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及岩心润湿性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物理性质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是关于一种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岩石润湿性测量是石油物理性质测量的基础实验,测量方法较多,其中自吸吸入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精细实验及研究中最为常用,目前该方法只能在常压下测量岩心在液体中的润湿性。随着研究的深入,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水相、油相都将对岩心润湿性产生影响;特别的当油相中含有不同含量的轻质组分(常温常压为气态)时,岩心润湿性变化程度更为复杂。如何定量分析岩心润湿性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影响程度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由于自吸吸入方法在分析上的优势,其仍将是油藏条件下岩石润湿性的重要研究方法。然而,在测量含溶解气原油的岩心在水相中的润湿性时,还涉及到如何在保证油藏条件下将岩心置入水相中的问题。目前没有能实现上述功能的仪器,制约了该项研究的深入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置于润湿性测量装置内部,能实现油藏条件下的密闭驱替过程,形成与润湿性测量装置内水相无关的独立空间,并且,在外部流程的控制下,具有将内部夹持岩心释放的功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该岩心夹持装置包括筒体部分、单向通孔钢柱以及密封组件;其中所述筒体部分包括底部开口的钢质外筒以及胶筒;外筒套设在胶筒外,胶筒内部提供容置岩心的空间;外筒及胶筒顶部设置有贯通的流体进出孔;外筒与胶筒筒壁之间存在环空,该环空是提供围压的空间,且外筒壁上设置有供流体进出所述环空的围压孔;所述单向通孔钢柱为上部能伸入胶筒内部空间的柱体,该单向通孔钢柱顶部为放置岩心的平台,单向通孔钢柱下部设置在胶筒内部空间外;所述胶筒为在围压作用下能紧密包裹其内部容置的岩心及岩心下方的单向通孔钢柱而不致使岩心及单向通孔钢柱下落的弹性胶筒;并且,所述单向通孔钢柱中设置有供流体贯穿钢柱而与钢柱顶部放置的岩心接触的单向通孔结构;所述筒体部分与伸入胶筒内部空间的单向通孔钢柱之间设置密封组件;在围压作用下,形成供流体经单向通孔钢柱的单向通孔与单向通孔钢柱顶部放置的岩心接触、后渗流经岩心、并从外筒及胶筒顶部设置的流体进出孔流出的流体通道。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主要是利用胶筒的弹性性能,在胶筒外围压的作用下,胶筒可以将其内部容置的岩心及岩心下方的单向通孔钢柱紧密包裹,而不致使岩心及单向通孔钢柱下落;当胶筒外围压减小,由于弹性恢复作用,胶筒释放其所包裹的岩心及单向通孔钢柱,岩心及单向通孔钢柱下落,从胶筒内脱出,从而达到释放岩心的功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中,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胶筒端密封组件、钢柱密封组件以及外端盖;其中所述外筒下端设有外螺纹;所述胶筒端密封组件包括胶筒密封卡环以及内端盖;胶筒密封卡环将胶筒端口固定,并设有0型圈和环状垫片,借助0型圈和环状垫片的作用与外筒内壁紧密结合;内端盖具有内、外螺纹,内端盖的内螺纹与外筒下端的外螺纹螺接,实现胶筒和外筒间的密封;所述钢柱密封组件包括环状柱塞,其上、下部均设置有0型圈,环状柱塞在其下部0型圈的配合下在外端盖内部有一段行程(行程大小可根据需要定量设计),底部与外筒及胶筒的环空连通,在围压的作用下,环状柱塞配合上部的0型圈密封单向通孔钢柱外壁,将钢柱固定;所述外端盖设置内螺纹,与所述内端盖外螺纹螺接;外端盖内部设有环状槽;外端盖外壁一侧设有用以提供环状柱塞的驱动动力的环状槽连接的通道,保证环状柱塞的有效行程;外端盖底部中心设置供单向通孔钢柱通过的通孔;外端盖底部端面设有一卡槽,卡槽内设置一个用于当岩心顶部下行至外端盖下方瞬间而通过作用力将岩心推离单向通孔钢柱顶部的弹片;并且,该岩心夹持装置还设置有围压管,该围压管连通外筒与胶筒筒壁之间的环空与外端盖的环状槽,当注入流体进入外筒-胶筒间的环空及外端盖的环状槽时,可使围压等值作用在环空及环状柱塞上,达到密封岩心的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中,所述单向通孔钢柱设置有基体、盖体、0型圈、限流体和密封塞;其中基体内部设有通孔,通孔顶部有与密封塞配合的空间;基体上部设有外螺纹与盖体连接;盖体内设有内螺纹与基体连接,中部设有通孔;0型圈位于限流体和盖体间,密封隔断盖体和基体内部通孔内的流体;限流体内壁上设有细孔,在顶端与盖体的中部通孔形成通路;内部是容纳密封塞的空间,设有与密封塞配合的小锥体;密封塞具有单向阀结构,当流体方向由下向上时,密封塞向上不再密封,流体由限流体壁上的细孔进入盖体;当流体方向由上向下时,密封塞向下与0型圈形成密封,阻止盖体内流体进入基体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中,所述外筒及胶筒顶部设置的流体进出孔连接有流体引出管;所述单向通孔钢柱的单向通孔连接有将流体引入该单向通孔的流体引入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中,所述胶筒与外筒顶部紧密接触,不存在空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中,所述胶筒内部顶端设置有具有孔隙结构的垫片,厚1mm,与胶筒上端紧密接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中,在所述单向通孔钢柱顶端与岩心之间设置具有亲油疏水性质的垫片,该垫片固定在盖体上端,呈孔隙结构;孔隙直径平均在1 10 μ m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中,该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最大外径40mm,外筒顶端至下端密封组件底端有效长度110mm,胶筒内提供容置最大长度为80mm的岩心的空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应用时是将其置于润湿性测量装置的高压容器内部,能实现油藏条件下的密闭驱替过程,形成与润湿性测量装置内水相无关的独立空间,并且,在外部流程的控制下,具有将内部夹持岩心释放的功能。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油藏条件下岩心润湿性测量装置,该油藏条件下岩心润湿性测量装置的高压容器内设置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所述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弹片优选为0. 02mm厚钢片,当岩心顶部下行至外端盖下方瞬间,弹片作用力将岩心推向润湿性测量装置高压容器的中部。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1.夹持装置提供了油藏条件下,饱和溶解气煤油的岩心的润湿性测量手段,突破了常规测量范围;2.夹持装置能实现油藏条件下的密闭驱替过程,形成与润湿性测量装置内水相无关的独立空间;3.置于润湿性测量装置内部的夹持装置在外部流程的控制下,具有将内部夹持岩心释放的功能;4.夹持装置易于操作,保证了油相、水相的测量精度。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筒体部分组件结构及岩心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单向通孔钢柱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单向通孔钢柱的基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单向通孔钢柱的盖体和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A为本实用新型的油臧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单向通孔钢柱的限流体和密封塞以及0型圈的结构示意图;图6B为所述单向通孔钢柱的限流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6C为所述单向通孔钢柱的限流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胶筒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A为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单向通孔钢柱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B为单向通孔钢柱密封组件中环状柱塞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A为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外端盖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9B为外端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C为外端盖上设置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单向通孔钢柱底端所连接的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岩心润湿性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岩石润湿性的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和产生的有益效果,旨在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特点,不作为对本案可实施范围的限定。请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10,该装置10主要包括筒体部分、单向通孔钢柱104以及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胶筒端密封组件、钢柱密封组件以及外端盖107 ;其中1.筒体部分。所述筒体部分包括底部开口的钢质外筒101以及具有弹性的胶筒102 ;外筒101套设在胶筒102外,胶筒102与外筒101顶部紧密接触,不存在空间,胶筒102内部提供容置岩心20的空间;外筒101及胶筒102顶部设置有贯通的流体进出孔,与接口管103连接,可与润湿性测量装置的外面管路连接;外筒101与胶筒102筒壁之间存在环空,该环空是提供围压的空间,且外筒101壁上设置有供流体进出所述环空的围压孔1011,连接一围压管1017,用于向环空内注入流体以提供围压;外筒101下端有外螺纹;所述胶筒102内部顶端还设置有具有孔隙结构的垫片1021,厚1mm,与胶筒102上端紧密接触,该垫片1021用于置于岩心20顶部,孔隙结构使岩心20顶部端面的渗流保持与内部状态一致;关于外筒101、胶筒102、垫片1021、岩心20的结构可同时参见图2。在围压作用下,胶筒102紧密包裹岩心20和岩心下方的单向通孔钢柱的部分柱体(关于单向通孔钢柱的具体结构参见后述),保证实验注入流体在岩心20内部渗流。2.单向通孔钢柱。如图1所示,单向通孔钢柱104为上部能伸入胶筒102内部空间的柱体,该单向通孔钢柱104顶部为放置岩心20的平台,单向通孔钢柱104下部设置在胶筒102内部空间外。该单向通孔钢柱104主要包括基体1041、盖体1042、0型圈1043、限流体1044和密封塞1045,组合图见图3。基体1041内部有通孔,通孔顶部有与密封塞1045配合的空间;基体上部设有外螺纹(用于与盖体连接),见图4。在所述单向通孔钢柱104顶端与岩心20之间还进一步设置具有亲油疏水性质的垫片1046(参见图5),该垫片1046固定在盖体1042上端,呈孔隙结构,孔隙直径平均在1 10 μ m范围内。盖体1042内有内螺纹与基体连接,中部有通孔(参见图5)。0型圈1043位于限流体1044和盖体1042间,对盖体1042和基体1041的通孔内的流体起密封隔断作用。限流体1044内壁上有细孔,在顶端与盖体1042的中部通孔形成通路;内部是容纳密封塞1045的空间,还设有与密封塞1045配合的小锥体,保证密封塞1045上下运动时保持平稳、密封作用良好。密封塞1045具有单向阀的作用,当流体方向由下向上时,密封塞1045向上不再密封,流体由限流体1044壁上的细孔进入盖体;当流体方向由上向下时,密封塞1045向下与0型圈1043形成密封,阻止盖体1042内流体进入基体1041内;见图6A、图6B、图6C。3.胶筒端密封组件。所述胶筒端密封组件包括胶筒密封卡环105以及内端盖106,还设有0型圈1051和环状垫片1052,见图7 ;胶筒密封卡环105将胶筒102下端口固定,借助0型圈1051和环状垫片1052的作用与外筒101内壁紧密结合;内端盖106具有内、外螺纹,内螺纹与外筒101连接,保证胶筒和外筒间的密封,内端盖106外螺纹与外端盖107连接。4.钢柱密封组件。所述钢柱密封组件包括环状柱塞108,其上、下部均设置有0型圈,见图8A、图8B ;环状柱塞108在其下部0型圈的配合下在外端盖107内部有一定量的行程,底部与外筒101及胶筒102的环空连通,在围压的作用下,环状柱塞配合上部的0型圈密封单向通孔钢柱104外壁,将钢柱104固定,使外部高压流体无法沿钢柱104外壁进入岩心20。5.外端盖。外端盖107结构见图9A、图9B、图9C ;外端盖107设置有一弹片1071 ;外端盖107设有内螺纹与内端盖106连接,内部有环状槽,外壁一侧有环状槽连接的通道,用以提供环状柱塞108的驱动动力,保证环状柱塞108的有效行程;底部中心有通孔允许钢柱104通过;底部端面有一卡槽,用于固定弹片1071,弹片为0. 02mm厚钢片,当岩心20顶部下行至外端盖107下方瞬间,弹片1071作用力将岩心20推向润湿性测量装置的中部。另,请结合参见图1、图12所示,围压管1017将外筒-胶筒间的环空与外端盖的环状槽连通,通过三通连接到测量装置高压容器外的驱替泵C上。驱替泵C的注入流体进入外筒-胶筒间的环空及外端盖的环状槽,使围压等值作用在环空及环状柱塞108上,达到密封岩心的效果。此外,本实施例的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还包括有连接管109。如图10所示,该连接管由高压软管1091和高压钢管1092构成,高压软管1091顶部与单向通孔钢柱104底部连接,软管承压4MPa以上。高压钢管1092与软管连接,并由润湿性测量装置的底部端盖穿出,外密封连接(关于润湿性测量装置的结构可进一步参见图11)。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是安装在润湿性测量装置内,参见图11。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能达到围压50MPa,岩心驱替压力40MI^的性能;装置体积小巧,最大外径40mm,有效长度(外筒101顶端至外端盖107下端)110mm,岩心最大长度为80mm。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包括了所述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测量装置进行岩心润湿性测量时,是依照以下方法原理进行1.方法原理岩石润湿性自吸吸入方法,考虑了油、水、岩石三者之间选择润湿的特性。油水与孔隙介质接触时,由于界面能的差异,一种流体较另一种流体更容易润湿岩石表面,并自发从油层岩石孔隙表面将另一种流体排开,当孔隙介质充满油后(水相呈束缚状态),水能自动替代油时(简称自动吸水),当孔隙介质充满水后(油相呈残余状态),油能自动替代水时(简称自动吸油),根据吸水排油或吸油排水的处理量的多少,可定量的判断油层岩石的润湿性。润湿性计算和评定方法采用水润湿指数、油润湿指数和相对润湿指数表述。通过测定岩石的自吸水排油量、水驱排油量、自吸油排水量和油驱排水量。分别用以下式(1)、式(2)计算水润湿指数和油润湿指数,再用式( 计算相对润湿指数。公式如下Ww = τ/ 二 τ/
Vod +Vot(1)Wo = T/ Vw"
Vwd + Vwt(2)
WW = -f
阶。(3)式中W——相对润湿指数;Ww——水润湿指数;W0——油润湿指数;Vod——自吸水排油量,mL ;Vwd——自吸油排水量,mL ;Vot——水驱排油量,mL ;Vwt——油驱排水量,mL ;根据相对润湿指数的概念,定义相对润湿指数W小于1,岩心亲油;相对润湿指数W大于1,岩心亲水;相对润湿指数W等于1,岩心中等润湿。2.测试仪器及工作原理(1)仪器结构在测量含溶解气原油的岩心(或饱和高压原油)在水相中的润湿性时,需要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其在润湿性测量装置内的安装位置见图11。所述的润湿性测量装置包括高压容器部分和观察部分;其中,所述高压容器部分设置有容器筒301,容器筒301上端封闭并设置一测量管接口 3011连通容器内空间;容器筒301下端为敞开口设计,并设有一端盖302扣在该容器筒下端实现密封;且该端盖上装有供向容器内注入待测流体及调整压力的阀门;所述观察部分包括测量管303,通过所述测量管接口 3011安装在容器筒301上。按照自吸吸入方法测试原理连接的油藏条件下(高温高压条件下)测试岩石润湿性的实验流程,见图12。(2)工作过程以水相作为润湿剂,岩心需饱和含有溶解气煤油,50°C时泡点压力12MPa。测量50°C、压力20MPa条件下岩石润湿性时,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操作步骤如下①待测岩心的准备工作;测量基本物性参数。②在实验台上,将干岩心放入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以下简称“夹持装置”)内,放入单向通孔钢柱,放入0型圈,外端盖与内端盖连接;高压软管端与钢柱连接。③将润湿性测量装置倒置,将夹持装置倒置并将接口管插入接口,外密封;围压管连通测量装置外的驱替泵C,以向环空注入流体提供围压;驱替泵C加围压至2MPa暂停,此时胶筒和环状柱塞已将岩心及通孔钢柱密封、固定。将高压钢管由测量装置的端盖中心孔
9中穿出,拧紧端盖,并外密封高压钢管。④将润湿性测量装置正置,按照图12所示流程连接;测试装置整体置于恒温箱内,恒温50°C。⑤先由驱替泵A向夹持装置内驱入脱气煤油,同时向测量装置内驱入水。夹持装置与回压阀11形成通路,回压阀设置为20MPa ;驱替泵A工作过程中,驱替泵C的工作压力始终大于驱替泵A的驱替压力2MPa。当驱替泵A压力达到20MPa时,停止注入并关闭测量装置水相入口。将装煤油的中间容器改更换为50°C时泡点压力12MPa的含溶解气煤油,继续驱替,当驱替体积超过5PV后,停止,并关闭盛装煤油的容器出口。关闭夹持装置的上部接口管。⑥岩心静置10小时以上。驱替泵C缓慢卸压,当压力低于20MI^后,水慢慢进入夹持装置内,岩心及钢柱缓慢下滑,并使弹片弯曲。短暂开启钢管外部阀门,使钢柱内的压力略有降低。当岩心脱出夹持装置的下表面时,弹片的弹力释放,将岩心推向测试装置中部。同时单向通孔钢柱内的密封塞形成密封。钢柱顶部孔隙垫片内的油相流体所受界面张力大于浮力,故仍包含在孔隙内。⑦测量装置进行至常规自吸吸入方法操作步骤,定时测量自吸水排油量。⑧驱替过程及测量参数也参见相关实验(SY-T 5153-1999油藏岩石润湿性测定),不再赘述。由公式C3)计算该岩心的相对润湿指数,判断润湿性。在岩心释放遇阻的情况下(启动阻力较大),启用驱替泵B向岩心短期逆向加压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岩心夹持装置包括筒体部分、单向通孔钢柱以及密封组件;其中所述筒体部分包括底部开口的钢质外筒以及胶筒;外筒套设在胶筒外,胶筒内部提供容置岩心的空间;外筒及胶筒顶部设置有贯通的流体进出孔;外筒与胶筒筒壁之间存在环空,该环空是提供围压的空间,且外筒壁上设置有供流体进出所述环空的围压孔;所述单向通孔钢柱为上部能伸入胶筒内部空间的柱体,该单向通孔钢柱顶部为放置岩心的平台,单向通孔钢柱下部设置在胶筒内部空间外;所述胶筒为在围压作用下能紧密包裹其内部容置的岩心及岩心下方的单向通孔钢柱而不致使岩心及单向通孔钢柱下落的弹性胶筒;并且,所述单向通孔钢柱中设置有供流体贯穿钢柱而与钢柱顶部放置的岩心接触的单向通孔结构;所述筒体部分与伸入胶筒内部空间的单向通孔钢柱之间设置密封组件;在围压作用下,形成供流体经单向通孔钢柱的单向通孔与单向通孔钢柱顶部放置的岩心接触、后渗流经岩心、并从外筒及胶筒顶部设置的流体进出孔流出的流体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胶筒端密封组件、钢柱密封组件以及外端盖;其中所述外筒下端设有外螺纹;所述胶筒端密封组件包括胶筒密封卡环以及内端盖;胶筒密封卡环将胶筒端口固定,并设有0型圈和环状垫片,借助0型圈和环状垫片的作用与外筒内壁紧密结合;内端盖具有内、外螺纹,内端盖的内螺纹与外筒下端的外螺纹螺接,实现胶筒和外筒间的密封;所述钢柱密封组件包括环状柱塞,其上、下部均设置有0型圈,环状柱塞在其下部0型圈的配合下在外端盖内部有一段行程,底部与外筒及胶筒的环空连通,在围压的作用下,环状柱塞配合上部的0型圈密封单向通孔钢柱外壁,将钢柱固定;所述外端盖设置内螺纹,与所述内端盖外螺纹螺接;外端盖内部设有环状槽;外端盖外壁一侧设有用以提供环状柱塞的驱动动力的环状槽连接的通道,保证环状柱塞的有效行程;外端盖底部中心设置供单向通孔钢柱通过的通孔;外端盖底部端面设有一卡槽,卡槽内设置一个用于当岩心顶部下行至外端盖下方瞬间而通过作用力将岩心推离单向通孔钢柱顶部的弹片;并且,该岩心夹持装置还设置有围压管,该围压管连通外筒与胶筒筒壁之间的环空与外端盖的环状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通孔钢柱设置有基体、盖体、0型圈、限流体和密封塞;其中基体内部设有通孔,通孔顶部有与密封塞配合的空间;基体上部设有外螺纹与盖体连接;盖体内设有内螺纹与基体连接,中部设有通孔;0型圈位于限流体和盖体间,密封隔断盖体和基体内部通孔内的流体;限流体内壁上设有细孔,在顶端与盖体的中部通孔形成通路;内部是容纳密封塞的空间,设有与密封塞配合的小锥体;密封塞具有单向阀结构,当流体方向由下向上时,密封塞向上不再密封,流体由限流体壁上的细孔进入盖体通孔;当流体方向由上向下时,密封塞向下与0型圈形成密封,阻止盖体内流体进入基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及胶筒顶部设置的流体进出孔连接有流体引出管;所述单向通孔钢柱的单向通孔连接有将流体引入该单向通孔的流体引入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筒与外筒顶部紧密接触,不存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筒内部顶端设置有具有孔隙结构的垫片,厚1mm,与胶筒上端紧密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单向通孔钢柱顶端与岩心之间设置具有亲油疏水性质的垫片,该垫片固定在盖体上端,呈孔隙结构;孔隙直径平均在1 10 μ m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最大外径40mm,外筒顶端至下端密封组件底端有效长度110mm,胶筒内提供容置最大长度为80mm的岩心的空间。
9.一种油藏条件下岩心润湿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油藏条件下岩心润湿性测量装置的高压容器内设置有权利要求1 8任一项所述的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藏条件下岩心润湿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的弹片为0. 02mm厚钢片,当岩心顶部下行至外端盖下方瞬间,弹片作用力将岩心推向润湿性测量装置高压容器的中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藏条件下具有释放功能的岩心夹持装置及岩心润湿性测量装置,其包括筒体部分、单向通孔钢柱及密封组件;筒体部分包括外筒及胶筒;外筒套设在胶筒外,胶筒内部提供容置岩心的空间;外筒及胶筒顶部设有流体进出孔;外筒与胶筒筒壁之间存在环空提供围压,外筒壁上设有围压孔;单向通孔钢柱上部能伸入胶筒内部空间,顶部为放置岩心的平台,下部设置在胶筒内部空间外;胶筒在围压作用下紧密包裹其内部容置的岩心及钢柱而不致使其下落;钢柱中设有单向通孔结构;筒体部分与单向通孔钢柱之间设置密封组件;在围压作用下,流体经单向通孔渗流经岩心并从外筒及胶筒顶部设置的流体进出孔流出。该夹持装置能将所夹持岩心释放,且易于操作,保证了测量精度。
文档编号G01N13/00GK202330221SQ20112048766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0日
发明者李军, 李实 , 秦积舜, 陈兴隆, 陈钢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