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恒温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临床医学检验及化学分析中的自动化反应设备的零部件,尤其用于蛋白质膜芯片或酶标板的反应。
背景技术:
蛋白质膜芯片是将蛋白质有序地固定于膜介质载体上,使之成为检测用的生物芯片,然后对其进行免疫检测分析。蛋白质膜芯片可使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其原理为用标记了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抗体(抗原)与芯片作用,与芯片上的蛋白质相匹配的抗体(抗原)在与其相对应的抗原(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复合物, 经洗涤后,加入发光剂,酶催化发光剂发光,随后通过采集光信号可计算分析出测定物的浓度。在蛋白质膜芯片或酶联免疫反应的实验中,采用合适的恒温箱,充分的进行恒温反应是保证其结果准确可靠的必要条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应效果好的用于蛋白质膜芯片或酶标板的反应的恒温箱装置。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恒温箱装置包括恒温箱、和温度感应器;恒温箱包括恒温箱外壳、恒温箱内胆、恒温箱风扇和恒温箱上盖;恒温箱外壳为上方和左方均敞开的盒体,恒温箱外壳的右侧板的前部和后部均设有向右凸起的风扇安装部;恒温箱内胆包括加热仓、左侧板、右侧板和横梁;加热仓的内腔左右向贯通,加热仓的内壁和外壁之间设置有加热装置;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中央位置处均开设有与加热仓的内腔大小相同的通孔;左侧板竖直设置,由其通孔的边缘固定在加热仓上,且位于加热仓的左侧,左侧板上的通孔即为恒温箱的开口 ;右侧板竖直设置,由其通孔的边缘固定在加热仓上,且位于加热仓的右侧;横梁前后向水平设置,其前端连接在右侧板的通孔的前侧边缘处,其后端连接在右侧板的通孔的后侧边缘处,从而将右侧板的通孔隔成上下两个部分;恒温箱内胆位于恒温箱外壳内,恒温箱内胆的左侧板位于温箱外壳的左侧开口处,恒温箱内胆的右侧板紧挨恒温箱外壳的风扇安装部;恒温箱风扇有2个,分别固定在恒温箱外壳的相应的风扇安装部内;2个恒温箱风扇水平设置,且位于恒温箱内胆的横梁的右侧,出风方向向下;恒温箱上盖密闭固定在恒温箱外壳的上方开口处;温度感应器的探头穿过恒温箱外壳的右侧板,伸入恒温箱内胆的加热仓的内腔中,温度感应器由其基座固定在恒温箱外壳的右侧板上。上述的恒温箱装置还包括恒温箱底座;恒温箱底座包括座板、左前支脚、右前支脚、左后支脚和右后支脚;左前支脚、右前支脚、左后支脚和右后支脚均由其上端从下方连接在座板上,且分别位于座板的左侧前端、右侧前端、左侧后端和右侧后端;恒温箱底座由其座板固定在恒温箱外壳的底部。上述恒温箱还包括恒温箱接线座;恒温箱接线座固定在恒温箱外壳的后侧板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恒温箱装置设有空气循环装置和温度感应器,能很好的保持温度的均一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恒温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恒温箱装置从右后方观察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恒温箱装置去掉上盖后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的附图标记如下恒温箱31,恒温箱外壳31-1,风扇安装部31-1-1,推杆孔31+2,恒温箱内胆 31-2,加热仓31-2-1,左侧板31-2-2,右侧板31-2-3,横梁31_2_4,恒温箱风扇31_3,恒温箱接线座31-4,恒温箱上盖31-5,恒温箱底座32,座板32-1,左前支脚32_2,右前支脚32_3,左后支脚32_4,右后支脚 32-5,温度感应器3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对各个零部件的方位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是按照图1中所示的恒温箱装置的恒温箱水平放置状态下进行的。(实施例1)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恒温箱装置包括恒温箱31、恒温箱底座32和温度感应 33 ο恒温箱31包括恒温箱外壳31-1、恒温箱内胆31-2、恒温箱风扇31_3、恒温箱接线座31-4和恒温箱上盖31-5。恒温箱外壳31-1为上方和左方均敞开的盒体,恒温箱外壳 31-1的右侧板的前部和后部均设有向右凸起的风扇安装部31-1-1。恒温箱内胆31-2包括加热仓31-2-1、左侧板31-2-2、右侧板31-2-3和横梁31_2_4。加热仓31_2_1的内腔左右向贯通,加热仓31-2-1的内壁和外壁之间设置有加热装置。左侧板31-2-2和右侧板31-2-3 的中央位置处均开设有与加热仓31-2-1的内腔大小相同的通孔。左侧板31-2-2竖直设置,由其通孔的边缘固定在加热仓31-2-1上,且位于加热仓31-2-1的左侧,左侧板31-2-2 上的通孔即为恒温箱31的开口。右侧板31-2-3竖直设置,由其通孔的边缘固定在加热仓 31-2-1上,且位于加热仓31-2-1的右侧。横梁31-2-4前后向水平设置,其前端连接在右侧板31-2-3的通孔的前侧边缘处,其后端连接在右侧板31-2-3的通孔的后侧边缘处,从而将右侧板31-2-3的通孔隔成上下两个部分。恒温箱内胆31-2位于恒温箱外壳31-1内,恒温箱内胆31-2的左侧板31-2-2位于温箱外壳31-1的左侧开口处,恒温箱内胆31_2的右侧板31-2-3紧挨恒温箱外壳31-1的风扇安装部31-1-1。恒温箱风扇31_3有2个,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在恒温箱外壳31-1的相应的风扇安装部31-1-1内。2个恒温箱风扇31-3水平设置,且位于恒温箱内胆31-2的横梁31-2-4的右侧,出风方向向下。接线座31-4固定在恒温箱外壳31-1的后侧板上。恒温箱上盖31-5密闭固定在恒温箱外壳31-1的上方开口处。[0022]恒温箱底座32为钢制一体件,包括座板32-1、左前支脚32_2、右前支脚32_3、左后支脚32-4和右后支脚32-5。左前支脚32-2、右前支脚32_3、左后支脚32_4和右后支脚 32-5均由其上端从下方连接在座板32-1上,且分别位于座板32-1的左侧前端、右侧前端、 左侧后端和右侧后端。恒温箱底座32由其座板32-1通过螺钉固定在恒温箱外壳31-1的底部。温度感应器33的探头穿过恒温箱外壳31-1的右侧板,伸入恒温箱内胆31_2的加热仓31-2-1的内腔中,温度感应器33由其基座固定在恒温箱外壳31-1的右侧板上。
权利要求1.一种恒温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温箱(31)、和温度感应器(33);恒温箱(31)包括恒温箱外壳(31-1)、恒温箱内胆(31-2)、恒温箱风扇(31-3)和恒温箱上盖(31-5);恒温箱外壳(31-1)为上方和左方均敞开的盒体,恒温箱外壳(31-1)的右侧板的前部和后部均设有向右凸起的风扇安装部(31-1-1);恒温箱内胆(31-2)包括加热仓(31-2-1)、左侧板(31-2-2)、右侧板(31-2-3)和横梁(31-2-4);加热仓(31_2_1)的内腔左右向贯通,加热仓(31-2-1)的内壁和外壁之间设置有加热装置;左侧板(31-2-2)和右侧板(31-2-3)的中央位置处均开设有与加热仓(31-2-1)的内腔大小相同的通孔;左侧板 (31-2-2)竖直设置,由其通孔的边缘固定在加热仓(31-2-1)上,且位于加热仓(31-2-1)的左侧,左侧板(31-2-2)上的通孔即为恒温箱(31)的开口 ;右侧板(31-2-3)竖直设置,由其通孔的边缘固定在加热仓(31-2-1)上,且位于加热仓(31-2-1)的右侧;横梁(31-2-4)前后向水平设置,其前端连接在右侧板(31-2-3)的通孔的前侧边缘处,其后端连接在右侧板 (31-2-3)的通孔的后侧边缘处,从而将右侧板(31-2-3)的通孔隔成上下两个部分;恒温箱内胆(31-2)位于恒温箱外壳(31-1)内,恒温箱内胆(31-2)的左侧板(31-2-2)位于温箱外壳(31-1)的左侧开口处,恒温箱内胆(31-2)的右侧板(31-2-3)紧挨恒温箱外壳(31-1)的风扇安装部(31-1-1);恒温箱风扇(31-3)有2个,分别固定在恒温箱外壳(31-1)的相应的风扇安装部(31-1-1)内;2个恒温箱风扇(31-3)水平设置,且位于恒温箱内胆(31-2)的横梁(31-2-4)的右侧,出风方向向下;恒温箱上盖(31-5)密闭固定在恒温箱外壳(31-1)的上方开口处;温度感应器(33)的探头穿过恒温箱外壳(31-1)的右侧板,伸入恒温箱内胆(31-2)的加热仓(31-2-1)的内腔中,温度感应器(33)由其基座固定在恒温箱外壳(31-1)的右侧板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恒温箱底座(32);恒温箱底座(32)包括座板(32-1)、左前支脚(32-2)、右前支脚(32-3)、左后支脚(32-4)和右后支脚(32-5);左前支脚(32-2)、右前支脚(32-3)、左后支脚(32-4)和右后支脚(32-5)均由其上端从下方连接在座板(32-1)上,且分别位于座板(32-1)的左侧前端、右侧前端、左侧后端和右侧后端;恒温箱底座(32)由其座板(32-1)固定在恒温箱外壳(31-1)的底部。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恒温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箱(31)还包括恒温箱接线座(31-4);恒温箱接线座(31-4)固定在恒温箱外壳(31-1)的后侧板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恒温箱装置包括恒温箱、和温度感应器;恒温箱包括恒温箱外壳、恒温箱内胆、恒温箱风扇、和恒温箱上盖;恒温箱外壳的右侧板的前部和后部均设有向右凸起的风扇安装部;恒温箱内胆位于恒温箱外壳内,恒温箱风扇有2个,分别固定在恒温箱外壳的相应的风扇安装部内;2个恒温箱风扇水平设置,且位于恒温箱内胆的横梁的右侧,出风方向向下;恒温箱上盖密闭固定在恒温箱外壳的上方开口处;温度感应器的探头穿过恒温箱外壳的右侧板,伸入恒温箱内胆中。该恒温箱装置恒温效果好。
文档编号G01N33/53GK202256352SQ20112042516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张嘉辰, 李盛, 杨光明, 汪宁梅, 穆海东, 蔡锦达 申请人:上海裕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