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散热器总成气密性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散热器总成中,由于焊接漏焊、夹渣或者橡胶密封件性能偏差等原因,容易造成漏水的现象。而且市场退回故障件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故障模式分析,必须运回生厂商进行试验,多次运输周转会对散热器原有的故障模式进行覆盖无法找到真正起因。不但给用户造成经意损失,也给市场返修人员、生产线返修员工增加工作量。目前用于检测汽车散热器总成气密性的方法普遍为气压检查法即把散热器与上下水室连接好,将进出水管封闭住,然后将它浸没在清水池中,将打气筒的压缩空气通入散热器内,有气泡冒出的地方就是裂缝所在的部位(用吹气法判断机车故障,秦恩发,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6年第3期)。上述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采用木塞或橡皮塞将散热器进水口堵住,加满水后用专用盖密封加水口,用打气筒从排水管口向散热器打气;或堵住出水管口,从加水口打气,使散热器内压力增加,然后将它浸没在清水池中,判断是否有气泡泄露。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检测不方便,2.木塞和橡皮塞容易漏气,造成漏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检测方便且检测效率高的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一种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与散热器总成下水室进水管管口密封配合的下水室密封接头和与散热器总成上水室出水管管口密封配合的上水室密封接头;所述的上水室密封接头上设有与散热器总成上水室出水管连通的通气口 ;所述的下水室密封接头和上水室密封接头上分别套设有与散热器总成密封的橡胶圈。为进一步保证密封性,同时便于加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下水室密封接头包括安装板I、设置于安装板I上方的第一把手、与第一把手底端连接且底端穿过安装板I 的拉伸轴I以及套设在位于安装板I下方的拉伸轴I上的橡胶圈I ;所述的拉伸轴I底端设有限位块I,限位块I外径大于橡胶圈I内径,用于限制橡胶圈I的移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把手底部固定有U形安装板,拉伸轴I顶端通过铰接轴与U形安装板铰接,该铰接轴距离U形安装板两侧的距离大于铰接轴距离安装板I的距离,此时只需将第一把手向水平方向按下,即可完成拉伸轴I对橡胶圈I的压紧,从而使得橡胶圈I膨胀,进而实现与散热器总成下水室进水管管口的密封连接。为进一步加大下水室密封接头的密封性能,所述的安装板I底面固定有供拉伸轴 I穿过的空心密封块I,空心密封块I底部设有与橡胶圈I顶端穿套的台阶,且空心密封块 I底端高于橡胶圈I底端高度,保证预留一定的橡胶圈压缩量。针对下水室密封接头的另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安装板I底面固定有供拉伸轴I穿过的第二空心密封块I,第二空心密封块I与限位块I之间的拉伸轴I上穿套有若干个第二橡胶圈I,相邻两个第二橡胶圈I之间的拉伸轴I上分别穿套有一个金属垫片。采用多个橡胶圈协同工作,增强了下水室密封接头工作的稳定性,避免了某一个橡胶圈磨损对整个下水室密封接头密封性的影响。拉伸轴I与限位块I之间可通过各种方式固定,为便于更换和固定,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拉伸轴I底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的限位块I为金属垫片,金属垫片穿套在拉伸轴I上,通过一螺母将金属片固定在拉伸轴I底端,金属片顶面与橡胶圈I底面抵靠。对于上水室密封接头,其中一种优选方案为所述的上水室密封接头包括安装板 II、底端穿过安装板II且中空的拉伸轴II、依次穿套在位于安装板II上方的拉伸轴II上的上把手和下把手以及穿套在位于安装板II下方的拉伸轴II上的橡胶圈II ;所述的拉伸轴II底端固定有限位块II,限位块II外径大于橡胶圈II的内径,用于限制橡胶圈II的移动;所述的上把手顶端与拉伸轴II的限位凸台相抵,防止上把手滑落,上把手与下把手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设有相配合且中心对称设置的弧形凸台,保证当上把手与下把手发生水平方向上相对转动时,拉伸轴II能实现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橡胶圈II的压紧;所述的拉伸轴II顶端为通气口,用于与通气管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安装板II底面固定有供拉伸轴II穿过的空心密封块II,空心密封块II底部与橡胶圈II顶端穿套,且空心密封块II底端高于橡胶圈II 底端高度,以保证橡胶圈II压缩的预留量。同样拉伸轴II与限位块II之间可通过各种方式固定,为便于更换和固定,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拉伸轴II底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的限位块II为金属垫片,金属片穿套在拉伸轴II上,通过一螺母将金属片固定在拉伸轴II底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该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整体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密封性能好,实用性非常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检测装置的下水室密封接头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检测装置的上水室密封接头的上把手与下把手相邻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所示的检测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 4所示,一种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与散热器总成1下水室进水管4管口密封配合的下水室密封接头2和与散热器总成1上水室出水管5管口密封配合的上水室密封接头3,上水室密封接头3上设有与散热器总成1上水室出水管5连通的通气口 301,下水室密封接头2和上水室密封接头3上分别套设有与散热器总成1密封的橡胶圈。下水室密封接头2有两种可实施的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0021]如图1所示,下水室密封接头2包括安装板1201、设置于安装板1201上方的第一把手202、与第一把手202底端连接且底端穿过安装板1201的拉伸轴1203以及套设在位于安装板1201下方的拉伸轴1203上的橡胶圈1209 ;安装板1201底面固定有供拉伸轴1203 穿过的空心密封块1206,空心密封块1206底部设有与橡胶圈1209顶端穿套的台阶,且第一空心密封206块底端高于橡胶圈1209底端高度,保证预留一定的橡胶圈压缩量;橡胶圈 1209顶端套设在空心密封块1206底部的台阶上,拉伸轴1209底端设有限位块1204,限位块1204可采用金属片,利用螺母固定在拉伸轴1209底端,金属片外径大于橡胶圈1209内径,用于限制橡胶圈1209的移动;其中,第一把手202底部固定有U形安装板205,拉伸轴 1203顶端设有铰接板,铰接板宽度大于安装板1201的通孔的直径,防止拉伸轴1203滑落, 铰接板通过铰接轴210与U形安装板205铰接,该铰接轴210距离U形安装板205两侧的距离大于铰接轴210距离安装板1201顶面的距离。该下水室密封接头2实际安装过程为 首先将接头的橡胶端插入到散热器总成1下水室进水管4管口内,然后只需将第一把手202 向水平方向按下,拉伸轴1203受到向上的拉力,向上移动,拉伸轴1203带动限位块1204向上移动,即可完成对橡胶圈1209的压紧,从而使得橡胶圈1209膨胀,进而实现与散热器总成1下水室进水管4管口的密封连接。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其余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安装板1201底面固定有供拉伸轴1203穿过的第二空心密封块12206,第二空心密封块12206与限位块1204之间的拉伸轴1203上穿套有若干个第二橡胶圈12209,相邻两个第二橡胶圈12209之间的拉伸轴1203上分别穿套有一个金属垫片208。采用多个橡胶圈协同工作,增强了下水室密封接头2工作的稳定性,避免了某一个橡胶圈磨损对整个下水室密封接头密封性的影响。该实施方式中的下水室密封接头2与第一种实施方式实施的安装原理相同。上水室密封接头3包括安装板11302、底端穿过安装板II302且中空的拉伸轴 11303、依次穿套在位于安装板II302上方的拉伸轴II303上的上把手304和下把手305以及穿套在位于安装板II302下方的拉伸轴II303上的橡胶圈II306 ;拉伸轴II303底端固定有限位块11307,限位块II307可选择金属片,利用螺母固定在拉伸轴II303上,金属片的外径大于橡胶圈II306的内径,用于限制橡胶圈II306的移动;上把手304顶端与拉伸轴 II303的限位凸台相抵,防止上把手304滑落,上把手304与下把手305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设有相配合且中心对称设置的弧形凸台312,如图3所示;如图1所示,安装板II302底面固定有供拉伸轴II303穿过的空心密封块11308,空心密封块II308底部与橡胶圈II306 顶端穿套,橡胶圈II306顶端穿套在空心密封块II308的底部外壁,底端与限位块II307相抵,且空心密封块II308底端高于橡胶圈II306底端高度,以保证橡胶圈II306压缩的预留量。如图3所示,保证当上把手304与下把手305发生水平方向上相对转动时,拉伸轴II303 能实现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橡胶圈II306的压紧;拉伸轴II303顶端为通气口 301,用于与外接通气管连接。上把手304由穿套在拉伸轴II303上的上旋转管310以及与上旋转管 310 一侧螺纹固定的上手柄311组成;下把手305由穿套在拉伸轴II303上的下旋转管309 以及与下旋转管309 —侧螺纹固定的下手柄313组成。上水室密封接头3实际安装时,首先将上水室密封接头3橡胶端插入到散热器总成1上水室出水管5管口内,左右相对旋转上把手304和305,把手沿弧形凸台312移动,带动第二拉伸管303上移,迫使限位块II307压紧橡胶圈Π306,导致橡胶圈II306膨胀变大,实现与散热器总成1上水室出水管5的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实际检测过程为如图4所示,将下水室密封接头2插入散热器总成1上水室出水管5管口处压紧,扳动下水室密封接头2上的第一把手202水平方向,使出水口封闭。然后将上水室密封接头3插入散热器总成1下水室进水管4管口处压紧,同时左右扳动上把手304和下把手305,使出水口封闭。将散热器浸入常温水槽内,通入预订压强的压缩空气(例如150KPa),保压至预定时间(例如60s), 有气泡冒出的地方就是裂缝所在的部位。上述实施方式仅仅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事实方式的公开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作出各种变更或修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与散热器总成(1)下水室进水管管口密封配合的下水室密封接头( 和与散热器总成(1)上水室出水管管口密封配合的上水室密封接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水室密封接头C3)上设有与散热器总成(1)上水室出水管连通的通气口(301);所述的下水室密封接头( 和上水室密封接头C3)上分别套设有与散热器总成(1)密封的橡胶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水室密封接头(2)包括安装板I 001)、设置于安装板I (201)上方的第一把手002)、与第一把手底端连接且底端穿过安装板I (201)的拉伸轴I (203)以及套设在位于安装板I (201)下方的拉伸轴I (203)上的橡胶圈I (209);所述的拉伸轴I (203)底端设有限位块I (204),限位块1(204)外径大于橡胶圈1(209)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把手 (202)底部固定有U形安装板005),拉伸轴1 (203)顶端通过铰接轴与U形安装板(205) 铰接,该铰接轴距离U形安装板(205)两侧的距离大于铰接轴距离安装板I (201)顶面的距1 O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板 I (201)底面固定有供拉伸轴I (203)穿过的空心密封块I (206),空心密封块I (206)底部设有与橡胶圈1(209)顶端穿套的台阶,且空心密封块I (206)底端高于橡胶圈1(209)底端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板1(201)底面固定有供拉伸轴1 (203)穿过的第二空心密封块I (2206),第二空心密封块 I (2206)与限位块I (204)之间的拉伸轴I (20 上穿套有若干个第二橡胶圈I (2209),相邻两个第二橡胶圈K2209)之间的拉伸轴1 (203)上分别穿套有一个金属垫片008)。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伸轴I(203)底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的限位块1(204)为金属垫,金属垫穿套在拉伸轴1 (203)上, 通过一螺母将金属片固定在拉伸轴1 (203)底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水室密封接头(3)包括安装板II (302)、底端穿过安装板II (302)且中空的拉伸轴II (303)、依次穿套在位于安装板11 (302)上方的拉伸轴11 (303)上的上把手(304)和下把手(305)以及穿套在位于安装板11 (302)下方的拉伸轴11 (303)上的橡胶圈11(306);所述的拉伸轴II(303)底端固定有限位块II (307),限位块II (307)外径大于橡胶圈11(306)的内径;所述的上把手(304)顶端与拉伸轴11(30 的限位凸台相抵,上把手(304)与下把手(305) 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设有相配合且中心对称设置的弧形凸台,当上把手(304)与下把手 (305)水平方向上相对转动时,拉伸轴11 (303)上下移动;所述的拉伸轴11 (303)顶端为通气口(30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板 II (302)底面固定有供拉伸轴II (303)穿过的空心密封块II (308),空心密封块II (308)底部与橡胶圈Π(306)顶端穿套,且空心密封块II (308)底端高于橡胶圈11(306)底端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伸轴 11 (303)底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的限位块II (307)为金属片,金属片穿套在拉伸轴11 (303)上,通过一螺母将金属片固定在拉伸轴11 (303)底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与散热器总成下水室进水管管口密封配合的下水室密封接头和与散热器总成上水室出水管管口密封配合的上水室密封接头,所述的上水室密封接头上设有与散热器总成上水室出水管连通的通气口;所述的下水室密封接头和上水室密封接头上分别套设有与散热器总成密封的橡胶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该散热器总成气密性检测装置整体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密封性能好,实用性非常强。
文档编号G01M3/10GK202216812SQ20112026386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5日
发明者何杰, 安聪慧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