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通信领域,尤其涉及ー种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滤光片是ー种能够衰减光強度,改变光谱成分或限定振动面的光学零件。光纤通信技术中,需要对不同滤光片进行测试以判断该滤光片的光学性能。现有滤光片的测试方法为:首先使用两台五维定向仪分别固定光纤准直器;然后通过调整两光纤准直器的位置,使由一个光纤准直器发出的光线以最大效率的耦合进入另一光纤准直器以构成测试光路;将滤光片放入测试光路中进行测试。但现有滤光片的测试方法中两台五维定向仪进行光纤准直器的耦合调整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变量较多,且多个变量间互相影响,因此对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调整时间较长。由上可知,有必要提供一种光纤准直器进行耦合调整时调整变量少、易操作、对技术人员要求不高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纤准直器进行耦合调整时调整变量少、易操作、对技术人员要求不高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ー种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包括角位台、多轴位移台和滤光片托架,其中,所述角位台上设置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上固定第一光纤准直器;所述多轴位移台上设置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上固定装第二光纤准直器;第一光纤准直器的轴线与第二光纤准直器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用于将第一光纤准直器和第二光纤准直器之间传输的光信号耦合;所述滤光片托架设置于第一光纤准直器和第二光纤准直器之间光信号的传输光路中。优选地,第一支架包括水平底座和竖直立柱,其中,所述竖直立柱上开有用于夹持第一光纤准直器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中心线通过所述角位台的旋转中心;所述水平底座与角位台的台面相贴并固定于所述角位台的台面上。优选地,所述水平底座和所述竖直立柱一体成型。其中,所述水平底座上设有固定孔,用于拧入螺栓或铆钉将水平底座固定于所述角位台的台面上。或者,所述水平底座通过焊接的方式或利用金属胶固定于所述角位台的台面上。优选地,第二支架包括竖直板和水平板,其中,所述水平板的中心开有夹缝,用于夹持第二光纤准直器;所述竖直板与多轴位移台的Z轴安装面相贴并安装于Z轴安装面上,所述竖直板可沿多轴位移台的Z轴安装面实现Z轴方向的调节。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板的中心的夹缝夹持第二光纤准直器的表面为圆弧面,用于标识第二光纤准直器的安装位置及使第二光纤准直器安装牢固。优选地,第二支架的竖直板上设有与所述竖直板垂直的水平支架,用以支撑所述滤光片托架。所述角位台和所述多轴位移台设置于同一工作台面上。或者,所述角位台和所述多轴位移台分别设置于具有高度差的第一台面和第二台面上,第二台面高于第一台面。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角位台的第一支架和多轴位移台的第二支架的安装位置就已实现第一光纤准直器和第二光纤准直器的位置初调,当第一光纤准直器和第二光纤准直器固定后只需要多轴位移台在水平位置上进行调整、角位台进行旋转调整就可找到第二光纤准直器发出的光线以最大光功率耦合进入第一光纤准直器的位置。因此与使用两台五维定向仪进行光纤准直器的耦合调整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调整变量少、易操作、节省调整时间且对技术人员要求不高的优点。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第二光纤准直器发出的光线以最大效率的耦合进入第一光纤准直器的调整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包括角位台I和多轴位移台2。其中,角位台I上固设有竖直的第一支架3。第一支架3上固定第一光纤准直器4。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顶端的中心与角位台I的旋转中心重合,通过角位台I的旋转实现对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调整。由于角位台I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所以此处对角位台I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不再赘述。第一支架3包括一体成型的水平底座31和竖直立柱32。其中,竖直立柱32上开有用以夹持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凹槽33。本实施例中,凹槽33的中心线通过所述角位台的旋转中心。优选地,在竖直立柱32上设置锁紧栓配合长条夹缝使用。通过锁紧栓可调节长条夹缝的宽窄。水平底座31的底面与角位台I的台面相贴,且水平底座31上设有固定孔并通过固定孔固定于角位台I的台面上。水平底座31可通过在固定孔拧入螺栓或铆钉固定于角位台I的台面上,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或使用金属胶固定于角位台I的台面上。当然,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支架3的结构只是示例性的,凡是能够将第一光纤准直器4固定并使其轴线通过角位台I的旋转中心的结构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同时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支架3的水平底座31的固定方式也只是示例性的,凡是能够将第一支架3固定于角位台I的固定方式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多轴位移台2上固设有第二支架5。第二支架5上固定第二光纤准直器6。第二支架5安装的第二光纤准直器的轴心与第一支架安装的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轴心在同一竖直直线上且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高度高于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高度。具体地,第二支架5包括竖直板51和水平板52。本实用新型中,竖直板51和水平板52可固定连接,也可一体成型。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竖直板51和水平板52—体成型。其中,竖直板51与多轴位移台2的Z轴安装面相贴并安装于Z轴安装面上,且竖直板51可沿多轴位移台2的Z轴安装面实现Z轴方向的调节。水平板52的中心开有长条夹缝53,用于夹持第二光纤准直器6。优选地,水平板上设置锁紧栓配合长条夹缝使用。通过锁紧栓可调节长条夹缝的宽窄。进ー步地,由于准直器多为圆柱形,因此本实施例中长条夹缝夹持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表面为圆弧面,这样不但可以快速地找到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安装位置,还可使第二光纤准直器6安装牢固,不易晃动。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安装位置的中心与安装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凹槽33的中心在同一竖直直线上,以保证第二支架5安装的第二光纤准直器的轴心与第一支架安装的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轴心在同一竖直直线上。当然,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支架5的结构也只是示例性的,凡是能够将第二光纤准直器6固定并使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轴线与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轴线在同一竖直方向上且能实现Z轴方向移动的结构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多轴位移台2还可实现第二光纤准直器6在X轴和Y轴方向的调节。由于多轴位移台2为现有技木,此处不再赘述其结构及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中,角位台I和多轴位移台2可设置于同一工作台面上,也可分别设置于具有高度差的第一台面和第二台面上。若角位台I和多轴位移台2分别设置于具有高度差的第一台面和第二台面上,则多轴位移台2所处的第二台面高于角位台I所处的第一台面。其中,第一台面与第二台面的高度差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设计要求设置。角位台I和多轴位移台2采用哪种安装方式,只要能够使安装好的第二光纤准直器6和第一光纤准直器4在同一竖直直线上且之间留有安装滤光片的间隙即可。本实用新型中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还包括滤光片托架。滤光片托架设置于第一光纤准直器4和第二光纤准直器6之间的测试光路上。本实施例中,可在第二支架5的竖直板51上安装有与垂直板垂直的水平支架(图中未示出),同时水平支架与水平板52平行且高度低于水平板52。所述滤光片托架通过水平支架固定于第二支架5的水平板52和第一之间的竖直立柱32之间,且滤光片托架的中心与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轴线和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轴线均在同一竖直直线上。本实施例所述的滤光片托架的安装方式只是示例性的,凡是能够将滤光片托架固定,并使其与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安装位置的中心和安装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凹槽33的中心在同一竖直直线上的结构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中,光路的传输为第二光纤准直器6发出的光线耦合进入第一光纤准直器4。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光纤准直器6发出的光线以最大效率的耦合进入第一光纤准直器4以构成测试光路的耦合调整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图2示出第二光纤准直器6发出的光线以最大效率的耦合进入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调整流程图,包括如下步骤:S201:将第一光纤准直器4固定于第一支架3上,第二光纤准直器6固定于第二支架5上。第一光纤准直器4固定后之后只能绕角位台I的旋转中心旋转;第二光纤准直器6固定后与水平面垂直,此时第二光纤准直器6只能通过多轴位移台2的调整相对水平面做平移运动。S202:调节第一光纤准直器4和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距离。为达到测试所要求的两光纤准直器之间的距离,可通过调节第二支架5的竖直板51沿Z轴向上或向下运动来实现。当第一光纤准直器4和第二光纤准直器的距离达到测试要求的距离时,停止第二支架5竖直板51的调节并将竖直板51固定于多轴位移台2的Z轴安装面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光纤准直器4和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距离与具体测试所要求的理论距离相等或相近。优选地,第一光纤准直器4和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距离与具体测试所要求的理论距离误差不超过5厘米。S203:粗调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方向及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位置。本步骤中,可借助红光笔对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方向和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位置进行粗调。具体做法为:将红光笔接到两光纤准直器中任意一个的光纤尾端并打开,通过红光笔发出的光束在两光纤准直器的顶部形成的红光光点实现对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方向及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位置的微调。其中,利用红光笔对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方向及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位置的调节方法为本技术领域的公知技术,此处不再赘述。S204:微调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方向及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位置。本步骤中,利用激光器和光功率计对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方向及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位置进行微调。调整方法为:将激光器接到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光纤端口上并发出激光;将光功率计接到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光纤端口上接受并监测激光器的光强。依次旋转角位台I上的两个旋钮及及多轴位移台2上水平方向上的两个旋钮,使得光功率计监测到的光强逐渐增大,并且多次重复该过程,直至找到第二光纤准直器6发出的光线耦合进入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光功率最大为止。S205:确定测试光路。当第二光纤准直器6发出的光线以最大光功率耦合进入第一光纤准直器4,则调整完毕。此时认为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轴线与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第二光纤准直器6与第一光纤准直器4之间的光路即为滤光片进行光学特性测试的测试光路。一般地,本实用新型中的装置调节第二光纤准直器6发出的光线以最大光功率耦合进入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过程不超过lOmin。由以上调整步骤可知,本实用新型中,角位台I的第一支架3和多轴位移台2的第二支架5的安装位置就已实现第一光纤准直器4和第二光纤准直器6的位置初调,当第一光纤准直器4和第二光纤准直器6固定后只需要多轴位移台2在水平位置上进行调整、角位台I进行旋转调整就可找到第二光纤准直器6发出的光线以最大光功率耦合进入第一光纤准直器4的位置。因此与使用两台五维定向仪进行光纤准直器的耦合调整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调整变量少、易操作、节省调整时间且对技术人员要求不高的优点。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角位台、多轴位移台和滤光片托架,其中, 所述角位台上设置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上固定第一光纤准直器; 所述多轴位移台上设置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上固定装第二光纤准直器; 第一光纤准直器的轴线与第二光纤准直器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用于将第一光纤准直器和第二光纤准直器之间传输的光信号耦合; 所述滤光片托架设置于第一光纤准直器和第二光纤准直器之间光信号的传输光路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包括水平底座和竖直立柱,其中, 所述竖直立柱上开有用于夹持第一光纤准直器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中心线通过所述角位台的旋转中心; 所述水平底座与角位台的台面相贴并固定于所述角位台的台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底座和所述竖直立柱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底座上设有固定孔,用于拧入螺栓或铆钉将水平底座固定于所述角位台的台面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底座通过焊接的方式或利用金属胶固定于所述角位台的台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架包括竖直板和水平板,其中, 所述水平板的中心开有夹缝,用于夹持第二光纤准直器; 所述竖直板与多轴位移台的Z轴安装面相贴并安装于Z轴安装面上,所述竖直板可沿多轴位移台的Z轴安装面实现Z轴方向的调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板的中心的夹缝夹持第二光纤准直器的表面为圆弧面,用于标识第二光纤准直器的安装位置及使第二光纤准直器安装牢固。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架的竖直板上设有与所述竖直板垂直的水平支架,用以支撑所述滤光片托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位台和所述多轴位移台设置于同一工作台面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位台和所述多轴位移台分别设置于具有高度差的第一台面和第二台面上,第二台面高于第一台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滤光片光学特性测试装置,包括角位台、多轴位移台和滤光片托架。其中,角位台上设置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上固定第一光纤准直器;多轴位移台上设置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上固定装第二光纤准直器;第一光纤准直器的轴线与第二光纤准直器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用于将第一光纤准直器和第二光纤准直器之间传输的光信号耦合;滤光片托架设置于第一光纤准直器和第二光纤准直器之间光信号的传输光路中。与使用两台五维定向仪进行光纤准直器的耦合调整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调整变量少、易操作、节省调整时间且对技术人员要求不高的优点。
文档编号G01M11/02GK202974622SQ20122058367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7日
发明者邹翔, 万墨泉 申请人: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