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飞边评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边评价装置。
背景技术:
在自动变速器的控制阀体中设有多个油孔,这些油孔彼此连接,形成油流通的油路。在控制阀体中形成油孔时,在油孔与油孔的交叉部产生所谓的飞边。因此,尝试通过高压冲洗及刷子以及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切飞边装置等,除掉在交叉部产生的飞边,但难以将全部的飞边完全除棹。在自动变速器的情况下,当不能除掉飞边而残留在油路内的飞边脱落时,脱落的 飞边对于控制阀等成为夹杂物,从而成为自动变速器的动作故障等的原因。因此,对残留的飞边是否是有脱落危险的飞边进行确认,对于有脱落危险的飞边,再次用切飞边装置等除掉,对于没有脱落危险的飞边则使其保持不变而保留。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3-281163号公报目前,对是否是有脱落危险的飞边的确认如下进行判定,例如用自动铅笔的芯按压飞边,在芯折断的情况下,判定为是没有脱落危险的飞边,当芯未折断而飞边折断的情况下,判定为是有脱落危险的飞边。但是,这样的确认方法的情况有可能使折断的自动铅笔芯成为夹杂物。于是,要求不会产生可成为夹杂物的碎片等,可以更简单地判定是否是有脱落危险的飞边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ー种飞边评价装置,其构成为具备筒状的主体部;轴部件,其通过所述主体部支承并可沿轴向移动,且使具有与飞边抵接的抵接部的一端侧位于所述主体部之外;施力装置,其对所述轴部件施加规定的作用力,以抵抗当通过所述抵接部按压所述飞边时自所述飞边承受的反力。根据本发明,当规定的作用力大于按压飞边时自飞边承受的反カ时,轴部件被保持在原来的位置。而且,当自飞边承受的反力比施力装置的作用カ大时,轴部件承受来自飞边的反力而向另一端侧移动。因此,在飞边的強度足够而没有脱落危险的情况下,抵接部按压飞边的按压カ变大,在自飞边承受的反力超过规定的作用カ的时刻,轴部件向离开飞边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在飞边的强度不高的情况下,由于在通过抵接部按压飞边的中途飞边会被折断,因此,轴部件不会向离开飞边的方向移动。由此,根据轴部件是否移动,可以判定是否是有脱落危险的飞边。另外,此时不会产生可成为夹杂物的碎片等。
图1(a) (C)是对实施方式的飞边评价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2(a) (C)是将图I的主要部分放大而进行说明的图;图3(a) (C)是将图I的主要部分放大而进行说明的图;图4(a) (C)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5(a) (C)是对实施方式的飞边评价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6(a) (b)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飞边评价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7(a) (b)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飞边评价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符号说明I、IA飞边评价装置10主体部11缩径部Ila衬套安装部12把持部13柱塞安装部13a安装孔13b 切 ロ14贯通孔15 衬套17 螺母18 槽20轴部件21抵接部22 轴部23柱塞承受部23A弹簧抵接部24限制器(罩)25止转销30 球塞30a 弹簧30b 球(球体)50作用カ调节机构51 轴部52凸缘部53调节螺丝232 凹槽511弹簧安装部B 螺栓Mk 标记
S 弹簧T 飞边X 中心轴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的(a)是飞边评价装置I的剖面图,(b)是正面图,(C)是右侧面图。如图I所示,飞边评价装置I具备筒状的主体部10 ;通过主体部10支承并可沿轴向移动的轴部件20 ;对轴部件20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的球塞30。主体部10是具备前端侧的缩径部11、与缩径部11邻接的把持部12、与把持部12 邻接的柱塞安装部13的筒状的部件。在主体部10的内侧,沿着穿过主体部10的中心的轴线X(中心轴X)形成有轴向贯通主体部10的贯通孔14。图2(a)是图I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图2 (b)是图I中的区域B的放大图,图2 (C)是(b)中的A-A剖面图。如图2(a)所示,缩径部11的前端侧的衬套安装部Ila中,贯通孔14的内径Dl比把持部12侧的内径D2还小。衬套安装部Ila沿着中心轴X的轴向以规定宽度W设置,在该衬套安装部Ila的内周面,设有贯穿其长度方向全长的尼龙制的衬套15。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述的轴部件20经由该衬套15由缩径部11支承,在该状态下,轴部件20可沿中心轴X的轴向移动。在此,衬套安装部Ila的规定宽度W为轴部件20的前端侧(抵接部21侧)不动弹(振动)就可以沿中心轴X移动那样的宽度。另外,该规定宽度W根据轴部件20的长度可适当变更。另外,由于主体部10和轴部件20由不锈钢构成,因此,使尼龙制的衬套15介于该两者之间,从而使轴部件20沿轴向移动时的滑动阻カ降低。因为在未设置尼龙制的衬套15的情况下,为同种金属的轴部件20和主体部10(缩径部11)相互滑动,从而滑动阻カ会变大。如图1(b)所示,在把持部12的缩径部11侧的外周面,沿中心轴X的轴向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槽18。各槽18在缩径部11的外周面且在围绕中心轴X的周向遍及全周而设置。把持部12中的设有槽18的范围以在由使用飞边评价装置的用户对把持部12进行把持时作为防滑的方式来设计。如图I及图2(a)所示,把持部12以比缩径部11还厚的厚壁形成,其外径D3贯穿长度方向全长是相同的。图3(a)是图I中的区域C的放大图,图3(b)、(C)是说明球塞的图。如图3(a)所示,在把持部12的柱塞安装部13侧,贯通孔14的内径为与邻接的柱塞安装部13的部分中的贯通孔14相同的内径D4,在该内径D4的部分收纳有后述的轴部件20的柱塞承受部23。如图3(a)及(b)、(C)所示,在柱塞安装部13的靠近把持部12的位置,形成有安装孔13a。安装孔13a沿与中心轴X正交的轴Y方向贯通柱塞安装部13。
在柱塞安装部13的外周的与安装孔13a对应的位置,安装有螺母17。螺母17以中心的螺纹孔17a与安装孔13a匹配的方式而设置。在螺母17中,被拧入外周设有螺纹牙的球塞30,球塞30使由弹簧30a施力的前端的球30b与轴部件20的柱塞承受部23的凹槽232抵接。该状态下,在轴部件20的柱塞承受部23,经由球塞30的球30b而作用有作用力,限制了其向轴部件20的轴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将球塞30拧入螺母17,由此,当安装球塞30时,可调节轴Y方向上的球塞30的位置。因此,通过改变球塞30拧入螺母17的长度h,可以调节自球塞30作用于柱塞承受部23的作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承受部23以自球塞30承受500gf的作用力的方式来设定,只要使轴部件20 (柱塞承受部23)向轴向移动的カ不超过500gf,轴部件20就会将球30b推上去而不能向轴向移动。图4(a)是图3(a)中的A-A剖面图,是说明柱塞安装部13的切ロ 13b的图。如图4(a)所示,在柱塞安装部13的限制器24侧的端部,设有从中心轴X的轴向看向径向外侧开ロ的切ロ 13b。切ロ 13b沿着在隔着中心轴X成为相对的位置相互平行的虚拟线1ml、lm2而设置。切ロ 13b的宽度W2以可插入后述的止转销25的宽度而形成。另外,切ロ 13b的距外周面13c的深度Ds设定为,在止转销25被插入切ロ 13b的状态下,轴部件20 (抵接部21、轴部22、柱塞承受部23、限制器24、螺栓B)被配置于中心轴X上的深度(參照图1(a))。如图I (a)所示,轴部件20具备前端具有抵接部21的轴部22 ;柱塞承受部23 ;限制器24 ;止转销25。如图2(b)所示,在轴部22的前端设有与中心轴X正交的平坦面22a。平坦面22a的直径D5比轴部22的外径D6小,轴部22的前端侧随着朝向平坦面22a而逐渐缩径。在平坦面22a的中央部,通过焊接固定有圆柱形状的抵接部21。抵接部21沿中心轴X设置,具有规定长度LI (例如3mm)。抵接部21贯穿长度方向全长具有同一直径(例如O. 5 Φ),其前端面21a与上述的平坦面22a —祥,成为与中心轴X正交的平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前端面21a在对飞边强度进行评价时,成为与飞边直接抵接的抵接面。在此,实施方式的飞边评价装置I中,成为用抵接部21按压飞边的结构,至少抵接部21需要具有按压时不会折弯的规定的硬度。在通过轴部22的切削加工等形成抵接部21的情况下,为了使抵接部21具有硬度,需要淬火,因此使得制作成本上升。将抵接部21与轴部22分体设计时,只要至少抵接部21具有规定的硬度,就不需要将轴部22全部构成高硬度。此外,通过焊接将该抵接部21安装在轴部22的前端时,不需要如上所述的淬火。因此,可以适当地防止制作成本的上升。轴部22贯穿长度方向的大致全长以同一直径形成(參照图1(a))。如图3(a)所示,在轴部22的基端部22b侧的外周面,设有外螺纹22c。
在柱塞承受部23的轴部22侧的一端,设有比柱塞承受部23小径的凸台部231,在该凸台部231的中央,贯通凸台部231直到柱塞承受部23的中途位置而形成有螺纹孔,该螺纹孔在内周形成有内螺纹23a。因此,轴部22的基端部22b侧以使外螺纹22c拧入内螺纹23a的状态与柱塞承受部23向连结。
柱塞承受部23具有圆柱形状,如图4(a)所示,其外径D7比柱塞安装部13上的贯通孔14的内径D4小。由此,柱塞安装部13可在贯通孔14内沿中心轴X的轴向移动。如图3(a)所示,柱塞承受部23中,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球塞30的球30b嵌合的凹槽232,该凹槽232在围绕中心轴X的周向遍及全周而形成。在柱塞承受部23的与凸台部231相反侧的另一端,沿中心轴X设有具有内螺纹23b的螺纹孔。在该螺纹孔中拧入有螺栓B,在柱塞承受部23的另一端,经由螺栓B固定有限制器24。图4(b)是图3(a)中的B-B剖面图,(c)是只表示(b)中的限制器24的局部的图,是分别说明限制器24的图。限制器24从中心轴X的轴向看具有圆形形状。如图3及图4(c)所示,限制器24的外径D8与柱塞安装部13的限制器24侧的外径相同,从中心轴X的轴向与柱塞安装部13抵接而堵塞贯通孔14的开ロ。在限制器24的中央部,沿厚度方向贯通限制器24而设有使螺栓B插通的螺栓孔24a。在限制器24的柱塞承受部23侧的面上,以包围螺栓孔24a的方式设有与柱塞承受部23的外径匹配的内径D7的凹部24b(參照图4(b)、(C))。另外,在限制器24的与柱塞承受部23相反侧的面上,以包围螺栓孔24a的方式设有可收纳螺栓B的头部的内径的凹部24c (參照图3(a))。该凹部24c以可收纳螺栓B的头部BI的深度形成。在限制器24中,在螺栓孔24a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向柱塞承受部23侧开ロ地设有用于插入止转销25的销插入孔24d。另外,在与该销插入孔24d匹配的位置,向与柱塞承受部23相反侧开ロ地设有比销插入孔24d小径的贯通孔24e。销插入孔24d的深度h2以比止转销25的轴向长度L2短的长度形成。因此,当止转销25被插入到销插入孔24d时,止转销25的一端比柱塞安装部13侧的面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轴部件20从柱塞安装部13侧插入主体部10,球塞30的球30b设置在与柱塞承受部23的凹槽232嵌合的位置(參照图3(a))时,止转销25则被插入到柱塞安装部13的切ロ 13b。在该状态下,在轴部件20的限制器24突出的止转销25被插入主体部10的切ロ13b,因此,轴部件20以相对于主体部10止转的状态被设置。另外,轴部件20 (抵接部21、轴部22、柱塞承受部23、限制器24、螺栓B)通过插入到切ロ 13b的止转销25配置于中心轴X上。因此,在轴部件20的位于贯通孔14内的范围,在轴部件20上只是球塞30的球30b与衬套15相接触。因此,轴部件20在向轴向的移动被来自球塞30的作用力限制,并且,在轴部件20上作用有比来自球塞30的作用力大的カ而向周向移动的情况下,以与衬套15的滑动阻カ为主而进行作用。对飞边评价装置I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对处于油孔A和油孔B的交叉部的飞边T的评价进行说明的图,(a)是对飞边的评价前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b)是根据飞边的评价对轴部件20向轴向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c)是根据飞边的评价对飞边T折弯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首先,如图5(a)所示,从与飞边T交叉的方向将轴部件20的抵接部21向飞边T靠近,如图中虚拟线所示,使抵接部21与飞边T抵接。自该状态使飞边评价装置I向用抵接部21按压飞边T的方向移动时,在轴部件20上作用来自飞边T的反力,使轴部件向图中箭头F2表示的方向移动的カ起作用。
球塞30由于是利用弹簧30a产生的作用力使球30b与柱塞承受部23的凹槽232抵接,因此,在柱塞承受部23 (轴部件20)上,在向图中箭头Fl表示的方向作用有作用力,限制了轴部件20轴向的移动。如图5 (b)所示,飞边T具有没有脱落危险的足够的强度吋,飞边T即使受到抵接部21按压也不会折弯。这样,因为在轴部件20上作用有对应于自抵接部21作用在飞边T的按压カ的反力F2,所以在该反カF2比从球塞30输入到轴部件20的作用力Fl大的时刻,球30b向离开柱塞承受部23的方向被推上去而脱离凹槽232。由此,轴部件20的整体向离开飞边T的方向移动,限制器24的止转销25脱离柱塞安装部13的切ロ 13b,成为柱塞承受部23与贯通孔14的下侧的面抵接的状态。S卩,在飞边T具有没有脱落危险的足够的强度的情况下,轴部件20向轴向移动,限制器24从主体部10的柱塞安装部脱落。利用该轴部件20的移动可以掌握飞边T是没有脱落危险的飞边。另ー方面,如图5(c)所示,飞边T不具有足够的强度时,飞边T在受到抵接部21按压时折弯。这种情况下,在飞边T折弯的时刻,抵接部21自飞边T承受的反力F2消失。另夕卜,由于来自飞边T的反力F2不比来自球塞30的作用力Fl大,因此,轴部件20被保持在图5 (c)所示的初始位置。因此,由于通过飞边T折弯,抵接部21自飞边T承受的反力F2消失,轴部件20不会移动,因此,可以判定为飞边T是有脱落危险的飞边。这样,轴部件20承受来自飞边T的反力F2而向轴向移动,基于轴部件20的限制器24是否已从主体部10的柱塞安装部13脱落,即使残留也可以简单地区别是否是良好的飞边。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提供ー种对形成于自动变速器的油路内的飞边的強度进行评价的飞边评价装置,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10 ;轴部件20,其由主体部10支承并可沿轴向移动,且使具有与飞边抵接的抵接部21的一端侧位于主体部10之外;球塞30,其对轴部件20施加规定的作用力(500gf),以抵抗通过抵接部21按压飞边时自飞边承受的反力,球塞30在从轴部件20的径向在对轴部件20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的方向贯通主体部10而设置,轴部件20设定为如下构成,即以当自飞边承受的反力比规定的作用カ大而向离开飞边的方向(轴向)移动时,位于主体部10内的另一端侧则从主体部10突出的方式设置。根据这种构成,规定的作用力比按压飞边时自飞边承受的反カ大时,轴部件20被保持于原来的位置。而且,自飞边承受的反力比规定的作用カ大时,轴部件20承受来自飞边的反力而向另一端侧(离开飞边的方向)移动。因此,在飞边的強度足够而没有脱落危险的情况下,抵接部21按压飞边的按压カ变大,在自飞边承受的反力超过规定的作用カ的时刻,轴部件20向离开飞边的方向移动。另ー方面,在飞边的强度不高的情况下,由于当通过抵接部21按压飞边的中途飞边就会折弯,因此,轴部件20不会向离开飞边的方向移动。由此,基于轴部件20是否向轴向移动,就可以判定是否是有脱落危险的飞边。另外,此时,不会产生可成为夹杂物的碎片等。此外,构成为,在位于主体部10内的轴部件20的柱塞承受部23的外周设有球塞 30的球30b嵌合的凹槽232。根据这种构成,通过球塞30的球30b可以可靠地限制轴部件20的轴向的移动。在主体部10的一端侧的缩径部11,轴部件20沿轴向可移动地被支承,在轴部件20的另一端,以与主体部10相同的外径D8设有从轴向与主体部10的另一端抵接而堵塞主体部10的另一端侧开ロ的限制器24,轴部件20设定为如下构成,即使从限制器24向主体部10侧突出的止转销25 (突起)与主体部10的切ロ 13b卡合,由主体部10以止转的状态被支承。根据这种构成,由于可以在通过抵接部21按压飞边时防止轴部件20发生旋转,因此,可以使作用在飞边的按压カ均匀。另外,轴部件20向离开飞边的方向移动时,限制器24从主体部10脱落,因此,可以可靠地掌握轴部件20地移动。另外,设定为如下构成,S卩在主体部10的一端侧的缩径部11,轴部件20经由尼龙制的衬套15沿轴向可移动地被支承。实施方式中,由于主体部10和轴部件20由不锈钢构成,因此,如果不设置衬套15,则在轴部件20沿轴向移动时,同种金属相互之间滑动产生的滑动阻カ变大。于是,不能将自飞边承受的反カ适当地传送到球塞30抵接的柱塞承受部23侧,飞边评价精度降低。当设置了尼龙制的衬套15时,由于在轴部件20沿轴向移动时承受的阻カ变小,因此,提高飞边评价精度。抵接部21设定为如下构成,S卩具有贯穿长度方向的全长L直径相同的圆柱形状,在轴部件20的前端侧,设有与轴部件的轴向正交的平坦面22a,抵接部通过焊接被固定于平坦面22a的中央。通过将抵接部21设为其它的部件,从而,抵接部21发生磨损时,只更换抵接部即可。另外,通过切削加工等在轴部件20的前端形成抵接部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抵接部21的强度而需要淬火等处理。与之相対,将抵接部21设为其它的部件并通过焊接进行固定吋,制作成本变得便宜。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飞边评价装置IA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飞边评价装置IA中,使用弹簧S代替第I实施方式的球赛30从而限制了轴部件20轴向的移动。因此,轴部件20在轴部22的基端部22b具备圆柱形状的弹簧抵接部23A,以代替上述的柱塞承受部23。该弹簧抵接部23A以比主体部10的贯通孔14小的直径形成,在贯通孔14内可沿轴向移动。而且,在弹簧抵接部23A的与轴部22相反侧的面抵接有弹簧S的一端。在主体部10的与缩径部11相反侧的端部10a,作用カ调节机构50拧入并安装于贯通孔14。作用カ调节机构50具备外周形成有外螺纹51a的轴部51、从轴部51的基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52、调节螺丝53。轴部51具有与贯通孔14的内径匹配的外径,使外周的外螺纹51a拧入主体部10的内螺纹IOb而固定于主体部10。 在轴部51,在轴部件20侧的前端设有比轴部51小径的弹簧安装部511。弹簧安装部511具有圆柱形状,在其外周外嵌地安装有弹簧S的另一端。在轴部51,在位于主体部10的外部的基端的外周面,贯穿全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52。调节螺丝53俯视为具有环形状,在其中央部设有使轴部51插通的开ロ 53a。在开ロ 53a的内周面设有内螺纹(未图示)。因此,调节螺丝53拧入并安装于轴部51的外周,在该状态下,调节螺丝53可沿中心轴X的轴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节调节螺丝53与凸缘部52的距离Lx,可以调节位于主体部10内的轴部51的长度Ly,通过变更该轴部51的长度Ly,来变更弹簧S的轴向的长度Lz,从而,可以调节自弹簧S作用于轴部件20的作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I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以用500gf的作用力对轴部件20向图中左侧(抵接部21离开主体部10的方向)施力的方式调节各长度Lx、Ly、Lz。在位于主体部10外部的轴部22的外周,在隐藏于缩径部11内看不见的正前面的位置,设有三角形状的标记Mk。该标记Mk是为了通过目视就可以确认轴部件20承受来自飞边T的反力而向轴向移动的情况而设置的。对飞边评价装置IA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是对处于油孔A与油孔B的交叉部的飞边T的评价进行说明的图,(a)是根据飞边的评价对轴部件20向轴向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b)是根据飞边的评价对飞边折弯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如图7(a)所示,将轴部件20的抵接部21从与飞边T交叉的方向向飞边T靠近,使抵接部21与飞边T抵接。从该状态使飞边评价装置IA向利用抵接部21按压飞边T的方向移动时,在轴部件20上作用有来自飞边T的反力,使轴部件向图中箭头F2表示的方向移动的カ起作用。弹簧S抵接于轴部件20的弹簧抵接部23A,向图中箭头Fl表示的方向对轴部件20施力,限制了轴部件20轴向的移动。当飞边T具有没有脱落危险的足够强度吋,飞边T即使被抵接部21按压也不会折弯。于是,由于在轴部件20上作用对应于自抵接部21作用在飞边T的按压カ的反力F2,因此,在该反カF2比自弹簧S输入到轴部件20的作用力Fl大的时刻,弹簧S被压缩(图7的情况中,从Lz被压缩到Lz')。由此,轴部22向图中右方向移动,轴部22的外周的标记Mk隐藏于主体部10的缩径部11内而变得看不见。S卩,在飞边T具有没有脱落危险的足够强度的情况下,由于轴部件20向轴向移动,标记Mk隐藏于主体部10的缩径部11内而变得看不见,因此,根据标记Mk看不见,可以掌握飞边T是没有脱落危险的飞边。另ー方面,当飞边T没有足够的强度吋,如图7 (b)所示,飞边T被抵接部21按压时则折弯。
这种情况下,由于来自弹簧S的作用力Fl比抵接部21自飞边T承受的反力F2大,因此,轴部件20不会向轴向移动。因此,轴部22的外周的标记Mk不会隐藏于主体部10的缩径部11内而变得看不见。 此外,在飞边T折弯的时刻,由于抵接部21自飞边T承受的反力F2消失,因此,根据其反力消失的情況,也可以掌握飞边T是有脱落危险的飞边。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飞边评价装置IA中,轴部件20承受来自飞边T的反カ而向轴向移动,基于是否看不见安装于轴部22的标记Mk,即使残留也能够简单地区别是否为良好的飞边。如以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ー种对形成于自动变速器的油路内的飞边的强度进行评价的飞边评价装置,其构成为具备筒状的主体部10 ;的轴部件20,其通过主体部10支承并可沿轴向移动,且使具有与飞边抵接的抵接部21的一端侧位于主体部10之外;弹簧S,其对轴部件20施加的规定的作用力(500gf),以抵抗通过抵接部21按压飞边时自飞边承受的反力,弹簧S在从轴部件20的径向在对施加轴部件20于规定的作用力的方向设置于主体部10内,在位于主体部10的外面的轴部件20的外周,在自飞边承受的反力比规定的作用力大而使轴部件20向轴向(向离开飞边的方向移动)移动时,在隐藏于主体部10的缩径部11内看不见的位置设有标记Mk。根据这种构成,在规定的作用力比按压飞边时自飞边承受的反カ大时,轴部件20被保持于原来位置。而且,当自飞边承受的反力比规定的作用カ大时,轴部件20承受来自飞边的反力并向另一端侧(离开飞边的方向)移动,轴部件20的标记Mk变得看不见。因此,在飞边的強度足够而没有脱落危险的情况下,抵接部21按压飞边的按压カ变大,在自飞边承受的反力超过规定的作用カ的时刻,轴部件20向离开飞边的方向移动,标记Mk变得看不见。另ー方面,在飞边的强度不高的情况下,由于在抵接部21按压飞边的中途飞边就折弯,因此,轴部件20不会向离开飞边的方向移动。因此,标记Mk依然可看见。由此,基于轴部件20的标记是否看不见,可以判定是否是有脱落危险的飞边。另外,此时,也不会产生会成为夹杂物的碎片等。
权利要求
1.ー种飞边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状的主体部; 轴部件,其通过所述主体部支承并可沿轴向移动,且使具有与飞边抵接的抵接部的一端侧位于所述主体部之外; 施力装置,其对所述轴部件施加规定的作用力,以抵抗当通过所述抵接部按压所述飞边时自所述飞边承受的反力。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飞边评价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施カ装置设置在从所述轴部件的径向对所述轴部件施加所述规定的作用力的方向上, 所述轴部件设置为,当自所述飞边承受的反力比所述规定的作用カ大而向所述轴向移动时,位于所述主体部内的另一端侧从所述主体部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边评价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施カ装置为具备通过弹簧被施力的球体的球塞, 在位于所述主体部内的所述轴部件的外周,设有所述球体嵌合的凹槽。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飞边评价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轴部件由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支承, 在所述轴部件的另一端,设有从所述轴向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抵接而堵塞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侧开ロ的罩, 所述轴部件使从所述罩向所述主体部侧突出的突起与所述主体部卡合,并通过所述主体部以止转的状态被支承。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飞边评价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施カ装置设置在从所述轴部件的轴向对所述轴部件施加所述规定的作用力的方向上, 在位于所述主体部之外的所述轴部件的外周,在所述轴部件沿轴向移动时进入所述主体部内的位置设有标记。
全文摘要
一种飞边评价装置,对形成于自动变速器的油路内的飞边强度进行评价,可更简单地判定是否是有脱落危险的飞边。其构成为,具备筒状的主体部(10);轴部件(20),其通过主体部(10)支承并可沿轴向移动,且使具有与飞边(T)抵接的抵接部(21)的一端侧位于主体部(10)之外;球塞(30),其对轴部件(20)施加规定的作用力,以抵抗当通过抵接部(21)按压飞边时自飞边承受的反力,球塞(30)从轴部件(20)的径向设置在对轴部件(20)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的方向上,轴部件(20)设置为,当自飞边承受的反力比规定的作用力大而向离开飞边的方向移动时,位于主体部(10)内的另一端侧从主体部(10)突出。
文档编号G01M13/00GK102692317SQ20121006594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3日
发明者关本博信, 铃木英己 申请人:加特可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