一换向阀的出气ロ为两个,该两个出气ロ经两气管分别与第一活塞杆两侧的第一缸筒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为双作用气缸,所述第二换向阀的出气ロ为两个,该两个出气ロ经两气管分别与第二活塞杆两侧的第二缸筒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装置包括力传感器,所述カ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杆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包括支架;驱动被测试件周期性打开关闭的驱动机构;采集被测试件失效信号并控制驱动机构停止的控制机构;记录被测试件打开或关闭次数的计数器;驱动机构、控制机构和计数器固定于支架。有益效果是采用汽车外开手柄试验装置,用于验证外开手柄功能完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从而快速发现外开手柄的缺陷,加快零件的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采用配重块,并进行合理调整,改变试验负载,模拟真实使用情况。或者采用等效弹簧亦能达到同样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试验装置,当试件失效时,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自动停止,由计数器记录有效实验数据。设置力传感器,检测试件的外开强度,便于技术分析。
文档编号G01N17/00GK202403897SQ20112037341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庞晓军, 梁俊杰, 盛以成, 赖玉龙, 辛宇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