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文缆道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水文缆道是横跨河流上空、在岸上操作的索道系统,用以输送和控制仪器在该处水流断面上进行水文测验或泥沙、水质采样作业。
背景技术:
水文缆道是明渠渡河流量测验的传统设施工作人员不需要涉足湍急的河水,在河岸上缆道室内就可以操作测流,保证了测流人员的安全性,改善了工作条件和劳动强度。缆道经过较长时期的技术改造,已经发展出多种形式,能适用多种河流条件下的测流。按缆道的跨数分为单跨缆道和多跨缆道;按动力分为手摇缆道和电动缆道;控制装置分为人工控制、半自动控制和全自动缆道等。现有的水文缆道均有一个共同点一控制装置在缆道的一端,入海水道海口水文站采用了中跨控制水文缆道。有些地方建设水文缆道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需要将缆道室建设在缆道的中跨。如一河两泓河的两岸不宜建设缆道室的水文站,或是同时施测相邻平行的两条河道流量的水文站。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通常架设两架水文缆道和建设一座缆道室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将两架缆道整合成一架缆道,是本领域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将两架缆道整合成一架缆道的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包括主索和一对水平的循环索,主索与循环索平行;该主索和各循环索上设有中间支架,其中的一条循环索经中间支架上的导向轮与一绞车传动相连。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中跨控制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的结构主要是循环索在中间支架上进出绞车(见图1),同时其它的部件和结构用绕这一环节布置。与一端控制缆道相比,主要结构有所不同一是进出绞车的中间支架和该支架的横担设计时要满足平衡砣、循环索、升降索的上下运行和各种转向轮的安装;二是缆道室最好建设在缆道的上游或下游,使循环索和升降索进出缆道室的转向轮最少,以减少因增加轮子而增加的阻力和升降索循环索的磨损;三是平衡砣的方向与边跨控制缆道相比转水平角90°,以保持循环索在中间支架两边在同一条直线上,使相关的转向轮不受偏向力,达到稳固耐用、减少故障的效果。(2)本实用新型的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的优点一是节约造价将两架缆道整合成一架缆道,可以节省一基铁塔,主要设备是操作控制系统、动力输入系统、卷扬机各节约一套;二是操作方便在各种水流状态下,用一架缆道对两泓四个滩面可以一次连续测流,不需要转换缆道,不需要两套操作人员;三是结构紧凑地物建设占地面积少,对占地受到限制的地方更适合。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中跨控制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是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一是必须是多跨缆道。多跨缆道的使用条件必须河道水面较宽,中间有建设支架的条件;二是中间支架附近有建设缆道室的条件,且能解决缆道室的防洪安全以及生活、工作、交通和管理均较为便利。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实施例中的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本实施例的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包括主索1和一对水平的循环索2,主索1与循环索2平行;该主索和各循环索上设有中间支架3,其中的一条循环索2经中间支架3上的导向轮4与一绞车传动相连。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 一种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索和一对水平的循环索,主索与循环索平行;该主索和各循环索上设有中间支架,其中的一条循环索经中间支架上的导向轮与一绞车传动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可将两架缆道整合成一架缆道的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其包括主索和一对水平的循环索,主索与循环索平行;该主索和各循环索上设有中间支架,其中的一条循环索经中间支架上的导向轮与一绞车传动相连。同时其它的部件和结构用绕这一环节布置。本明渠渡河流量测验多跨缆道的优点一是造价较低,将两架缆道整合成一架缆道,可以节省一基铁塔;二是操作方便在各种水流状态下,用一架缆道对两泓四个滩面可以一次连续测流,不需要转换缆道,不需要两套操作人员;三是结构紧凑地物建设占地面积少,对占地受到限制的地方更适合。
文档编号G01D11/00GK202329659SQ20112043231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4日
发明者严锡君, 张学武, 张振, 徐立中, 王鑫, 石爱业, 顾慧 申请人:严锡君, 张学武, 张振, 徐立中, 王鑫, 石爱业, 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