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力电容器高压试验电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电容器用试验电极。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电力电容器在高压试验时出现接线麻烦或电极与电容器导电杆接触 面积小,常规试验过程都是采用人工接线或自动平面结构电极与电容器导电杆压接,但第 一种处理方法浪费时间,第二种处理方法虽然实现了自动接线,但是电极与导电杆接触不 可靠,接触面积小,对电容器的试验有很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为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力电容器高压试验电极,其所 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该试验电极包括绝缘罩、浇注固定在绝缘罩内的铜棒、固定在绝缘罩顶壁上的连 接杆、固定在绝缘罩内壁上的电极连接件以及压接在绝缘罩内壁上的电极头,铜棒固定连 接电极连接件,位于电极连接件下面的电极头通过软绞线连接电极连接件,电极头的形状 为具有斜底面的半圆柱型,两个电极头对接形成底面内凹的圆柱型,且通过嵌在它们内部 的压簧与绝缘罩的内壁压接,连接杆上套接有弹簧和槽钢,其中弹簧卡接在槽钢和绝缘罩 的顶壁之间。当把该试验电极直接压接到电容器导电杆上时,其顶部弹簧实现压接的弹性缓 冲,避免电容器套管受压损坏,通过电极头两侧压簧的顶推,实现电极与电容器导电杆的良 好接触和紧密结合,同时导电杆下部连接件也与电极头下部良好接触,增大了接触面积,无 需人工接线,实现电容器的自动接线和良好的导电性能,从而解决了常规高压试验过程中 人工接线造成的时间浪费和直接压接式电极接触面积小等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省时省力、接触面积大、导电性好的特点。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铜棒9浇注预埋在电极外绝缘罩8内,电极连接件10的两端固定在绝 缘罩8的内壁上,它通过螺钉11与铜棒9的底端固定连接,连接杆3的底端通过沉头螺钉6 和连接螺母7固定在绝缘罩8的顶壁上。弹簧4和槽钢2分别套在连接杆3上,其中弹簧 4卡接在槽钢2底部和绝缘罩8的顶壁之间,连接杆3的顶端卡在槽钢的顶部2。电极头1 形状为具有斜底面的半圆柱型,两个电极头12对接形成底面内凹的圆柱型,压簧14的一端 分别嵌在两个电极头12内部,另一端压接在绝缘罩8的内壁上,电极头12位于电极连接件10的下面,它们分别通过软绞线13连接电极连接件10。 当进行电力电容器出厂试验时,通过一汽缸升降装置,将该实验电极直接压接到 电容器导电杆上,通过弹簧4实现压接的弹性缓冲,避免电容器套管受压损坏,通过电极头 12两侧压簧14的顶推,两个电极头12自动夹紧电容器导电杆,同时导电杆下部连接件也与 电极头12下部良好接触,可保证电极与导电杆的紧密结合,无需人工接线,实现电力电容 器试验工序接线自动功能和良好接触的目的。
权利要求一种电力电容器高压试验电极,包括绝缘罩(8)、浇注固定在绝缘罩(8)内的铜棒(9)、固定在绝缘罩(8)顶壁上的连接杆(3)、固定在绝缘罩(8)内壁上的电极连接件(10)以及压接在绝缘罩(8)内壁上的电极头(12),其特征在于铜棒(9)固定连接电极连接件(10),位于电极连接件(10)下面的电极头(12)通过软绞线(13)连接电极连接件(10),电极头(12)的形状为具有斜底面的半圆柱型,两个电极头(12)对接形成底面内凹的圆柱型,且通过嵌在它们内部的压簧(14)与绝缘罩(8)的内壁压接,连接杆(3)上套接有弹簧(4)和槽钢(2),其中弹簧(4)卡接在槽钢(2)和绝缘罩(8)的顶壁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力电容器高压试验电极,包括绝缘罩、浇注固定在绝缘罩内的铜棒、固定在绝缘罩顶壁上的连接杆、固定在绝缘罩内壁上的电极连接件以及压接在绝缘罩内壁上的电极头,铜棒固定连接电极连接件,电极头通过软绞线连接电极连接件,两个电极头通过嵌在它们内部的压簧与绝缘罩的内壁压接,连接杆上套接有弹簧和槽钢,其中弹簧卡接在槽钢和绝缘罩的顶壁之间。本实用新型可保证与导电杆的紧密结合,无需人工接线,实现电力电容器试验工序接线自动功能和良好接触的目的,具有省时省力、接触面积大、导电性好的特点。
文档编号G01R31/16GK201666941SQ20102015109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1日
发明者刘好林, 朱文庆, 蒋佩玉 申请人:山东泰开电力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