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回转体工件静平衡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件平衡检测装置,尤其是一种回转体工件静平衡检测装置。
二背景技术:
如砂轮之类的回转体工件要达到静平衡后才能安装使用,以减少其工作中的震动,提高安全性和加工精度,静平衡检测就是利用静平衡检测装置检测其静平衡状态,并通过调节砂轮法兰盘上三个平衡块的位置的方法使其达到随遇平衡的状态。目前的检测方法是将被测回转体工件用一根轴穿起来在一平衡架上滚动,这种方法对平衡架的水平度要求高,而且工作效率低,检测结果准确度也不高。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转体工件静平衡检测装置,解决传统回转体工件静平衡检测装置检测结果准确度不高,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回转体工件静平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锥体的上部螺纹连接有激光指针,锥体与工件回转中心孔相配合,激光指针的底部有一圆锥形凹槽,支撑杆上部伸入锥体内并且其圆锥顶尖与激光指针底部的圆锥形凹槽中心上下相对,支撑杆底部固定在水平底座上,在它的外面套装有升降螺母、平面轴承、轴承座及托架,托架在锥体的下方并通过轴承座与平面轴承相连,升降螺母在平面轴承的下方并与支撑杆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回转体工件通过锥体及激光指针底部圆锥形凹槽支撑在支撑杆的圆锥顶尖上,而支撑杆垂直固定在水平底座上,因而可通过观察测量激光指针光线是否竖直来判断回转体工件的静平衡状态,并可通过升降螺母来升降托架,从而通过托架来旋转回转体工件,用于检测并调整回转体工件在整个回转过程中的静平衡,使回转体工件最终达到随遇平衡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检测结果准确度高,操作方便快捷,工作效率高。
四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双点划线部分表示回转体工件总成。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升降螺母1、平面轴承2、轴承座3、托架4、支撑杆6、锥体7及激光指针10组成,其结构特征是锥体7的上部螺纹连接有激光指针10,锥体7与工件回转中心孔相配合,激光指针10的底部有一圆锥形凹槽,支撑杆6上部伸入锥体7内并且其圆锥顶尖与激光指针10底部的圆锥形凹槽中心上下相对,支撑杆6底部固定在水平底座上,在它的外面套装有升降螺母1、平面轴承2、轴承座3及托架4,托架4在锥体7的下方并通过轴承座3与平面轴承2相连,升降螺母1在平面轴承2的下方并与支撑杆6螺纹连接。
从图1还可看出激光指针10的下方设置有拼帽8,拼帽8与锥体8螺纹连接。托架4通过紧圈5固定在轴承座3上。
工作原理从图1可看出工作时,在激光指针10的上方4~6米处倾斜放置一个反光镜12,靶子13放置在水平底座的一侧,用于接收被反光镜12反射回来的激光。把被测工件放在托架4上,旋转升降螺母1使托架4和工件整体缓慢下降,让激光指针10底部的圆锥形凹槽中心与支撑杆6上部圆锥顶尖接触,继续旋转下降升降螺母1,使托架4与工件分离,激光指针10的光线通过反光镜12返回靶子13上,移动靶子13,使靶子13的靶心与激光点重合。再次调节升降螺母1,使托架4与工件上升,这时通过旋转托架4将工件旋转180°,再下降工件,如果工件不平衡,激光点就会偏离靶心,调节工件的平衡块,或去掉失衡部分,再重新检测,如此反复,直到激光点每次都能对准靶心,则表示工件达到了静平衡(随遇平衡)的状态。
权利要求1.一种回转体工件静平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锥体(7)的上部螺纹连接有激光指针(10),锥体(7)与工件回转中心孔相配合,激光指针(10)的底部有一圆锥形凹槽,支撑杆(6)上部伸入锥体(7)内并且其圆锥顶尖与激光指针(10)底部的圆锥形凹槽中心上下相对,支撑杆(6)底部固定在水平底座上,在它的外面套装有升降螺母(1)、平面轴承(2)、轴承座(3)及托架(4),托架(4)在锥体(7)的下方并通过轴承座(3)与平面轴承(2)相连,升降螺母(1)在平面轴承(2)的下方并与支撑杆(6)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体工件静平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激光指针(10)的下方设置有拼帽(8),拼帽(8)与锥体(7)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体工件静平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托架(4)通过紧圈(5)固定在轴承座(3)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转体工件静平衡检测装置,主要由升降螺母1、平面轴承2、轴承座3、托架4、支撑杆6、锥体7及激光指针10组成,其结构特征是锥体7的上部螺纹连接有激光指针10,锥体7与工件回转中心孔相配合,激光指针10的底部有一圆锥形凹槽,支撑杆6上部伸入锥体7内并且其圆锥顶尖与激光指针10底部的圆锥形凹槽中心上下相对,支撑杆6底部固定在水平底座上,在它的外面套装有升降螺母1、平面轴承2、轴承座3及托架4,托架4在锥体7的下方并通过轴承座3与平面轴承2相连,升降螺母1在平面轴承2的下方并与支撑杆6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检测结果准确度高,操作方便快捷,工作效率高。
文档编号G01M1/00GK2650101SQ20032011440
公开日2004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9日
发明者王良贵 申请人:王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