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基于应变计的梁式桥位移动态测量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物理方式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已有的应变数据,实 时分析桥梁位移,并能形成位移的动态响应的梁式桥位移动态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桥梁刚度是决定桥梁能否安全运营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测量桥梁关键部位的位 移可以获取桥梁的刚度信息,因此,对桥梁位移进行实时动态测量是十分必要的。当桥梁跨越江、河、山涧等障碍物,或跨越城市道路时,由于不能布设固定支架,接 触式位移测量仪器(如位移计等)存在无法安装的困难。利于安装的非接触式位移监测仪 器(如静力水准仪等),由于位移响应的滞后性,并不能对桥梁位移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目前,应变计已广泛应用于测量桥梁的应变,它具有精度高,便于安装,反映速度 快等优点。桥梁的动态应变可以很容易测得,但目前没有有效的方法能应用应变计测量数 据得出桥梁的动态位移。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价格低廉、动态、精度高,可以满足梁 式桥动态位移监测要求的梁式桥位移动态测量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应变计的梁式桥位移动态测量系 统,包括应变计、采集装置,应变计用于实时测量应变,采集装置用于实时采集应变数据,其 特征在于应变计沿梁纵向等间距设置在待测桥梁上,每跨的应变计数量至少设置5组,每 组应变计为2个,沿梁高设置;同时还包括一个应变数据处理装置,用于将采集到的应变数 据进行处理,得出桥梁挠曲线的曲率,应用曲率数据对挠曲函数进行拟合,最终得出桥梁挠 曲函数,从而获得桥梁任一点的动态位移。本实用新型通过采集装置实时采集应变数据,并通过应变数据处理装置将采集到 的应变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桥梁挠曲线的曲率,应用曲率数据对挠曲函数进行拟合,最终得 出桥梁挠曲函数,从而获得桥梁任一点的位移,无需任何位移测量仪器,只利用已有的应变 数据,便能实时地分析出桥梁位移,并能形成位移的动力响应。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断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桥梁的位移动态监测中,对于桥梁中的任一跨,选取基函数数目k = 4,测点 数目η = 5,便可使位移测量误差达到以内,可满足工程精度的要求。选取坐标原点为 左侧支座处,桥梁此跨的跨径为1,则I1 = 0,I2 = 1,构造挠曲线的计算模型y(x) = x(x-l) (X^X2 · χ+Χ3 · χ2+Χ4 · χ3)参照图1、图2,将测量系统中的应变计1布置在待测桥梁上。在桥梁每跨沿梁纵
3向等分桥跨布置五组应变计,每组应变计包括沿梁高布置的两个应变计2。对于在建的桥 梁,可采用埋入式的应变计,将应变计埋入混凝土中;对于已建成的桥梁,可采用表面应变 计,将应变计粘贴于桥梁表面。应变计布置完成后,选定坐标原点,测量每组应变计沿梁纵 向的坐标值~(」=1,2,...,5)及各组中两个应变计沿梁高的间距Δ Zj。留出足够长度 的应变计数据传输线3,以便将应变计连接至采集装置4。采集装置4布置于桥上方便于操 作的位置,如布置在桥台(墩)7上或桥面6上。应变计数据传输线3接入采集装置4。采 集装置4的数据输出口与应变数据处理装置5连接,由应变数据处理装置接收采集装置采 集到的实时应变数据,利用本发明提出的计算模型,分析出各时刻的桥梁挠曲函数,得到主 梁上任一点的挠度值,形成桥梁各点位移的动态响应。对桥梁的每一跨都采用上述的测点布置和数据采集分析方法,便可得到整座桥梁 的位移动态响应,实现整桥的位移动态测量。通过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一跨30m简支梁和两跨30m+30m的连续梁应用此 方法进行了位移测量,在应变计测量无误差的情况下,位移结果误差在1 %以内,可以满足 桥梁位移实时监测要求。
权利要求一种基于应变计的梁式桥位移动态测量系统,包括应变计、采集装置,应变计用于实时测量应变,采集装置用于实时采集应变数据,其特征在于应变计沿梁纵向等间距设置在待测桥梁上,每跨的应变计数量至少设置5组,每组应变计为2个,沿梁高设置;同时还包括一个应变数据处理装置,用于将采集到的应变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桥梁任一点的动态位移。
专利摘要一种基于应变计的梁式桥位移动态测量系统,包括应变计、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应变计沿梁纵向等间距设置在待测桥梁上,每跨的应变计数量至少设置5组,每组应变计为2个,沿梁高设置;同时还包括一个应变数据处理装置,用于将采集到的应变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桥梁挠曲线的曲率,应用曲率数据对挠曲函数进行拟合,最终得出桥梁挠曲函数,从而获得桥梁任一点的动态位移,本实用新型无需任何位移测量仪器,只利用已有的应变数据,便能实时地分析出桥梁位移,并能形成位移的动力响应。
文档编号G01B21/02GK201724663SQ20102020352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6日
发明者刘寒冰, 宫亚峰, 毕海鹏, 王龙林, 程永春, 谭国金, 魏海滨 申请人: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