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铅锤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渔具,特别是一种渔具的铅锤。
为提供浮标正确标示,避免误判,铅锤轻重会因不同水域及水流而有所不同,因而业者必须针对不同钓场需求而制造不同规格的铅锤,提供钓者选择使用。而上述铅锤结构是在一铅锤本体11内包覆一连结件12组成,因而业者除了要制造不同规格铅锤本体11、11’外,连结件12的杆体16也要对应铅锤本体11、11’制造不同长度与的组配,如箭头所示杆体16’要相对加长,如此一来,杆体16除了要制造长短不一的多规格外,又要分别与转子13枢固后,再与铅锤本体11固结,形成多次加工,而造成业者在制造加工上,相当不便与库存管理上的困扰,也会增加制造成本。
此外,该铅锤10下端的环体17直接由包覆内部的杆体16弯设而成,得在提供母线连结使用上并无旋转功能,仅上端枢结转子13外端的转环14呈单边旋转功能下,相对旋转灵活性不佳,为其另一问题所在。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合牢固性更佳的的铅锤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双边旋转功能,同时又能依随不同水域自行操作增减调节微量配重的铅锤结构。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利用两端枢结有转环的转子分别固结于铅锤本体两端,两转子一端转环对应被包覆于铅锤本体内部,而另端转环则凸设于铅锤上下外侧,提供母线连结;铅锤本体中段可凹设一卷绕段,供铅片或铅条卷绕组成不同配重。
以下结合附图
以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标记说明10、20、20’、20″铅锤;22″布质环体;11、11’、21、21’21″铅锤本体;12连结件;13、23转子;14、22、22’转环;15固定块;16、16’杆体;17环体;22A、22B、22C、22D、22E扣体;24卷绕段;25插孔;26三叉连结件;261叉杆;262、263环圈;264垂直杆;262A外端结合有转环的转子;262B倒R字状扣结部;262C V状开口的扣结部;262D环圈扣结部。
如图3所示,该铅锤本体21″上端可维持固结的一端转环22被包覆铅锤本体21″内部内侧,另端转环22’凸出外侧的转子23,而下端内部可直固结一三叉连结件26,三叉连结件26由中间两平行贴靠而顶端弯折为环圈263的直杆264被包覆于铅锤本体20″下段,而两凸出外侧叉杆261末端则卷绕形成一环圈262;该叉杆261末端亦可直接与一外端结合有转环的转子262A枢结;或反向弯折一倒R字状扣结部262B;或末端反折后紧靠叉杆,而末段再形成V状开口的扣结部262C;或末段直接卷绕轴心与叉杆呈垂直的环状扣结部262D。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铅锤结构,主要是在一铅锤本体21内部两端包覆同尺寸的转子23及转环22,两转子23外端再枢结有供母线连结的转环22’;在两转子23为同结构设计下,且呈分离被包覆结合状态下,相对业者欲制造不同规格铅锤时,就能提供与不同尺寸的铅锤本体21结合,而可省略必需各别制造的不便(传统必需制造不同长度的杆体),也无传统必须另行加工再与铅锤本体固结增加加工制程的额外成本支出;这是因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23为单一规格结构即可适用,仅铅锤本体21必需各别制造下,相对能有效简化制程,让加工作业更为方便快速,有效缩短工时的成本支出的功效达成。本实用新型更可藉由枢结两转子23两外端的转环22’,达到具有双边旋转作用提高铅锤更具灵活的旋转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两转子23在另一端转环22被包覆铅锤本体21内部,相对转子23能获得稳固性更佳的牢固定位效果,而可避免转子23在就饵拉扯时,易脱出牢固性不佳的情况产生。又在铅锤本体21’中段凹设有卷绕段24,供铅片或铅条卷绕定位功能,让钓鱼者可视不同水流自行增减微调配重操作。
权利要求1.一种铅锤结构,主要在铅锤本体内包覆有供母线连结的连结件;其特征在于该连结件为两端枢结有转环的转子分别固结于铅锤本体上、下端内,两转子一端的转环被包覆于铅锤本体内部,另端具有旋转功能的转环则各凸设于铅锤两端,供母线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锤结构;其中,该铅锤本体中段凹设有供铅片或铅条卷绕的卷绕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锤结构;其中,该卷绕段凹设有插孔。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铅锤结构;其中,该嵌结铅锤下端转子外端为枢结扣体。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铅锤结构;其中,该铅锤下端直接嵌入一三叉连结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铅锤结构,主要在一铅锤本体上、下端固结两边枢结有转环的两转子,两转子各一端的转环被包覆于铅锤本体内部,另端具有旋转功能的转环则各凸设于本体上下端,供母线连结;使单规格转子能适用不同规格的铅锤本体上下嵌固。这样,便于制造不同规格的铅锤本体,又能获得灵活度更佳的双边旋转功能,以提高就饵机率。
文档编号G01C15/10GK2601391SQ0320366
公开日2004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9日
发明者林国阳 申请人:林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