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析化学领域中使用的原子荧光光谱仪,特别是对分析样品中所含多个元素的含量同时进行测定的多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属于光、机、电一体化分析仪器。
背景技术: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是通过测定原子所发出的原子荧光的强度,来检测样品中所含元素的含量。目前,该技术及仪器已被广泛用于环保、卫生、食品、医药、冶金、地质勘探等领域,用以对分析样品中所含的多个元素成分进行测定。由于该仪器本身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结构简单等特点,加之分析方法配套完善,非常适合于我国国情。但是,因目前国产原子荧光分析仪器均为单通道或双通道结构,在对同一个样品中的多个元素进行测定时,由于仪器结构有限,每次只能对1-2个元素进行同时测定,无法完成多个元素的同时测定工作,必须采用多次顺序测定才能完成。所需样品量相对较大,测定时间长,所需成本高,特别是对一些要求对多个元素进行连续检测的行业,如地质分析对砷、锑、铋、汞的测定,食品卫生及水质分析对砷、锑、硒等元素的同时测定等,无疑会增大作业量,也给测定工作带来一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背景技术中所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既可以进行单元素测定,又能对样品中多个被测元素进行同时测定的多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在该光谱仪内设有3-8个辐射光源和3-8个与辐射光源对应的透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单个辐射光源和单个透镜构成一组照射单元。各组照射单元的焦点都集中在原子化器的同一点。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多通道照射单元的结构,除能对样品中的单个元素进行测定外,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对同一样品中所含的多个元素进行同时测定,克服了现有的技术中只能采用多次顺序测定的不足,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拓宽仪器的使用范围,缩短了分析时间,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能节约分析成本。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四组分别由辐射光源3和与其相应的透镜2构成的照射单元(即四通道),这四组照射单元以扇形分布,且由支架固定在仪器内,各组照射单元的焦点均集中在原子化器1的同一点上,所述辐射光源3为空心阴极灯。
各组照射单元在仪器内既可以平面布置也可立体布置,但所有照射单元的焦点都应集中在原子化器1的同一点上。
辐射光源3在光源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在一个周期内的某一时刻只有唯一的一只光源灯被激发,此时原子化器1中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在这个特征光源的辐射下即可发出一个特征荧光信号。由于在原子蒸气中存在有多个元素成分,而每一个元素仅对与自己相对应的特征波长辐射敏感。在该仪器中每个辐射光源3所发出的特征波长均不同,所以,在一个时间周期内,顺序地点亮多个辐射光源,即可在原子化器1内产生不同元素、不同强度的荧光信号,这个序列荧光信号被光电检测器(光电信增管)4检出并被转换成电信号,对于所产生的元素荧光信号,只要其波长在光电检测器4所充许的波段范围内,均可被光电检测器4接收。从光电检测器4输出的是一组荧光强度所对应的电信号,这组混合电信号通过电子开关5,在解调信号的控制下被分离为代表不同元素、不同强度的信号,并被送入后级各自的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再处理,使之有效的分离。最终,通过信号处理系统对所输入的信号进行采集,转换及数据处理,即可在同时得到共存于同一样品中多个元素的分析结果。
本实用新型提及了由辐射光源3和透镜2构成的照射单元为3-8组,即3-8个通道。当然,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在此范围内确定照射单元的个数,以满足日常分析的需要。
权利要求1.一种多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包括辐射光源和透镜,其特征是在该光谱仪内设有3-8个辐射光源(3)和3-8个与辐射光源(3)对应的透镜(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其特征是单个辐射光源(3)和单个透镜(2)构成一组照射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其特征是以平面布置或立体布置的各组照射单元的焦点都集中在原子化器(1)的同一点。
专利摘要一种多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包括辐射光源和透镜,其特征是在该光谱仪内设有3-8个辐射光源(3)和3-8个与辐射光源对应的透镜。单个辐射光源和单个透镜构成一组照射单元。各组照射单元的焦点都集中在原子化器(1)的同一点。本仪器采用多个照射光源依次对原子化器内的原子蒸气进行辐射,使原子化器产生不同元素、不同强度的荧光信号,再由光电检测(4)检出并变成电信号送给电子开关(5),在解调信号的控制下,被分离为代表不同元素不同强度的信号,最终由信号处理系统同时得出同一样品多个元素的测定结果。
文档编号G01N21/64GK2655229SQ0326271
公开日2004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3日
发明者郭跃安, 李忠熙, 冯玉怀 申请人: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