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属
于国际专利分类G01N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用于高速铁路等类似场所对大型物体非法侵入时的防护, 主要采取在金属防护网上敷设电线的方式。发生大型物体非法侵入时,破 坏金属防护网和电线后发出报警。该种方式由于导线裸露于防护网上面, 容易被小型物体破坏发生错误报警,不利于高速铁路运输;特别是对于脆 弱的导线没有防护,故障率高,维修频繁,安装施工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即使 报警,安全可靠的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它由复合材料构件内敷信息传输线构 成,具体包括三层结构,即复合材料表层、复合材料底层,中间夹设信息 线层。它可以由以下几种形式
柱型的复合材料传感器,即由复合材料表层、复合材料底层及其中间 夹设的信息线层围护成圆柱形的防护柱,防护柱底部加设底座用以固定。
弯管型的复合材料传感器,即由复合材料表层、复合材料底层及其中 间夹设的信息线层围护成圆管型两边对称的防护管,并在防护管的两个端 部处加有底座。
格栅型的复合材料传感器,即由复合材料表层、复合材料底层及其中 间夹设的信息线层交错编织成格栅状,在格栅网面的对角处分别设置有卡 固座。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用于对特定场所如高速铁路防护、大桥等防护, 一般安装在需要防护的地点,当检测到大型物体非法侵 入时,即破坏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的主体结构,发出报警。小型物体 侵入时不能对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结构造成破坏。基于本实用新型的 结构特点,具有故障率误报率低、安装便利免维护的优点。
图1为组成本实用新型传感器的复合材料构件的结构示意图2为柱型复合材料传感器的示意图3为窄弯管型复合材料传感器的示意图4为宽弯管型复合材料传感器的示意图5为格栅型复合材料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中1、复合材料表层,2、复合材料底层,3、信息线层,4、防护 柱,5、底座,6、防护管,7、复合材料底层,8、卡固座。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是由复合材料构件内敷信息传输 线构成,具体的三层结构为复合材料表层l、复合材料底层2,中间夹设 信息线层3,为多股导线,包括进入线和输出线。选用环氧树脂及玻璃纤维 作为复合材料。
参见图2,所示的复合材料传感器为柱型,即由复合材料表层l、复合 材料底层2及其中间夹设的信息线层3围护成圆柱形的防护柱4,防护柱底 部加设底座5,用以固定。
参见图3、图4,图3中所示的复合材料传感器为窄弯管型,图4中所 示的复合材料传感器为宽弯管型;是由复合材料表层1、复合材料底层2及 其中间夹设的信息线层3,围护成圆管型、两边对称的防护管6、 7,构成 宽或窄的弯管,并在防护管6、 7的两个端部处加有底座5。
参见图5,所示的复合材料传感器为格栅型,即由复合材料表层l、复 合材料底层2及其中间夹设的信息线层3交错编织成格栅状,在格栅网面 的对角处分别设置有卡固座8进行固定。
权利要求1. 一种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它由复合材料构件内敷信息传输线构成,具体包括三层结构,即复合材料表层(1)、复合材料底层(2),中间夹设信息线层(3)。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材料传感器为柱型,即由复合材料表层(1)、复合材料底层(2)及其中间夹设的信息线层(3)围护成圆柱形的防护柱(4), 防护柱底部加设底座(5)用以固定。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材料传感器为弯管型,即由复合材料表层(1)、复合材料底层(2)及其中间夹设的信息线层(3)围护成圆管型两边对称 的防护管(6),并在防护管(6)的两个端部处加有底座(5)。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复合材料传感器为格栅型,即由复合材料表层(1)、复合 材料底层(2)及其中间夹设的信息线层(3)交错编织成格栅状,在 格栅网面的对角处分别设置有卡固座(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异物侵入传感器,它由复合材料构件内敷信息传输线构成,具体包括三层结构,即复合材料表层、复合材料底层和中间夹设的信息线层。本实用新型复合材料传感器的形态可以为柱型的防护柱,宽、窄弯管型的防护管和格栅型,并设有固定座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安装在需要防护的地点,用于对高速铁路、大桥包括跨海大桥等方面的防护。当检测到大型物体非法侵入时,造成防护传感器破损,信息线中断,能及时报警,保证安全。本实用新型具有故障率误报率低、安装便利,免维护等优点。
文档编号G08B13/12GK201251824SQ200820134660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5日
发明者李健群 申请人:李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