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管体外螺纹锥度测量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工具,特别涉及一种管体外螺纹锥度测量规。
背景技术:
在油井套管管体外螺纹的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加工精度,对锥度、螺距、齿高等参数要求严格。需要使用与欲测管体外螺纹锥度相对应的带有内螺纹的量规量具来对外锥度进行全面的测量检验,检验时需要将欲测的外螺纹管体逐一的旋进量规中,操作过程复杂,检验时间长,大批量生产时影响生产效率,检验工具繁琐。因此,对于管体外螺纹锥度的测量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检验效率高的装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体外螺纹锥度测量规,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简便、检验效率高,提高了对管体外螺纹锥度的检查能力,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管体外螺纹锥度测量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体结构的上限规和下限规,所述的上限规和下限规的内壁分别为倒置的锥筒形结构,且上限规和下限规的内壁为光滑内壁,所述的上限规和下限规的内壁表面均设有刻度线,所述的上限规内壁锥度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锥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上限值;所述的下限规内壁锥度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锥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下限值。所述的上限规内壁设有的刻度线到上限规内壁下边缘的距离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外螺纹长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所述的下限规内壁设有的刻度线到下限规内壁下边缘的距离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外螺纹长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提高管体外螺纹的检查能力,缩短检查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上限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下限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限规2-上限规内壁刻度线3-上限规内壁4-下限规5-下限规内壁刻度线6-下限规内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见图1、图2,管体外螺纹锥度测量规,包括分体结构的上限规1和下限规4,上限规1和下限规4分别为内壁分别为倒置的的锥筒形结构,且上限规内壁3和下限规内壁6为光滑内壁,上限规1和下限规4的设置方式均为上边缘内径大于下边缘内径设置,上限规1 的内壁表面设有上限规内壁刻度线2,下限规4的内壁表面设有下限规内壁刻度线5,上限规内壁3的锥度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锥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上限值,下限规内壁6锥度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锥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下限值,上限规内壁刻度线2到上限规1内壁下边缘的距离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外螺纹长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下限规内壁刻度线 5到下限规4内壁下边缘的距离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外螺纹长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 该装置的使用方法是上限规1与下限规4成对使用,将欲测量外螺纹工件从上限规1的上边缘伸入上限规1的内径,若工件伸入后工件外螺纹的长度没有在上限规内壁刻度线2和上限规1下边缘线之间,则表明此时螺纹锥度不合格,不需要使用下限规测量,这个外螺纹工件为不合格;若在上限规内壁刻度线2和上限规1下边缘线之间,再将工件从下限规4的上边缘伸入下限规4的内径,若伸入外螺纹工件的下边缘在下限规内壁刻度线 5和下限规4下边缘线之间,则该工件合格,若伸入外螺纹工件的下边缘不在下限规内壁刻度线5和下限规4下边缘线之间,则表明此工件外螺纹锥度不合格;若上限规1、下限规4检验都合格,该工件为合格。
权利要求1.管体外螺纹锥度测量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体结构的上限规和下限规,所述的上限规和下限规的内壁分别为倒置的锥筒形结构,且上限规和下限规的内壁为光滑内壁,所述的上限规和下限规的内壁表面均设有刻度线,所述的上限规内壁锥度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锥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上限值;所述的下限规内壁锥度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锥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下限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体外螺纹锥度测量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限规内壁设有的刻度线到上限规内壁下边缘的距离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外螺纹长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体外螺纹锥度测量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限规内壁设有的刻度线到下限规内壁下边缘的距离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外螺纹长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体外螺纹锥度测量规,包括分体结构的上限规和下限规,所述的上限规和下限规分别为倒置的锥筒形结构,且上限规和下限规的内壁为光滑内壁,上限规和下限规的设置方式均为上边缘内径大于下边缘内径设置,所述的上限规和下限规的内壁表面均设有刻度线,上限规内壁锥度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锥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上限值,下限规内壁锥度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锥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下限值,上限规和下限规内壁设有的刻度线分别到上限规和下限规内壁下边缘的距离为欲测量的外螺纹管体外螺纹长度所允许的公差范围。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提高对管体外螺纹锥度的检查能力。
文档编号G01B3/56GK202274832SQ20112034090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0日
发明者丁乙, 侯永杰, 吴宇新, 张卫东, 李道刚, 王宏伟, 王茹, 綦霁, 翟利平, 谭峰, 陈勇 申请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