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威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铣床官方网站今天是:2025-07-04切换城市[全国]-网站地图
推荐产品 :
推荐新闻
技术文章当前位置:技术文章>

通信蓄电池自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5-07-03    作者: 管理员

专利名称:通信蓄电池自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远程测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远程控制的通信蓄电池自动 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通信设备通常配备蓄电池来保证可靠供电,它是由交流整流器给蓄电池浮 充后再给通信设备供电的,一旦交流停电或整流器故障时,通信设备由蓄电池供电,做到通 信设备供电不间断。由于该种方法供电可靠,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蓄电池容量 下降或失效,就会影响通信设备的供电安全,存在安全隐患。蓄电池可靠程度决定着通信设 备供电的可靠程度。怎样才能准确快速检测蓄电池容量,是保证通信安全可靠的关键问题。常见的蓄电池容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有(1)蓄电池长期并联在整流设备上,并处于浮充状态中会出现活化物脱落、电解液 干涸、极板变形、极板腐蚀及硫酸化等异常情况,从而导致其容量降低直至失效。一旦交流 停电,蓄电池无法正常供电,造成通信中断,给电力系统运行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2)由于蓄电池处于在线运行状态,在测试工作中要十分小心,在保证通信设备正 常运行的条件下,又要留有蓄电池一定剩余容量,防止在放电的过程中,交流电突然停电, 电池组无法正常供电。为确保通信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一般将电池容量放电到40% 50% 深度即可。(3)工作量大。蓄电池的维护,一般需要每年一次的电池容量的检测,核对电池容 量,每季度一次均充,是费时费力的工作。特别是无人通信站,涉及点多面广,路途遥远,维 护工作困难重重,基本无法进行。常用的电池容量检测方案有(1)带负载和通信设备放电。也就是把整流器关闭,通信设备由蓄电池供电,由于 通信设备的负载较小,须外加一定的负载,达到蓄电池放电电流的要求。(2)实时检测蓄电池单节电压,放电深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保留一定的剩余容量, 确保供电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通信设备蓄电池自动检测装置,单片机控制可变负载 实现蓄电池恒电流放电,并以无线方式对蓄电池的各单节电压进行检测,最终将蓄电池测 量数据结果存放在芯片中,通过计算机对数据分析判断电池性能,作为判定蓄电池容量的参考。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信设备蓄电池自动检测装置,包括控制系统、发射模块、可变负载,远程计算机, 发射模块设置在蓄电池单体接线柱上,可变负载与蓄电池并联,并联回路上设置有电压传 感器和电流传感器,整流器输出端、蓄电池输出接线柱分别与通讯设备并联,远程计算机依
4次与控制系统、可变负载相连接。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液晶显示、接收模块、键盘、存储模块、接口模块,单 片机分别与液晶显示、接收模块、键盘、存储模块、接口模块相连接。所述的发射模块的具体结构叙述如下单片机IC1管脚1、管脚2、管脚4、管脚7、管脚17、管脚18、管脚19、管脚20分别 与编程接口 JB1管脚2、管脚1、管脚8、管脚3、管脚4、管脚5、管脚6、管脚7相连接,单片机 IC1管脚1还与地之间串联电阻R6,单片机IC1管脚2与电源3. 3V相连并与单片机IC1管 脚7之间串联电阻R1,单片机IC1管脚7与地之间串联电容C6,IC1管脚4还与地相连,单 片机IC1管脚8与二极管D2负极相连,二极管D2正极与电源3. 3V之间串联电阻R4,单片 机IC1管脚9与二极管D3负极相连,二极管D3正极与电源3. 3V之间串联电阻R5 ;单片机IC1管脚11、管脚12、管脚13、管脚14、管脚15、管脚16分别与发射芯片 IC2的管脚7、管脚6、管脚5、管脚4、管脚3、管脚2相连,发射芯片IC2的管脚1与电源3. 3V 相连,发射芯片IC2的管脚8与地相连;单片机IC1管脚10分别与电阻R2、电阻R3、电容C1、电容C2相连接,电阻R3另一 端、电容C1另一端、电容C2另一端分别接地,电阻R2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Z1正极相连, 稳压二极管DZ1负极与蓄电池单体接线柱相连,检测蓄电池单体电压值,稳压二极管DZ1负 极还与二极管D1正极相连,二极管D1负极与电解电容C5正极、稳压芯片IC3管脚1相连, 电解电容C5负极接地,稳压芯片IC3管脚2接地,稳压芯片IC3管脚3与稳压芯片IC4管 脚3相连,稳压芯片IC4管脚1接地,稳压芯片IC4管脚2分别与电容C3、电解电容C4正极 相连输出3. 3V电压,电容C3另一端、电解电容C4负极分别接地。所述的可变负载的具体结构叙述如下滤波线圈B1管脚1、管脚3分别与蓄电池输出端接线柱相连接,滤波线圈B1管脚 2分别与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隔离变压器B2管脚1相连接,隔离变压器B1管脚4分别与 滤波线圈B2管脚3、场效应管G4的阴极相连接,场效应管G4的阳极分别与加热电阻RL1、 二极管D6正极相连接,加热电阻RL1另一端、二极管D6负极与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另一 端相连接,场效应管G4的阴极还与二极管D4正极相连,二极管D4的负极与场效应管G4的 控制极、场效应管G3的阳极相连,场效应管G3的控制极与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8相连 接;场效应管G3的阳极与电阻18相连,电阻18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15正极、稳压芯 片IC14管脚3、稳压芯片IC15管脚1、电容C8相连接,稳压芯片IC14管脚1与电解电容C7 正极、滤波线圈B2管脚2、继电器线圈J1、二极管D5负极相连,电解电容C7负极与稳压芯 片IC14管脚2共同接地,稳压芯片IC15管脚2与电容C8另一端共同接地,稳压芯片IC15 管脚3与电解电容C9正极、电容C10、稳压芯片IC17管脚1、电容C12、稳压芯片IC16管脚 1相连接,稳压芯片IC16管脚2与电解电容C9负极、电容C10另一端共同接地,稳压芯片 IC16管脚3分别与电容C12另一端、电容C11相连接,电容C11另一端与稳压芯片IC17管 脚2共同接地,滤波线圈B2管脚4接地;稳压芯片IC16管脚1与单片机IC5管脚20、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20、电解电容 C18正极相连接,稳压芯片IC16管脚3分别与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9、波形处理芯片IC6 管脚1、电容C17、电解电容C16正极、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0、单片机IC5管脚10相连
5接,电容C17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16负极、电解电容C15负极、场效应管G3的阴极共同接地, 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2与场效应管G1的控制极相连接,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6与场 效应管G2的控制极相连接,场效应管G1的阴极与场效应管G2的阴极共同接地,场效应管 G1的阳极给风扇F1供电,场效应管G2的阳极与继电器线圈J2、二极管D5正极相连接,继 电器线圈J2与继电器线圈J1另一端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16、管脚17、管脚18、管脚19分别与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8、管 脚6、管脚4、管脚2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12依次与指示灯L1、电阻R14相连接,单片机 IC5管脚13依次与指示灯L2、电阻R15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14依次与指示灯L3、电阻 R16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15依次与指示灯L4、电阻R17相连接,电阻R14另一端与电阻 R15另一端、电阻R16另一端、电阻R17另一端共同与光隔芯片IC13管脚1相连接,单片机 IC5管脚11与光隔芯片IC13管脚2之间连有电阻R13,光隔芯片IC13管脚3与电阻R12 相连接,电阻R12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13管脚4输出电流满载报警信号;电解电容C18负极与单片机IC5管脚1、电阻R7相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与电容 C13、电容C14、单片机IC5管脚10、光隔芯片IC8管脚3、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0共同与 稳压芯片IC16管脚3相连接,电容C13另一端与电容C14另一端并联晶振XI后分别与单 片机IC5管脚4、单片机IC5管脚5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2与按键A1、光隔芯片IC7管 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3与按键A2、光隔芯片IC8管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6 与按键A3、光隔芯片IC9管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7与按键A4、光隔芯片IC10管脚 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8与按键A5、光隔芯片IC11管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9与 按键A6、光隔芯片IC12管脚4相连接,光隔芯片IC12管脚3、光隔芯片IC11管脚3、光隔芯 片IC10管脚3、光隔芯片IC9管脚3、光隔芯片IC8管脚3、光隔芯片IC7管脚3与按键A1 另一端、按键A2另一端、按键A3另一端、按键A4另一端、按键A5另一端、按键A6另一端共 同与稳压芯片IC16管脚3相连接,光隔芯片IC7管脚1和光隔芯片IC7管脚2之间输入整 流开启电信号,光隔芯片IC8管脚1和光隔芯片IC8管脚2之间输入整流关闭电信号,光隔 芯片IC9管脚2与电阻R8相连接,电阻R8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9管脚1之间输入电流增 大电信号,光隔芯片IC10管脚2与电阻R9相连接,电阻R9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10管脚1 之间输入电流减小电信号,光隔芯片IC11管脚2与电阻R10相连接,电阻R10另一端与光 隔芯片IC11管脚1之间输入放电关闭电信号,光隔芯片IC12管脚2与电阻R11相连接,电 阻R11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12管脚1之间输入放电开启电信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针对通信设备蓄电池维 护而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测蓄电池的容量,不但能加快蓄电池的检测速度,同时还节 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1)自动对蓄电池的各单节电压进行检测,并以无线方式将蓄电池测 量数据发送给远程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数据分析判断电池容量是否正常,不必人员现场 看管,连续记录时间可达48小时;2)不但能加快蓄电池的检测速度,还能同时采用多组装 置同时工作;3)使用简单,工作效率高,只要把电路连接好,打开开关系统即可自动完成测 试任务,自动控制放电深度以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路示意图;[0026]图2是本实用新型发射模块电路原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变负载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说明见图1,通信设备蓄电池自动检测装置,包括控制系统、发射模块、可变负载,远程 计算机,发射模块设置在蓄电池单体接线柱上,可变负载与蓄电池并联,并联回路上设置有 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整流器输出端、蓄电池输出接线柱分别与通讯设备并联,远程计 算机依次与控制系统、可变负载相连接。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液晶显示、接收模块、键盘、存储模块、485接口模块,单片机 SM79164分别与液晶显示、接收模块、键盘、存储模块、485接口模块相连接。见图2,发射模块的具体结构叙述如下单片机低功耗MSP430F1132IDW管脚1、管脚2、管脚4、管脚7、管脚17、管脚18、 管脚19、管脚20分别与编程接口 JB1管脚2、管脚1、管脚8、管脚3、管脚4、管脚5、管脚 6、管脚7相连接,单片机低功耗MSP430F1132IDW管脚1还与地之间串联电阻R6,单片机 低功耗MSP430F1132IDW管脚2与电源3. 3V相连并与单片机低功耗MSP430F1132IDW管脚 7之间串联电阻R1,单片机低功耗MSP430F1132IDW管脚7与地之间串联电容C6,低功耗 MSP430F1132IDW管脚4还与地相连,单片机低功耗MSP430F1132IDW管脚8与二极管D2负 极相连,二极管D2正极与电源3. 3V之间串联电阻R4,单片机低功耗MSP430F1132IDW管脚 9与二极管D3负极相连,二极管D3正极与电源3. 3V之间串联电阻R5 ;单片机低功耗MSP430F1132IDW管脚11、管脚12、管脚13、管脚14、管脚15、管脚 16分别与发射芯片NRF2401A的管脚7、管脚6、管脚5、管脚4、管脚3、管脚2相连,发射芯 片NRF2401A的管脚1与电源3. 3V相连,发射芯片NRF2401A的管脚8与地相连;单片机低功耗MSP430F1132IDW管脚10分别与电阻R2、电阻R3、电容C1、电容C2 相连接,电阻R3另一端、电容C1另一端、电容C2另一端分别接地,电阻R2另一端与稳压二 极管DZ1正极相连,稳压二极管DZ1负极与蓄电池单体接线柱相连,检测蓄电池单体电压 值,稳压二极管DZ1负极还与二极管D1正极相连,二极管D1负极与电解电容C5正极、稳压 芯片7812管脚1相连,电解电容C5负极接地,稳压芯片7812管脚2接地,稳压芯片7812 管脚3与稳压芯片LM1117管脚3相连,稳压芯片LM1117管脚1接地,稳压芯片LM1117管 脚2分别与电容C3、电解电容C4正极相连输出3. 3V电压,电容C3另一端、电解电容C4负 极分别接地。见图3,可变负载的具体结构叙述如下隔离变压器B1管脚1、管脚3分别与蓄电池输出端接线柱相连接,隔离变压器B1 管脚2分别与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隔离变压器B2管脚1相连接,隔离变压器B1管脚4 分别与隔离变压器B2管脚3、场效应管IRF260N的阴极相连接,场效应管IRF260N的阳极分 别与加热电阻RL1、二极管D6正极相连接,加热电阻RL1另一端、二极管D6负极与继电器 J1的常开触点另一端相连接,场效应管IRF260N的阴极还与二极管D4正极相连,二极管D4 的负极与场效应管IRF260N的控制极、场效应管IRF540的阳极相连,场效应管IRF540的控 制极与波形处理芯片HD74LS244P管脚18相连接;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在非测量状态时,将可变负载与蓄电池断开。场效应管IRF540的阳极与电阻18相连,电阻18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15正极、稳压芯片48S12管脚3、稳压芯片7808管脚1、电容C8相连接,稳压芯片48S12管脚3输出 +12V,稳压芯片48S12管脚1与电解电容C7正极、隔离变压器B2管脚2、继电器线圈J1、二 极管D5负极相连,电解电容C7负极与稳压芯片48S12管脚2共同接地,稳压芯片7808管 脚2与电容C8另一端共同接地,稳压芯片7808管脚3与电解电容C9正极、电容C10、稳压 芯片7805管脚1、电容C12、稳压芯片7905管脚1相连接,稳压芯片7808管脚3输出+8V, 稳压芯片7905管脚2与电解电容C9负极、电容ClO另一端共同接地,稳压芯片7905管脚 3分别与电容C12另一端、电容Cll相连接,稳压芯片7905管脚3输出+3V,电容Cll另一 端与稳压芯片7805管脚2共同接地,稳压芯片7805管脚3输出+5V电源给表头,隔离变压 器B2管脚4接地;稳压芯片7905管脚1+8V与单片机IC5管脚20、波形处理芯片HD74LS244P管脚 20、电解电容C18正极相连接,稳压芯片7905管脚3的+3V分别与波形处理芯片HD74LS244P 管脚19、波形处理芯片HD74LS244P管脚1、电容C17、电解电容C16正极、波形处理芯片 HD74LS244P管脚10、单片机IC5管脚10相连接,电容C17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16负极、电 解电容C15负极、场效应管IRF540的阴极共同接地,波形处理芯片HD74LS244P管脚12与 场效应管IRF540的控制极相连接,波形处理芯片HD74LS244P管脚16与场效应管IRF540 的控制极相连接,场效应管IRF540的阴极与场效应管IRF540的阴极共同接地,场效应管 IRF540的阳极给风扇Fl供电,场效应管IRF540的阳极与继电器线圈J2、二极管D5正极相 连接,继电器线圈J2与继电器线圈Jl另一端相连接;继电器J2的常闭触点与整流器输入 端串联,在检测状态时,整流器不工作。单片机IC5管脚16、管脚17、管脚18、管脚19分别与波形处理芯片HD74LS244P管 脚8、管脚6、管脚4、管脚2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12依次与指示灯Li、电阻R14相连接, 单片机IC5管脚13依次与指示灯L2、电阻R15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14依次与指示灯 L3、电阻R16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15依次与指示灯L4、电阻R17相连接,电阻R14另一 端与电阻R15另一端、电阻R16另一端、电阻R17另一端共同与光隔芯片IC13管脚1相连 接,单片机IC5管脚11与光隔芯片IC13管脚2之间连有电阻R13,光隔芯片IC13管脚3与 电阻R12相连接,电阻R12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13管脚4输出电流满载报警信号;电解电容C18负极与单片机IC5管脚1、电阻R7相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与电容 C13、电容C14、单片机IC5管脚10、光隔芯片IC8管脚3、波形处理芯片HD74LS244P管脚10 共同与稳压芯片7905管脚3相连接,电容C13另一端与电容C14另一端并联晶振Xl后分 别与单片机IC5管脚4、单片机IC5管脚5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2与按键Al、光隔芯片 IC7管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3与按键A2、光隔芯片IC8管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 管脚6与按键A3、光隔芯片IC9管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7与按键A4、光隔芯片IClO 管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8与按键A5、光隔芯片ICll管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 9与按键A6、光隔芯片IC12管脚4相连接,光隔芯片IC12管脚3、光隔芯片ICll管脚3、光 隔芯片IClO管脚3、光隔芯片IC9管脚3、光隔芯片IC8管脚3、光隔芯片IC7管脚3与按键 Al另一端、按键A2另一端、按键A3另一端、按键A4另一端、按键A5另一端、按键A6另一 端共同与稳压芯片7905管脚3相连接,光隔芯片IC7管脚1和光隔芯片IC7管脚2之间输入整流开启电信号,光隔芯片IC8管脚1和光隔芯片IC8管脚2之间输入整流关闭电信号, 光隔芯片IC9管脚2与电阻R8相连接,电阻R8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9管脚1之间输入电 流增大电信号,光隔芯片IClO管脚2与电阻R9相连接,电阻R9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lO管 脚1之间输入电流减小电信号,光隔芯片ICll管脚2与电阻RlO相连接,电阻RlO另一端 与光隔芯片ICll管脚1之间输入放电关闭电信号,光隔芯片IC12管脚2与电阻Rll相连 接,电阻Rll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12管脚1之间输入放电开启电信号。按键Al、按键A2、 按键A3、按键A4、按键A5、按键A6为手动键盘,手动控制整流开启、整流关闭、电流增大、电 流减小、放电关闭、放电开启,光隔芯片IC7、光隔芯片IC8、光隔芯片IC9、光隔芯片IC10、光 隔芯片IC11、光隔芯片IC12是接收远程计算机指挥控制系统发出的电信号,实现自动控制 整流开启、整流关闭、电流增大、电流减小、放电关闭、放电开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将蓄电池的单体电压,引入一个发射模块上,检测时测 量电压值经过控制系统进行模数转换,最终将蓄电池测量数据结果存放在存储模块中,通 过远程计算机对数据分析进而判断蓄电池的容量性能。实际测试中,选择单体电压为12伏100安时4块蓄电池单体串联组成48伏电池 组进行放电通试验。首先对标准的蓄电池进行人工的放电试验,人工描述出电池放电电压 曲线,根据这条曲线,选定蓄电池放电容量为50%时的电压值约1IV为门限电压值,当电压 低于这个值时,表明放电深度已达到50%,系统自动停止放电,关闭负载电阻,打开整流器 开关恢复蓄电池充电。控制系统自动记录放电过程中的数据,并存储在集成电路芯片中,作 为蓄电池参照数据。放电电流的调整方法把4组蓄电池单体分别连接发射模块,关闭整流器开关,连 接可变负载,调整蓄电器总放电电流由小到大,达到IOA(与蓄电池型号有关),控制系统自 动记录各蓄电池单体测试电压值,远程计算机读出数据,并进行分析,判断蓄电池是否符合 要求。通过测试数据和参照数据的比较,一目了然看出蓄电池容量情况,测试过程全部采用 自动化,不必人员现场看管。在实际工作电路中,因为是工作在无人的条件下,放电安全是关键的问题。要通 过微处理器判断每块蓄电池单体的电压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如果某一块蓄电池单体电压 偏低,不符合要求,微处理器发出控制信号,切断负载放电,启动整流器,恢复正常供电,确 保通信设备可靠供电。为保证定时存储测试电压数据,本装置采用了 12总线存储技术, (AT24C512集成电路)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存储时间100年,掉电不丢失数据,512k的存 储空间,能保持48小时连续数据存储。微处理器采用sm79164芯片,A/D16位模数转换芯 片,显示系统采用SG240128液晶屏显示。单节蓄电池单体电压采用无线传输方式,节省了 电池连线,保证测试安全,发射模块体积较小(火柴盒大小)使用低耗430单片机系统,频 率采用2. 4G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以上芯片的工作过程全部采用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能力 较强,能够根据现场实际工作情况,及时处理问题。由于该装置成本较低,可采用多组装置同时工作。例如以10套装置进行测试,每 天可测试5个站点,20天可测试100个无人站。如果采用传统人工测量方法,大需要一年的 时间才能完成,还需要配备一台车辆,大大减少了蓄电池维护的人工成本,因为通讯设备运 行安全而带来的效益更无法估量,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权利要求通信蓄电池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发射模块、可变负载,远程计算机,发射模块设置在蓄电池单体接线柱上,可变负载与蓄电池并联,并联回路上设置有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整流器输出端、蓄电池输出接线柱分别与通讯设备、可变负载并联,由本地人工控制或远程计算机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蓄电池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系统包 括单片机、液晶显示、接收模块、键盘、存储模块、接口模块,单片机分别与液晶显示、接收模 块、键盘、存储模块、接口模块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蓄电池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射模块的 具体结构叙述如下单片机IC1管脚1、管脚2、管脚4、管脚7、管脚17、管脚18、管脚19、管脚20分别与编 程接口 JB1管脚2、管脚1、管脚8、管脚3、管脚4、管脚5、管脚6、管脚7相连接,单片机IC1 管脚1还与地之间串联电阻R6,单片机IC1管脚2与电源3. 3V相连并与单片机IC1管脚7 之间串联电阻R1,单片机IC1管脚7与地之间串联电容C6,IC1管脚4还与地相连,单片机 IC1管脚8与二极管D2负极相连,二极管D2正极与电源3. 3V之间串联电阻R4,单片机IC1 管脚9与二极管D3负极相连,二极管D3正极与电源3. 3V之间串联电阻R5 ;单片机IC1管脚11、管脚12、管脚13、管脚14、管脚15、管脚16分别与发射芯片IC2的 管脚7、管脚6、管脚5、管脚4、管脚3、管脚2相连,发射芯片IC2的管脚1与电源3. 3V相 连,发射芯片IC2的管脚8与地相连;单片机IC1管脚10分别与电阻R2、电阻R3、电容C1、电容C2相连接,电阻R3另一端、 电容C1另一端、电容C2另一端分别接地,电阻R2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Z1正极相连,稳压 二极管DZ1负极与蓄电池单体接线柱相连,检测蓄电池单体电压值,稳压二极管DZ1负极还 与二极管D1正极相连,二极管D1负极与电解电容C5正极、稳压芯片IC3管脚1相连,电解 电容C5负极接地,稳压芯片IC3管脚2接地,稳压芯片IC3管脚3与稳压芯片IC4管脚3 相连,稳压芯片IC4管脚1接地,稳压芯片IC4管脚2分别与电容C3、电解电容C4正极相连 输出3. 3V电压,电容C3另一端、电解电容C4负极分别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蓄电池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变负 载的具体结构叙述如下滤波线圈B1管脚1、管脚3分别与蓄电池输出端接线柱相连接,滤波线圈B1管脚2分 别与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滤波线圈B2管脚1相连接,滤波线圈B1管脚4分别与滤波线圈 B2管脚3、场效应管G4的阴极相连接,场效应管G4的阳极分别与加热电阻RL1、二极管D6 正极相连接,加热电阻RL1另一端、二极管D6负极与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另一端相连接, 场效应管G4的阴极还与二极管D4正极相连,二极管D4的负极与场效应管G4的控制极、场 效应管G3的阳极相连,场效应管G3的控制极与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8相连接;场效应管G3的阳极与电阻18相连,电阻18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15正极、稳压芯片IC14 管脚3、稳压芯片IC15管脚1、电容C8相连接,稳压芯片IC14管脚1与电解电容C7正极、 滤波线圈B2管脚2、继电器线圈J1、二极管D5负极相连,电解电容C7负极与稳压芯片IC14 管脚2共同接地,稳压芯片IC15管脚2与电容C8另一端共同接地,稳压芯片IC15管脚3 与电解电容C9正极、电容C10、稳压芯片IC17管脚1、电容C12、稳压芯片IC16管脚1相连 接,稳压芯片IC16管脚2与电解电容C9负极、电容C10另一端共同接地,稳压芯片IC16管脚3分别与电容C12另一端、电容C11相连接,电容C11另一端与稳压芯片IC17管脚2共 同接地,滤波线圈B2管脚4接地;稳压芯片IC16管脚1与单片机IC5管脚20、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20、电解电容C18 正极相连接,稳压芯片IC16管脚3分别与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9、波形处理芯片IC6管 脚1、电容C17、电解电容C16正极、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0、单片机IC5管脚10相连接, 电容C17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16负极、电解电容C15负极、场效应管G3的阴极共同接地,波 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2与场效应管G1的控制极相连接,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6与场效 应管G2的控制极相连接,场效应管G1的阴极与场效应管G2的阴极共同接地,场效应管G1 的阳极给风扇F1供电,场效应管G2的阳极与继电器线圈J2、二极管D5正极相连接,继电器 线圈J2与继电器线圈J1另一端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16、管脚17、管脚18、管脚19分别与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8、管脚6、 管脚4、管脚2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12依次与指示灯L1、电阻R14相连接,单片机IC5 管脚13依次与指示灯L2、电阻R15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14依次与指示灯L3、电阻R16 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15依次与指示灯L4、电阻R17相连接,电阻R14另一端与电阻R15 另一端、电阻R16另一端、电阻R17另一端共同与光隔芯片IC13管脚1相连接,单片机IC5 管脚11与光隔芯片IC13管脚2之间连有电阻R13,光隔芯片IC13管脚3与电阻R12相连 接,电阻R12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13管脚4输出电流满载报警信号;电解电容C18负极与单片机IC5管脚1、电阻R7相连接,电阻R7另一端与电容C13、电 容C14、单片机IC5管脚10、光隔芯片IC8管脚3、波形处理芯片IC6管脚10共同与稳压芯 片IC16管脚3相连接,电容C13另一端与电容C14另一端并联晶振XI后分别与单片机IC5 管脚4、单片机IC5管脚5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2与按键A1、光隔芯片IC7管脚4相连 接,单片机IC5管脚3与按键A2、光隔芯片IC8管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6与按键A3、 光隔芯片IC9管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7与按键A4、光隔芯片IC10管脚4相连接,单 片机IC5管脚8与按键A5、光隔芯片IC11管脚4相连接,单片机IC5管脚9与按键A6、光 隔芯片IC12管脚4相连接,光隔芯片IC12管脚3、光隔芯片IC11管脚3、光隔芯片IC10管 脚3、光隔芯片IC9管脚3、光隔芯片IC8管脚3、光隔芯片IC7管脚3与按键A1另一端、按 键A2另一端、按键A3另一端、按键A4另一端、按键A5另一端、按键A6另一端共同与稳压 芯片IC16管脚3相连接,光隔芯片IC7管脚1和光隔芯片IC7管脚2之间输入整流开启电 信号,光隔芯片IC8管脚1和光隔芯片IC8管脚2之间输入整流关闭电信号,光隔芯片IC9 管脚2与电阻R8相连接,电阻R8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9管脚1之间输入电流增大电信号, 光隔芯片IC10管脚2与电阻R9相连接,电阻R9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10管脚1之间输入电 流减小电信号,光隔芯片IC11管脚2与电阻R10相连接,电阻R10另一端与光隔芯片IC11 管脚1之间输入放电关闭电信号,光隔芯片IC12管脚2与电阻R11相连接,电阻R11另一 端与光隔芯片IC12管脚1之间输入放电开启电信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远程测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远程控制的通信设备蓄电池自动检测装置,包括控制系统、发射模块、可变负载,远程计算机,发射模块设置在蓄电池单体接线柱上,可变负载与蓄电池并联,并联回路上设置有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整流器输出端、蓄电池输出接线柱分别与通讯设备和可变负载并联,由本地人工控制或远程计算机控制。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液晶显示、接收模块、键盘、存储模块、接口模块,单片机分别与液晶显示、接收模块、键盘、存储模块、接口模块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针对通信蓄电池维护而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测蓄电池的容量,不但能加快蓄电池的检测速度,同时还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文档编号G01R31/36GK201611385SQ200920248260
公开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9日
发明者于永军, 刘君, 单明, 孔宪家, 杨明, 王婧怡, 胡绍刚, 赵德伟, 陈义君 申请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鞍山供电公司

  • 专利名称:并行纤栅式多种污染气体远程传感系统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光传感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应用于利用并行纤栅式传感器实现对多种气体的远程探测。背景技术:传感技术是信息产业的三大基石之一,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之
  • 专利名称:路灯电缆防盗报警系统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电缆防盗报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城市路灯照明的路灯电缆 防盗报警系统。背景技术:近年来,照明电缆偷盗活动日益猖獗,路灯管理部门的防盗工作变得艰难,频繁发 生的偷盗活动给社会带
  • 专利名称::一种模拟汽车尾气对路面材料作用的试验设备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拟汽车尾气对路面材料性能衰减影响的设备,且可同时检测出路面材料对汽车尾气吸收、降解的效果。路面材料主要指浙青及浙青混凝土类材料。背景技术::汽车尾
  • 专利名称:智能水、气表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计量领域,特别是一种计量水或煤气用量的智能水、气表。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由户内机械表和户外显示表组成。户内机械表的结构是其外壳内腔一分为二,上腔装有电器盒,
  • 专利名称:一种火焰监测诊断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站煤粉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的火焰监测诊断测量装置。在我国的火电机组中煤粉锅炉占了绝大多数。煤粉锅炉在运行时,煤粉由一次风携带经燃烧器喷入炉膛燃烧。由于种种原因,如
  • 专利名称:一种耐压多样品微量衍生化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样品微量衍生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耐压多样品微量衍生化装置。背景技术: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有时为了获得有效的检测信号,需要将待测试
山东科威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全国服务热线:13062023238
电话:13062023238
地址:滕州市龙泉工业园68号
关键词:铣床数控铣床龙门铣床
公司二维码
Copyright 2010-2024 http://www.ruyicnc.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44495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