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织物测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品的计量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织物测长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906544Y公开了一种计长仪测长轮(由本申请 人申请),该技术方案的优点是消除了先前的测长轮所存在的因滑动摩擦阻力 小,易出现打滑造成织物的被测长度与实际长度之间所产生的误差大、计量 不精确的弊端。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仍存在有欠缺,首先,由于在使用状态下 即对织物计量长度时,靠轮子与布体接触,因此接触面小,当轮子出现轻微 的颤跳时,便会引发漏测,使计量误差难以充分消除;其次,上述技术方案 所述的测长轮只能适合于与织物的正面接触,然而由于织物的正面或称布面 因织物风格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例如长毛絨织物、平绒织物和普通织物的表 面粗糙度相差甚大,千篇一律用上述结构的计长仪测长轮必然难以满足对不 同织物准确测长要求,即对织物具有挑剔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下面 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基于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对被测织物不具有挑剔性的、测量效果 好、精确度高的织物测长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 一种织物测长装置,它包括一用于 配置到巻布机上去的编码器计数辊; 一旋转编码器,固定在编码器计数辊的 辊轴轴端; 一用于安装到巻布机上去的计数显示器,与旋转编码器电气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编码器计数辊为毛剌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编码器计数辊为滚花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编码器计数辊配置在巻布机的前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编码器计数辊配置在巻布机的后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巻布机的前侧是指巻布机的进布口一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巻布机的后侧是指巻布机的出布口一侧。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能适应对不同织物的测长,并且对织物的正、反面都可适应,因此测量效果好、误差小。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l:请见附图,给出了具体的结构不受限制的一种巻布机4,在该巻布机4的机架41的前侧即进布口一侧枢设有导布辊43和送布辊44;在巻布机4的 机架41的后侧即出布口一侧设有主动辊42和巻取辊4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将编码器计数辊1的两端通过一对支架12枢置于机 架的前侧,并且居于所述的导布辊43的下方,在编码器计数辊1的一端端部 即图示的右端端部固定旋转编码器2,该旋转编码器2通过线路与安装在巻布 机4后侧的计数显示器3连接。对于编码器计数辊1,优选的方案是加工成毛 剌辊,以便增大摩擦力,这里所说的毛剌辊是指辊体上具有微细的凸缘ll的 辊。也可以将编码器计数辊1加工成滚花辊,同样能增大辊体与织物的摩擦 力。实施例2:仅将编码器计数辊1携旋转编码器2安装于机架41的后侧,其余同对实 施例1的描述。 应用例请继续见附图,由布料周转车5携布料6抵达巻布机4的前侧即进布口 一侧,将布料6依次绕及编码器计数辊1、导布辊43、送料辊44和巻取辊45, 由巻布机4的动力驱使主动辊42工作,带动巻布辊45,将布料6巻绕于巻取 辊45形成布巻61。在此过程中,由于布料6是绕经编码器计数辊1的,因此 在布料6行进过程中带动编码器计数辊1旋转,由旋转编码器2产生电脉冲 信号,并将电脉冲信号通过导线传输给计数显示仪3,计数显示仪3为电脑长 度计数显示仪,将所采集到的信号处理后在视屏上显示布巻61的总长度。
权利要求1、一种织物测长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用于配置到卷布机上去的编码器计数辊(1);一旋转编码器(2),固定在编码器计数辊(1)的辊轴轴端;一用于安装到卷布机上去的计数显示器(3),与旋转编码器(2)电气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测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编码器计 数辊(l)为毛刺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测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编码器计 数辊(l)为滚花辊。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织物测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编码器计数辊(l)配置在巻布机的前侧。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织物测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编码器计数辊(l)配置在巻布机的后侧。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物测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巻布机的 前侧是指巻布机的进布口 一侧。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物测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巻布机的 后侧是指巻布机的出布口 一侧。
专利摘要一种织物测长装置,属于纺织品的计量装置技术领域。它包括一用于配置到卷布机上去的编码器计数辊;一旋转编码器,固定在编码器计数辊的辊轴轴端;一用于安装到卷布机上去的计数显示器,与旋转编码器电气连接。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能适应对不同织物的测长,并且对织物的正、反面都可适应,因此测量效果好、误差小。
文档编号G01D5/12GK201221936SQ200820037910
公开日2009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5日
发明者熠 潘 申请人:熠 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