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硅酮密封胶在拉压循环后的粘接性能测试模具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硅酮密封胶在拉压循环后的粘接性能的模具机构。
背景技术:
硅酮密封胶在拉伸-压缩循环后对粘接性的测定是根据GB/T 13477. 12-2002中 所规定进行的;在此标准中只规定了硅酮密封胶拉压循环的测试方法,并没有说明三个 试样如何同时测定。而在ASTM C719-93中也规定了拉压循环下的硅酮密封胶的耐疲劳性能 的测定,以及冷拉热压的条件下的疲劳性能测试。按照ASTM C719-93中规定的试验方法, 需要一个专门的拉伸-压缩机器和一个固定试片的模具,利用这一装置可以同时测定3个 试样,有利于提高试验的精度及样品数据的可比性。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在同一条件下测试三种样品的硅酮 密封胶在拉压循环后的粘接性能测试模具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由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所组成;所述的上模装置设有上锁紧螺帽以及 位于上锁紧螺帽上的上轴孔,且在上模装置的两侧分别设置上定位螺栓和侧面定位螺栓; 所述的下模装置上设有下锁紧螺帽以及位于下锁紧螺帽上的下轴孔,且在下模装置的两侧 分别设置下定位螺栓。所述的上模装置上设有六个上定位螺栓,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三个侧面定位螺栓。所述的下模装置上设有卡具和六个下定位螺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以上两种方法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测试 模具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优点和进步。与GB/T 13477. 12-2002中规定的相比,这种模具的 设计实现了三种样品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测试,这样能够精确地得到在同一试验条件下的实 验数据,有助于进行科学的对比。与ASTM C719-93中的模具相比,既满足了在同一条件下 对样品进行试验,又不需要从新设计一种实验装置,只需在拉力机上就可以进行,既方便, 又节省了资源。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模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模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上模装置1和下模装置6所组成。其中,上模装置 1设有上锁紧螺帽3以及位于上锁紧螺帽3上的上轴孔2,且在上模装置1的两侧分别设置 上定位螺栓4和侧面定位螺栓5。而下模装置6上设有下锁紧螺帽8以及位于下锁紧螺帽8上的下轴孔7,且在下模装置6的两侧分别设置下定位螺栓9。需要说明的是,上模装置1上设有六个上定位螺栓4,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三个侧面 定位螺栓5。而下模装置6上设有卡具10和六个下定位螺栓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过程中,先把上模装置1上的侧面定位螺栓5松 开,这样便于将做好的三个试片平行放入模具中,用上定位螺栓4对其进行固定。然后在用 下模装置6中的下定位螺栓9对试片的下表面进行固定,最后用上下轴把模具连在拉力机 上对其进行试验。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于密封胶行业的拉伸-压缩循环以及冷拉热压的条 件下的疲劳性能的测试。由于轴用于与拉力机进行连接,定位螺栓能够锁紧试片,使其在受力过程中保持 稳定,而侧面定位螺栓用于模具的拆卸,有利于试片的安装。
权利要求1.一种硅酮密封胶在拉压循环后的粘接性能测试模具机构,其特征在于它由上模装 置(1)和下模装置(6)所组成;所述的上模装置(1)设有上锁紧螺帽(3)以及位于上锁紧螺 帽(3)上的上轴孔(2),且在上模装置(1)的两侧分别设置上定位螺栓(4)和侧面定位螺栓 (5);所述的下模装置(6)上设有下锁紧螺帽(8)以及位于下锁紧螺帽(8)上的下轴孔(7), 且在下模装置(6)的两侧分别设置下定位螺栓(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酮密封胶在拉压循环后的粘接性能测试模具机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上模装置(1)上设有六个上定位螺栓(4),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三个侧面定位螺 栓(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酮密封胶在拉压循环后的粘接性能测试模具机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下模装置(6)上设有卡具(10)和六个下定位螺栓(9)。
专利摘要一种硅酮密封胶在拉压循环后的粘接性能测试模具机构,它由上模装置和下模装置所组成;上模装置设有上锁紧螺帽以及位于上锁紧螺帽上的上轴孔,且在上模装置的两侧分别设置上定位螺栓和侧面定位螺栓;所述的下模装置上设有下锁紧螺帽以及位于下锁紧螺帽上的下轴孔,且在下模装置的两侧分别设置下定位螺栓。本实用新型与GB/T13477.12-2002中规定的相比,这种模具的设计实现了三种样品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测试,这样能够精确地得到在同一试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有助于进行科学的对比。与ASTMC719-93中的模具相比,既满足了在同一条件下对样品进行试验,又不需要从新设计一种实验装置,只需在拉力机上就可以进行,既方便,又节省了资源。
文档编号G01N19/04GK201828507SQ20102056681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9日
发明者张燕玲, 张燕红, 杨晓菲, 杨潇珂 申请人:郑州中原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