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用于调节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气流湿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节大气颗粒物气流的湿度,主要用于大气研究中各种颗粒物物质的 监测。
背景技术:
大气颗粒物是指存在于或来自于大气环境中的各种颗粒物物质,包括矿物气溶 胶、生物气溶胶及来自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颗粒物,粒径范围一般小于100mm,随着工业发 展,大气中颗粒物污染程度不断增加,这些颗粒物会吸附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一旦进 入人体呼吸系统,或渗透到人的肺部,会引起多种呼吸道疾病,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 害。因此,开展精准的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工作很有必要。目前常规的监测仪器主要有两大 类基于锥形微量振荡天平的直接质量测量法和基于Beta射线的间接测量法。这两大类监 测仪器在进行颗粒物监测时,空气湿度会影响监测的准确度和仪器的工作状态,而一般的 加热调节气流湿度的方法会降低挥发性颗粒物浓度,导致监测结果失真。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调节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气流湿度的装置。 该装置通过对所采集气流的湿度进行检测,通过加湿或者干燥的手段,使进入空气颗粒物 浓度监测仪器的样本保持在合理的湿度范围,使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的监测结果更 加真实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调节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气流湿度的装置,该装置由管状结构、含湿度 探针的湿度计、增湿通道、干燥通道、直通通道、计算机和电源组成;在管状结构上方的进气 口安装一个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湿度计的湿度探针指向管状结构入口处的中间,含湿度 探针的湿度计输出端与计算机输入端连接,在管状结构的中间平行安装增湿通道、干燥通 道和直通通道,在三个通道的上下方各安装一个间门,间门的开关分别与计算机控制端连 接,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和计算机均与电源连接,计算机设置湿度的上下阈值;出气口与空 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的进气口相通连接到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
增湿通道由进气闸、管状体、多层蜂窝煤状硫酸铜晶体、环状卡口和出气闸构成; 管状体中空,下部安装环状卡口,在管状体中的环状卡口上方放置多层蜂窝煤状硫酸铜晶 体,在增湿通道的顶部安装进气闸,在增湿通道的底部安装出气闸,进气闸和出气闸均设有 闸门开关,各闸门的开关分别与计算机控制端和电源连接;干燥通道的结构与增湿通道的结构相同,将增湿通道环状卡口上方放置的多层蜂窝煤 状硫酸铜晶体替换成多层蜂窝煤状无水硫酸铜固体,即为干燥通道,在干燥通道的顶部安 装第二进气间,在干燥通道的底部安装第二出气间,第二进气间和第二出气间均设有闸门 开关,各闸门的开关分别与计算机控制端和电源连接;直通通道的结构与增湿通道的结构相同,只是没有多层蜂窝煤状硫酸铜晶体和环状卡口,在直通通道的顶部安装第三进气间,在干直通通道的底部安装第三出气间,第三进气闸 和第三出气闸均设有闸门开关,各闸门的开关分别与计算机控制端和电源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对所采集气流的湿度进行检测,通过加湿或者干燥的手段, 使进入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的样本保持在合理的湿度范围,使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 仪器的测量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图1为一种用于调节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气流湿度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增湿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单层蜂窝煤状结构俯视图。
图4为单层蜂窝煤状结构侧视图。
其中1为进气口、2为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3为增湿通道、4为干燥通道、5为直 通通道、6为计算机、7为电源单元、8为进气口、9为出气口、10为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 的进气口、11为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31为进气闸,32为管状体,33为无水硫酸铜固 体,34为环状卡口,35为出气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调节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气流湿度的装置,该装置由 管状结构1、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增湿通道3、干燥通道4、直通通道5、计算机6和电源7 组成;在管状结构1上方的进气口 8安装一个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湿度计的湿度探针指 向管状结构1入口处8的中间,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输出端与计算机6输入端连接,在管 状结构1的中间平行安装增湿通道3、干燥通道4和直通通道5,在三个通道的上下方各安 装一个闸门,闸门的开关分别与计算机6控制端连接,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计算机6均与 电源7连接,计算机6设置湿度的上下阈值;出气口 9与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的进气口 10相通连接到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11。
由图2可知,增湿通道由进气闸31、管状体32、无水硫酸铜固体33、环状卡口 34和 出气闸35构成;管状体32中空,下部安装环状卡口 34,在管状体32中的环状卡口 34上方 放置多层蜂窝煤状硫酸铜晶体33,在增湿通道的顶部安装进气闸31,在增湿通道的底部安 装出气闸35,进气闸31和出气闸35均设有闸门开关,各闸门的开关分别与计算机6控制端 和电源7连接;干燥通道4的结构与增湿通道3的结构相同,将增湿通道3环状卡口上方放置的硫酸 铜晶体换成无水硫酸铜固体,即为干燥通道4 ;干燥通道4由第二进气间、第二管状体、多层蜂窝煤状硫酸铜固体、第二环状卡口和第 二出气间构成;第二管状体中空,下部安装第二环状卡口,在第二管状体中的环状卡口上方 放置多层蜂窝煤状无水硫酸铜固体,在干燥通道4的顶部安装第二进气间,在干燥通道4的 底部安装第二出气闸,第二进气闸和第二出气闸均设有闸门开关,各闸门的开关分别与计 算机6控制端和电源7连接;直通通道5的结构与增湿通道3的结构相同,只是没有无水硫酸铜固体和环状卡口 ;4直通通道5由第三进气间、第三管状体和第三出气间构成;第三管状体中空,在直通通 道5的顶部安装第三进气间,在直通通道5的底部安装第三出气间,第三进气间和第三出气 闸均设有闸门开关,各闸门的开关分别与计算机6控制端和电源7连接。
上述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的分辨率分辨率大于0. lmg/m3。
本发明的工作流程为当气流通过进气口 8进入本装置时,位于进气口 8的含湿度 探针的湿度计2会将其探测到的气流湿度传输给计算机6,当气流的湿度在计算机6设置湿 度的上下阈值之间时,计算机6下指令关闭增湿通道3和干燥通道4进气闸和出气闸的阀 门,打开直通通道5进气闸和出气闸的阀门,气流直接从直通通道5通过,由出气口 9经空 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的进气口 10到达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11 ;当气流的湿度大于 计算机6设置湿度的上阈值之间时,计算机6下指令关闭增湿通道3和直通通道5进气闸 和出气闸的阀门,打开干燥通道4进气闸和出气闸的阀门,气流从干燥通道4通过,由出气 口 9经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的进气口 10到达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11 ;当气流的 湿度小于计算机6设置湿度的下阈值之间时,计算机6下指令关闭干燥通道4和直通通道 5进气闸和出气闸的阀门,打开增湿通道3进气闸和出气闸的阀门,气流从增湿通道(3 )通 过,由出气口 9经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的进气口 10到达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11。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调节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气流湿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管 状结构(1)、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增湿通道(3)、干燥通道(4)、直通通道(5)、计算机 (6 )和电源(7 )组成;在管状结构(1)上方的进气口( 8 )安装一个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 ), 湿度计的湿度探针指向管状结构(1)入口处(8)的中间,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输出端与 计算机(6)输入端连接,在管状结构(1)的中间平行安装增湿通道(3)、干燥通道(4)和直通 通道(5),在三个通道的上下方各安装一个闸门,各闸门的开关分别与计算机(6)控制端连 接,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和计算机(6)均与电源(7)连接,计算机(6)设置湿度的上下 阈值;出气口(9)与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的进气口( 10)相通连接到空气颗粒物浓度监 测仪器(11);增湿通道(3)由进气闸(31)、管状体(32)、多层蜂窝煤状硫酸铜晶体(33)、环状卡口 (34)和出气闸(35)构成;管状体(32)中空,下部安装环状卡口(34),在管状体(32)中的环 状卡口(34)上方放置多层蜂窝煤状硫酸铜晶体(33),在增湿通道的顶部安装进气闸(31), 在增湿通道的底部安装出气闸(35 ),进气闸(31)和出气闸(35 )均设有闸门开关,各闸门的 开关分别与计算机(6)控制端连接;干燥通道(4)由第二进气间、第二管状体、多层蜂窝煤状无水硫酸铜固体、第二环状卡 口和第二出气间构成;第二管状体中空,下部安装环状卡口,在第二管状体中的第二环状卡 口上方放置多层蜂窝煤状无水硫酸铜固体,在干燥通道(4)的顶部安装第二进气间,在干燥 通道(4)的底部安装第二出气闸,第二进气闸和第二出气闸均设有闸门开关,各闸门的开关 分别与计算机(6)控制端和电源(7)连接;直通通道(5)由第三进气间、第三管状体和第三出气间构成;管状体中空,在直通通道 (5)的顶部安装第三进气闸,在直通通道(5)的底部安装第三出气闸,第三进气闸和第三出 气闸均设有闸门开关,各闸门的开关分别与计算机(6 )控制端和电源(7 )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调节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气流湿度的装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的分辨率分辨率大于0. lmg/m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调节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气流湿度的装置,主要用于大气研究中各种颗粒物物质的检测。该装置由管状结构(1)、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增湿通道(3)、干燥通道(4)、直通通道(5)、含湿度探针的湿度计(2)和计算机(6)均与电源(7)组成;通过对所采集气流的湿度进行检测,通过加湿或者干燥的手段,使进入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的样本保持在合理的湿度范围,使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的监测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文档编号G01N15/06GK102033033SQ20101060875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8日
发明者冯奇, 吴胜军, 杜耘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