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动分离转运血浆斑点酶免疫检测试条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用于生物标本检测的装置,特别是用于需微量血液自动血浆分离的斑点酶免疫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斑点酶免疫检测装置广泛用于人体血液中的蛋白、病毒等的检测,但传统方法多需仪器分离出血浆后才能用于检测,取样量较多,常需静脉取血,不易被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所接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仅以微量末稍全血为样品、自动完成血浆分离转运、操作简便的自动分离转运血浆斑点酶免疫检测试条反应装置。
本实用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是采用条形层状结构,自下而上的各层依次为底面保护膜、吸附片、PVC支架、血清池、转运膜和表层保护膜。
其中,转运膜为舌状,对应于其舌根所在部位的表层保护膜上,有贯通的加样孔,舌尖伸向前端,至血清池中央贯通的转运反应孔中,与放置在转运反应孔中的处理垫相接触,处理垫的底部为粘贴在血清池上的反应膜,处理垫对应位置处的PVC基层上也设通孔,通孔内填充吸附垫,吸附垫与吸附片上下邻接。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实用新型血浆分离和转运自动完成,因其操作方法简捷、单份体积小、成本低,尤其适用于医疗普查。
2、本实用新型只需要微量全血,减少样品使用量可更有利于推广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运膜外形示意图。
图中标号1底面保护膜、2吸附片、3 PVC支架、4血清池、5转运膜、6表层保护膜、7舌根、8舌尖、9加样孔、10转运反应孔、11反应膜、12吸附垫、13处理垫、14平衡垫。
参见图1,本实施例采用条形层状结构,自下而上的各层依次为底面保护膜1、吸附片2、PVC支架3、血清池4、转运膜5和表层保护膜6。
具体实施中,转运膜5为如图2所示的舌状。对应于其舌根7所在部位的表层保护膜6上有贯通的加样孔9(图1所示),其舌尖8伸向前端,至血清池4中央贯通的转运反应孔10中,与放置在转运反应孔10中的处理垫13相接触,处理垫13的底部为粘贴在血清池4上的反应膜11,处理垫13对应位置处的PVC基层3上也设通孔,通孔内填充吸附垫12,吸附垫12与吸附片2上下邻接。
本实用新型是以PVC基层3作为支架,表层保护膜6和底面保护膜1用于防止附件脱落,为了保证转运膜5粘贴平整,具体实施中,可以在血清池4的尾部连接平衡垫14,血清池4中央的转运反应孔10中用于盛装显色剂,转运膜5用于分离全血血浆,处理垫13用于激活酶反应和转运血浆,吸附垫12、吸附片2为废液吸附装置,各层间以双面胶进行粘贴。
末稍全血加入加样孔9中,经转运膜5的分离转运,血浆经处理垫13预处理后到达反应膜11,与已固相的亲和剂结合后,撕去表层保护膜6和底面保护膜1,冲洗掉转运膜与吸附垫12、吸附片2以及处理垫13,甩干,加显色剂反应到规定时间,洗去显色剂,判读。
权利要求1.自动分离转运血浆斑点酶免疫检测试条反应装置,其特征是采用条形层状结构,自下而上的各层依次为底面保护膜(1)、吸附片(2)、PVC支架(3)、血清池(4)、转运膜(5)和表层保护膜(6);其中转运膜(5)为舌状,对应于其舌根(7)所在部位的表层保护膜(6)上,有贯通的加样孔(9),舌尖(8)伸向前端,至血清池(4)中央贯通的转运反应孔(10)中,与放置在转运反应孔(10)中的处理垫(13)相接触,处理垫(13)的底部为粘贴在血清池(4)上的反应膜(11),处理垫(13)对应位置处的PVC基层(3)上也设通孔,通孔内填充吸附垫(12),吸附垫(12)与吸附片(2)上下邻接。
专利摘要自动分离转运血浆斑点酶免疫检测试条反应装置,其特征是采用条形层状结构,自下而上的各层依次为底面保护膜、吸附片、PVC支架、血清池、转运膜和表层保护膜;转运膜为舌状,对应于其舌根所在部位的表层保护膜上,有贯通的加样孔,舌尖伸向前端,至血清池中央贯通的转运反应孔中,与放置在转运反应孔中的处理垫相接触,处理垫的底部为粘贴在血清池上的反应膜,处理垫对应位置处的PVC基层上也设通孔,通孔内填充吸附垫,吸附垫与吸附片上下邻接。本实用新型血浆分离和转运自动完成,因其操作方法简捷、单份体积小、成本低,尤其适用于医疗普查。
文档编号G01N33/543GK2665714SQ20032012422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31日
发明者周俊华 申请人:安徽高山药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