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比色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析设备领域的比色杯,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较小样品体积的比色杯。
背景技术:
全自动分析生化仪作为测量人体体液化学、物理性质的仪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比色杯作为全自动分析生化仪的重要配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色杯又叫样品池,吸收器或比色皿,用来盛溶液,各个杯子壁厚度等规格应尽可能完全相等,否则将产生测定误差。常用的比色杯底部为直角设计,不容易清洗,增加了测量的误差;另外,由于有色溶液对光线有选择性的吸收作用,不同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线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因此,每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异的吸收光谱;有些无色溶液,光虽对可见光无吸收作光光度技术吸收用,所含物质也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紫外线或红外线,所以为了减少分析过程中的误差,有关生产厂家又推出了抛弃型比色杯,但纵观世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采用“抛弃型”比色杯的厂家越来越少,而采用可自动清洗可重复使用比色杯技术的产品越来越多。综合起来,“抛弃型”比色杯存在以下缺点1、测试结果不准确,选择“抛弃型”必须采用价格低廉的材料生产比色杯,这样就根本无法保证各个比色杯之间光学特性的一致性,致使分析结果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其结果误差要远远大于流动比色杯交叉污染所带来的差异。2、测试成本高,如果采用较好的材料和工艺生产比色杯那么用户的使用成本将大大增加,材料、工艺的选择与测试结果准确性、测试成本之间形成严重矛盾。3、不“轻松”的全自动更换“抛弃型”比色杯需要停机操作根本无法实现“轻松”全自动。严格讲这只能是“准全自动”,其测试速度值的怀疑。4、对环保和人性的背离,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非自动清洗型比色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其比色杯大都采用手工机外清洗重复使用的方式,包括所谓的“抛弃型”也是如此,这样一来这种“抛弃型”就会给环境及操作人员带来极大的污染和身体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比色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比色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较小的样品体积,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比色杯,是改进75型分光光度计IOmm比色杯,其大小长宽与现有的75型分光光度计的IOmm比色杯一致。该比色杯包括本体,为立方体状;液体池,设置于本体内,该液体池是由第一透光窗、第二透光窗和本体内壁所形成的内部空腔;第一透光窗设置在本体的一个侧面上,第二透光窗设置在本体的与第一透光窗相对的另一侧面上;第一液体通路,设置于本体内,该第一液体通路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本体顶面上,第一液体通路的另一端开口设置在液体池底部;以及第二液体通路,设置于本体内,该第二液体通路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本体顶面上,第二液体通路的另一端开口设置在液体池顶部。在使用中,液体样品从第一液体通路进入,从第二液体通路排出。较佳的,本发明的液体池为枣核状。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进一步的,前述的比色杯,其中所述的本体的材质为不透明材质。进一步的,前述的比色杯,其中所述的第一透光窗和第二透光窗为枣核状椭圆形。进一步的,前述的比色杯,其中所述的液体池的底面与水平面平行。进一步的,前述的比色杯,其中所述的液体池的顶面与水平面形成向上倾斜的夹进一步的,前述的比色杯,其中所述的夹角的角度为2-8度。进一步的,前述的比色杯,其还包括第一管柱,连接于本体顶面上的第一液体通路的一端开口 ;以及第二管柱,连接于本体顶面上的第二液体通路的一端开口。第一管柱为进样口,直径与3#硅胶管匹配,第二管柱为出样口直径与3#硅胶管匹配。进一步的,前述的比色杯,其中所述的液体池为圆柱状或椭圆柱状。进一步的,前述的比色杯,其中所述的第一透光窗和第二透光窗的材质为玻璃或石英玻璃。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比色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比色杯的液体池体积小,适合少量样品的分析;且具有向上倾斜的夹角,可以顺利排出液体样品中的气泡。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图1是本发明比色杯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所示,是本发明比色杯的立体示意图。该比色杯包括本体1以及设置在本体1内的液体池2、第一液体通路3和第二液体通路4。所述的本体1为长方体状,可以由不透明材料制成。上述的液体池2开设在本体1内,该液体池2是由第一透光窗21、第二透光窗22和本体1内壁所形成的内部空腔。第一透光窗21设置在本体1的一个侧面上, 第二透光窗22设置在本体1的与第一透光窗21相对的另一侧面上。所述的第一透光窗21 和第二透光窗22为枣核状椭圆形。第一透光窗和第二透光窗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优选的为玻璃或石英玻璃。第一透光窗21和第二透光窗22之间的空间为中空。液体池2用于容纳被测试的液体样品。所述的第一液体通路3设置于本体1内,该第一液体通路3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本体1顶面上;第一液体通路3的另一端开口设置在液体池2底部,较佳的,设置在液体池底部的开口的位置靠近第一透光窗21。所述的及第二液体通路4设置于本体内, 该第二液体通路4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本体1顶面上;第二液体通路4的另一端开口设置在液体池顶部,较佳的,设置在液体池顶部的开口的位置靠近第二透光窗22。在进行测试时, 可以选择从第一液体通路输入被测试液体样品,从第二液体通路输出多余的被测试液体样品。较佳的,本发明的比色杯还包括第一管柱5,其连接于本体1顶面上的第一液体通路3 的一端开口 ;以及第二管柱6,其连接于本体顶1面上的第二液体通路4的一端开口。第一管柱为进样口,直径与3#硅胶管匹配,第二管柱为出样口直径与3#硅胶管匹配。上述两个管柱可以用来连接液体样品供应设备,从而实现液体样品的连续输入和连续输出,并且少消耗液体样品。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该实施例所示的第二透光窗22尺寸大于第一透光窗21尺寸,两个透光窗的底部保持在同一水平面。则使得液体池2的顶面与水平面形成向上倾斜的夹角a,较佳的,夹角a的角度为2-8度,更佳的,夹角a的角度为5度。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液体池的顶面与水平面形成了夹角从而可以使液体样品中的气泡上浮,从第二液体通路顺利排出。更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窗和第二透光窗的距离为10毫米,每个透光窗的厚度为1毫米。当透光窗为圆形或椭圆形时,其圆心距底面的距离为15毫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比色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本体,为长方体状;液体池,设置于本体内,该液体池是由第一透光窗、第二透光窗和本体内壁所形成的内部空腔;第一透光窗设置在本体的一个侧面上,第二透光窗设置在本体的与第一透光窗相对的另一侧面上;第一液体通路,设置于本体内,该第一液体通路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本体顶面上,第一液体通路的另一端开口设置在液体池底部;以及第二液体通路,设置于本体内,该第二液体通路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本体顶面上,第二液体通路的另一端开口设置在液体池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的材质为不透明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光窗和第二透光窗为圆形或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池的底面与水平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池的顶面与水平面形成向上倾斜的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比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角的角度为2-8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色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管柱,连接于本体顶面上的第一液体通路的一端开口 ;以及第二管柱,连接于本体顶面上的第二液体通路的一端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比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池为枣核状椭圆柱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色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光窗和第二透光窗的材质为玻璃或石英玻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比色杯,其包括本体,为立方体状;液体池,设置于本体内,该液体池是由第一透光窗、第二透光窗和本体内壁所形成的内部空腔;第一透光窗设置在本体的一个侧面上,第二透光窗设置在本体的与第一透光窗相对的另一侧面上;第一液体通路,设置于本体内,该第一液体通路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本体顶面上,第一液体通路的另一端开口设置在液体池底部;以及第二液体通路,设置于本体内,该第二液体通路的一端开口设置在本体顶面上,第二液体通路的另一端开口设置在液体池顶部。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比色杯具有较小的样品体积,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文档编号G01N21/03GK102230880SQ201110091319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2日
发明者孙霞, 李宁, 盛建东, 贾宏涛, 陈冰, 陈波浪 申请人:新疆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