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封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各个领域防窃的一种结构,尤其是防窃电领域、如电量表箱上使用的一种防窃封的结构。
背景技术:
封的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从市场上可以发现有铅封和塑封所展示的两种封的结构,当采用铅封时,设置有在加封部位的两个凸耳,凸耳上开有耳孔,当这种铅封使用在起固定作用的使两物体间由分立到配合防开启的情况下时,起固定作用之处往往要用螺杆紧固,而其加封的方法是将螺杆的上端设置有通孔,用螺杆紧固两者后,用铅封线穿过凸耳上的耳孔之一,再穿过螺杆的通孔,穿过另一耳孔,再将铅封线用铅封封住,这种封的结构较简单,因而应用较广泛;但铅封应用时,容易暴露其防开启性能差的缺点,因此,塑封在结构上较铅封的防伪和防开启功能上有了进步,如中国专利ZL00229344.7公开的一种“计量装置自锁式防伪编码封”,该封使用时,也需用螺杆穿过该封封座底部的螺孔而将两物体间由分立到配合而锁定,再用封盖将其封住而防开启;而同时能上铅封和/或上塑封的封的结构尚未发现;至于用锁代替封的设置,并使之能与塑封和铅封配合使用,在市场上亦未发现。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结合铅封的结构和塑封的结构而提供可在两者间进行选择或同时使用,能降低封的应用条件,提高防窃的功能,且能用锁代替封,合理利用空间进行设置的一种封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多种技术方案来实现方案一提供一种封的结构,在组成封的物体上开设有通孔,通孔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铅封凸耳上开有铅封线孔、铅封凸耳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这种结构为该物体与要配合的物体进行连接后,选择性使用铅封或塑封创造了条件。
方案二提供一种封的结构,在组成封的物体上开设有塑封预留孔,预留孔底部有通孔,预留孔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铅封凸耳上开有铅封线孔。这种结构也为该物体与要配合的物体进行连接后,供上塑封和/或上铅封。
方案三提供一种封的结构,它由组成封的物体上设置的开有孔的立柱,与另一物体上开设的通孔对接,通孔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铅封凸耳上开有铅封线孔,凸耳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通过螺杆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或者用其上端开有通孔的螺杆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将物体和另一物体固定,分别用于选择性使用塑封或铅封。
方案四提供另一种封的结构,它由组成封的物体上设置的开有孔的立柱、与另一物体上开设的塑封预留孔的开有通孔的立柱对接,塑封预留孔的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铅封凸耳上开有铅封线孔;通过螺杆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或者其上端开有通孔的螺杆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将物体和另一物体固定,供上塑封和/或上铅封。
方案五提供另一种封的结构,它由组成封的物体上设置的开有孔的立柱、与另一物体上开有通孔的立柱对接,通孔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铅封凸耳上开有铅封线孔,凸耳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通过螺杆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或者用其上端开有通孔的螺杆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将物体和另一物体固定,分别用于选择性使用塑封或铅封。
方案六提供另一种封的结构,它由组成封的物体上设置的螺孔,与另一物体上开有通孔的立柱对接,通孔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铅封凸耳上开有铅封线孔,凸耳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通过螺杆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或者用其上端开有通孔的螺杆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将物体和另一物体固定,分别用于选择性使用塑封或铅封。
根据方案一至方案六所述结构,将凸耳用锁孔耳代替,使锁环封住紧固螺钉孔而达到防开启之目的。
经上述设置的各种封的结构采用了一孔供两封的形式,巧妙解决了将物体和另一物体连接后,便于选择性上塑封和/或上铅封的问题,节省了空间,在防窃电领域如电量表箱的设计及其它领域中可以广泛应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开有塑封凹孔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任意实施例可选择性采用全部或部分形状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3或图2的结构在电量表箱上的具体应用示意图;图5是与图4所示中底盒的部分剖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中改变螺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用锁孔耳代替铅封耳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1提供一种封的结构,参见图1,在组成封的物体1上开设有通孔2,通孔2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铅封凸耳4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这种结构具体应用时,需与塑封座配合,螺杆穿过塑封座底部的孔和通孔2与被封物体如图5所示电量表箱底盒或底板上的立柱9连接而封住;参见图3或图6,选择塑封时采用图3所示螺杆7,螺杆7上可不开孔8,上好塑封座后,直接用此螺杆固定即可,再上好塑封盖,然后上铅封,即用铅封线直接穿入铅封凸耳4上的铅封线孔,要拿出塑封也必须破坏铅封,因而起到了封的双重保护作用;如单独选择铅封时,可采用图6所示螺杆,螺杆7下端设置有凸起10,便于固定螺杆7的位置,方便铅封线穿过铅封线孔3和螺杆7上的螺孔8而加封,其孔眼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实施例2提供一种封的结构,参见图2,在组成封的物体1上开设有塑封预留孔5,预留孔5底部有通孔2,预留孔5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塑封座置于预留孔5内,其它结构应用与实施例1相同,它可供上塑封和/或上铅封。
实施例3提供一种封的结构,参见图3,它由组成封的物体1上设置的开有孔2的立柱6,与另一物体上开设的螺孔对接,物体1下端的立柱6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即图3中省略塑封凹孔的结构,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凸耳4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通过螺杆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或者用其上端开有通孔的螺杆7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将物体1和另一物体固定,分别用于选择性使用塑封或铅封,举例同实施例1。
实施例4提供一种封的结构,参见图3,它由组成封的物体上设置的开有孔的立柱、如图5所示电量表箱底板上的立柱9、与物体1上开设的塑封预留孔5的开有通孔2的立柱6对接,塑封预留孔5的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通过螺杆7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或者其上端开有通孔8的螺杆7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将物体1和所述物体固定,供上塑封和/或上铅封,举例同实施例1。
实施例5提供一种封的结构,它由组成封的物体上设置的开有孔的立柱、如图5所示电量表箱底板上的立柱9,与物体1上开有通孔2的立柱6对接,通孔2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凸耳4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通过螺杆7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或者用其上端开有通孔8的螺杆7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将物体1和所述物体固定,分别用于选择性使用塑封或铅封,举例同实施例1。
实施例6提供一种封的结构,它由组成封的物体上设置的螺孔,与物体1上开有通孔2的立柱6对接,通孔2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凸耳4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通过螺杆7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或者用其上端开有通孔8的螺杆7穿过塑封座底部的通孔和通孔2将物体1和另一物体固定,分别用于选择性使用塑封或铅封,举例同实施例1。
参见附图7,根据实施例1至实施例6述结构,将凸耳4用锁孔耳12代替,使锁环封住紧固螺钉孔11而达到防开启之目的;使用时先用螺钉将上封部位锁定,然后,用锁穿过锁孔耳12,这样,锁环封住紧固螺钉孔11,只有开锁才能取出螺钉,继而打开被封部位。
上述实施例中,在开有塑封预留孔5的情况下,可同时选择使用塑封和铅封,即先上好塑封,再用铅封封住塑封,使用时必须先打开铅封才能打开塑封。
从附图4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尤其适合用在电量表箱上,如单相表箱和三相表箱,它还可以广泛用在其它需要加封的领域,如档案柜、货箱、计量箱等等,在塑料或玻璃钢上应用该封时可便于开模。
权利要求1.一种封的结构,其特征在于组成封的物体(1)上开设有塑封或铅封用通孔(2),通孔(2)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铅封凸耳(4)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
2.一种封的结构,其特征在于组成封的物体(1)上开设有塑封预留孔(5),预留孔(5)底部有通孔(2),预留孔(5)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
3.一种封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它由组成封的物体上设置的开有孔的立柱(9),与组成封的物体(1)上开设的塑封或铅封用通孔(2)对接,通孔(2)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凸耳(4)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
4.一种封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它由组成封的物体上设置的开有孔的立柱(9)、与组成封的物体(1)上开设的塑封预留孔(5)的开有通孔(2)的立柱(6)对接,塑封预留孔(5)的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
5.一种封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它由组成封的物体上设置的开有孔的立柱(9)、与组成封的物体(1)上开有通孔(2)的立柱(6)对接,通孔(2)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凸耳(4)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
6.一种封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它由组成封的物体上设置的螺孔,与组成封的物体(1)上开有通孔(2)的立柱(6)对接,通孔(2)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4),铅封凸耳(4)上开有铅封线孔(3),凸耳(4)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封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耳(4)开成可挂锁的锁孔耳(12),锁环封住紧固螺钉孔(11)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封的结构,在组成封的物体上开设有通孔,通孔两侧设置有铅封凸耳,铅封凸耳上开有铅封线孔、铅封凸耳可将塑封座卡住而固定;通过这种结构的变化可得出多种封的结构,它们均采用了一孔供两封的形式,巧妙解决了将物体间连接后,便于选择性上铅封和/或上塑封或挂锁的问题,便于设计应用又节省了空间,且在防窃上便于双重管理,提高了防窃功能,它能在防窃电领域如电量表箱的设计及其它领域中可以广泛应用。
文档编号G01D11/26GK2677941SQ0324145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3日
发明者万家盛 申请人:万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