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含油废水采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油废水采样装置,用于环境监测中水和废水中含油的采 样,属于环保采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深度采样器,采样器为底部设有孔的玻璃瓶或塑料瓶,瓶口设 有带有止水夹的胶管,采样时,先打开止水夹,使下沉速度调节到瓶底离水体底部0. 5m,采 好样后将胶管卡死,提出采样器,并尽快倒置打开止水夹,将水样立即转让分析容器中,该 采样方法及采样器操作麻烦,且容易破坏水体的水文状态,水样失真。为了克服水体水文状态的破坏,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第891024719号发明专利公 开了一种测水中油用采样器,采样时先将瓶底盖取下,然后下移内拉杆,使瓶底衬盖进入水 中,待水面温度后,下移外套管至水中,上提内拉杆,旋转螺丝,拿起采样器,旋上瓶底盖,将 样品转入一定容器即可,操作不是很方便。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且操作方便的含 油废水采样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措施一种含油废水采样装置,包括底盘、位于底盘上的底座和位于底座上的采样瓶、防 护罩及提手,所述采样瓶下端敞口,设置在底座底面的中间,且采样瓶与底座之间设有密封 圈;所述防护罩位于采样瓶外部且通过环形板与采样瓶上部相连,所述防护罩下端安装在 底座顶面上,外壁设有与提手相连的压力杆;所述提手截面为U形结构,且表面设有吊耳, 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在底盘上,另一端不固定,且提手外套装有弹簧,该弹簧一端连接定位 杆,另一端与压力杆相连。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材质为不锈钢,且表面开有透视窗。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采集不同层次的水样,设有防护罩,整体结构安全可靠;包括采样瓶、底盘、底座 和提手,整体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操作方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提手,2、压力杆,3、定位杆,4、弹簧,5、防护罩,6、环形板,7、采样瓶,8、底 座,9、密封圈,10、底盘,11、吊耳,12、透视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下述说明仅是示例性的,不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参考附图1,一种含油废水采样装置,包括底盘10、位于底盘10上的底座8和位于 底座8上的采样瓶7、防护罩5及提手1,所述采样瓶7下端敞口,设置在底座8底面的中间, 且采样瓶7与底座8之间设有密封圈9 ;所述防护罩5位于采样瓶7外部且通过环形板6与 采样瓶7上部相连,所述防护罩5下端安装在底座8顶面上,外壁设有与提手1相连的压力 杆2 ;所述提手1截面为U形结构,且表面设有吊耳11,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在底盘上10,另 一端不固定,且提手外套装有弹簧4,该弹簧4 一端连接定位杆3,另一端与压力杆2相连。所述防护罩5材质为不锈钢,且表面开有透视窗12,可以随时观察采样情况。利用本实用新型采样过程如下用左手握住压力杆2和提手1,右手握住定位杆3, 左手用力使压力杆2上移,并向右方向转动,使底盘10与底座8分开,将其整体垂直放入 水中,如果浪花比较大,可通过吊耳借助外力将其放入水中,当液面位置达到采样所需体积 是,迅速将压力杆2向左旋转至定位杆靠上压力杆,放下压力杆提出水面,完成采样,操作 简单。
权利要求1.一种含油废水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0)、位于底盘(10)上的底座(8) 和位于底座⑶上的采样瓶(7)、防护罩(5)及提手(1),所述采样瓶(7)下端敞口,设置在 底座(8)底面的中间,且采样瓶(7)与底座(8)之间设有密封圈(9);所述防护罩(5)位于 采样瓶(7)外部且通过环形板(6)与采样瓶(7)上部相连,所述防护罩(5)下端安装在底 座(8)顶面上,外壁设有与提手(1)相连的压力杆(2);所述提手(1)截面为U形结构,且 表面设有吊耳(11),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在底盘上(10),另一端不固定,且提手外套装有弹 簧(4),该弹簧(4) 一端连接定位杆(3),另一端与压力杆(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油废水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5)材质为不锈 钢,且表面开有透视窗(1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含油废水采样装置,包括底盘、位于底盘上的底座和位于底座上的采样瓶、防护罩及提手,所述采样瓶下端敞口,设置在底座底面的中间,且采样瓶与底座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防护罩位于采样瓶外部且通过环形板与采样瓶上部相连,所述防护罩下端安装在底座顶面上,外壁设有与提手相连的压力杆;所述提手截面为U形结构,且表面设有吊耳,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在底盘上,另一端不固定,且提手外套装有弹簧,该弹簧一端连接定位杆,另一端与压力杆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采集不同层次的水样,设有防护罩,整体结构安全可靠;包括采样瓶、底盘、底座和提手,整体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操作方便。
文档编号G01N1/10GK201788099SQ201020268640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3日
发明者周明 申请人: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