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气体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传感器,其包括筒状的传感器元件;连接端子,其外套在该传感器元件上;以及分隔件,其具有供连接端子的一部分插入的通孔。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有用于进行被检测气体的检测的传感器元件的传感器,例如公知有用于检测汽车的排气所含有的氧浓度的氧传感器。作为该氧传感器的传感器元件,如下述专利文献1、2所述的那样,公知有形成为有底筒状的、在固体电解质体的内侧具有内部电极并且在固体电解质体的外侧具有外部电 极的传感器元件。在这样的传感器元件的后端侧配置有内侧连接端子,该内侧连接端子内嵌于传感器元件而与内部电极电连接,在该内侧连接端子的后端侧连接有输出取出用的引线。另外,在传感器元件的内部插入有棒状的陶瓷加热器,内侧连接端子安装在该陶瓷加热器的外周上。另外,在该传感器元件的后端侧配置有外侧连接端子(接地端子),该外侧连接端子外套于传感器元件而与外部电极电连接,在该外侧连接端子的后端侧连接有接地用的引线。如图14的(a)所示,上述的外侧连接端子Pl由筒状的外配合部(详细来说,是由左右的弯曲的翼部P2、P3构成的外配合部)P4和长条状的延长部P5构成,该外配合部P4从外侧与传感器元件相接触,该延长部P5在左右翼部P2、P3的中央处,从左右翼部P2、P3的轴向的上端起延伸出。另外,在外侧连接端子Pl的延长部P5的上端处连接有引线,为了实现与引线的配置相适的偏置,该延长部P5被设为向两翼部P2、P3伸出的一侧(内侧)突出之后向轴向的上方(该图上方向)延伸的形状。另外,如图14的(b)所示,该外侧连接端子Pl的延长部P5贯穿陶瓷制的分隔件P6的通孔P7。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 28576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 286731号公报当组装上述氧传感器时,在将外侧连接端子Pl的延长部P5插入到分隔件P6的通孔P7内,使外侧连接端子P1、分隔件P6等成为一体的状态(中间组装体的状态)之后,利用自动机械将外侧连接端子Pl外套于传感器元件,但是,此时,有可能产生如下这样的问题。具体来说,在使外侧连接端子Pl与分隔件P6成为一体时,如图15的(a)所示,将插入到分隔件P6的通孔P7内的外侧连接端子Pl的延长部P5从通孔P7的另一端侧向拉出方向拉伸,此时,在拉出过量的情况下,有时不仅是延长部P5的根部,就连延长部P5周围的外配合部P4的一部分也嵌入到通孔P7内,从而使外配合部P4倾斜。然后,若如上所述外配合部P4相对于分隔件P6的轴向发生倾斜,则如图15的(b)所示,在将外侧连接端子Pl (与分隔件P6 —起)外套于传感器元件P8时,无法顺利地进行外套,如图15的(c)所示,有时会导致外配合部P4破损(压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连接端子外套于筒状的传感器元件时,能够无破损地恰当地外套连接端子的气体传感器。( I)作为第I技术方案,本发明是一种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该气体传感器包括筒状的传感器元件;连接端子,其沿该传感器元件的轴向延伸,并且与该传感器元件的外侧相接触;以及分隔件,其配置在比上述传感器元件靠后端侧,并具有供上述连接端子的后端侧插入的通孔,上述连接端子在顶端侧具有外套在上述传感器元件上的筒状的外配合部,并且在后端侧具有从上述外配合部起延伸而插入到上述分隔件的通孔内的延长部,并且,上述连接端子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而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在本发明的第I技术方案中,在连接端子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与分 隔件的顶端侧(配置有传感器元件的一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因而,在使连接端子与分隔件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在将连接端子的延长部插入到分隔件的通孔内而将其从通孔的另一端侧拉出时,拉入防止部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能够防止进一步的拉入。(2)作为第2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具有从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的中途起向内侧突出的形状,在上述外配合部的与上述延长部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中,如图I的(a)、图I的(b)所例示,连接端子的延长部具有从外配合部的轴向的中途起向内侧突出的形状,并且在外配合部的与延长部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因而,在使连接端子与分隔件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在将连接端子的延长部插入到分隔件的通孔内而将其从通孔的另一端侧拉出时,外配合部的端部(即拉入防止部)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能够防止进一步的拉入。(3)作为第3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外配合部的与上述延长部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向上述外配合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中,如图I的(C)所例示,在连接端子的外配合部的与延长部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向外配合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外配合部被拉入到通孔内。因而,在使连接端子与分隔件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在将连接端子的延长部插入到分隔件的通孔内而将其从通孔的另一端侧拉出时,外配合部的拉入防止部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能够防止进一步的拉入。(4)作为第4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向该延长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在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中,如图I的(d)所例示,在连接端子的延长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向延长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外配合部被拉入到通孔内。因而,在使连接端子与分隔件成为一体的情况下,在将连接端子的延长部插入到分隔件的通孔内而将其从通孔的另一端侧拉出时,延长部的拉入防止部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能够防止进一步的拉入。(5)作为第5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相对于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朝向内侧倾斜突出。
(6)作为第6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具有如下形状,即,其根部侧沿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延伸,从中途相对于上述轴向朝向内侧倾斜延伸。(7)作为第7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向上述外配合部的内侧突出的位置比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的中央靠后端侧。(8)作为第8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外配合部的后端侧,在上述延长部的径向(即筒状的外配合部的圆周方向)的两侧,沿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具有缺口。另外,在上述的发明中,顶端侧是指配置有传感器元件的一侧(测量对象的检测侧),后端侧是指配置有分隔件的一侧。另外,内侧是指传感器元件、外配合部等筒状体的中心侧,外侧是指与内侧相反的一侧。由于在本发明的第I技术方案中,外配合部相对于分隔件的轴向无倾斜,因此在之后的工序中,在将连接端子外套于传感器元件时,能够无破损地恰当地外套连接端子。由于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中,外配合部相对于分隔件的轴向无倾斜,因此在之后的工序中,在将连接端子外套于传感器元件时,能够无破损地恰当地外套连接端子。由于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中,外配合部相对于分隔件的轴向无倾斜,因此在之后的工序中,在将连接端子外套于传感器元件时,能够无破损地恰当地外套连接端子。由于在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中,外配合部相对于分隔件的轴向无倾斜,因此在之后的工序中,在将连接端子外套于传感器元件时,能够无破损地恰当地外套连接端子。由于在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中,延长部相对于外配合部向内侧倾斜突出,因此该技术方案5具有如下优点,即,该延长部具有弹簧的功能,即使在将延长部向后端侧拉伸的情况下,延长部的根部分也难以破损。另外,由于在将拉入防止部设于外配合部的情况下,外配合部比延长部靠外侧,因此该技术方案5具有使拉入防止部易于与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的效果。由于在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中,延长部的根侧沿外配合部的轴向延伸而在外配合部的后端侧向内侧倾斜,因此该技术方案6具有在将延长部向后端侧拉伸的情况下,使延长部的根侧更加难以破损的效果。由于在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中,延长部突出的位置比外配合部的中央靠后端侦牝因此该技术方案7具有如下优点,即,在将连接端子外套于传感器元件时,延长部难以造成干扰。另外,该技术方案7具有如下效果,即,通过增加连接端子与传感器元件嵌合的量,使连接端子与传感器元件之间的固定变得稳定。
在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中,能够通过在延长部的两侧设置缺口,从而在该缺口部分处分离延长部与外配合部。因而,能够通过向内侧弯曲该分离后的延长部,从而使延长部从外配合部的轴向的中途起(例如倾斜)向内侧突出。
图I的(a)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传感器的分隔件以及连接端子的纵剖视图,图I的(b)是示意性表示从顶端侧观察该分隔件以及连接端子的状态的说明图,图I的(C)是示意性表示第3技术方案的气体传感器的分隔件以及连接端子的纵剖视图,图I的(d)是示意性表示第4技术方案的气体传感器的分隔件以及连接端子的纵首1J视图。图2是表示将实施例I的氧传感器沿轴向切断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传感器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外侧连接端子的立体图。图5的(a)是外侧连接端子的展开图,图5的(b)是外侧连接端子的俯视图,图5的(c)是图5的(d)的A— A剖视图,图5的(d)是外侧端子的主视图。图6的(a)是表不将分隔件局部切断的主视图,图6的(b)是分隔件的俯视图。图7的(a)是表示在将外侧连接端子装入到分隔件的状态下进行切断的说明图,图7的(b)是该状态的仰视图。图8是表示将氧传感器分解为两个中间组装体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将外侧连接端子外套在传感器元件上的顺序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实施例2的氧传感器的外侧连接端子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3的氧传感器的外侧连接端子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实施例4的氧传感器的外侧连接端子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实施例5的氧传感器的外侧连接端子的立体图。图14是以往技术的说明图。图15是表示以往技术的问题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
本发明所应用的实施例。实施例I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气体传感器,以用于检测汽车的排气中的氧浓度的氧传感器为例进行说明。a)首先,基于图2及图3说明本实施例的氧传感器。另外,在图2及图3中,以将氧传感器的顶端侧作为下方侧,将其后端侧作为上方侧的方式来进行表示。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氧传感器I包括筒状的传感器元件3,其呈细长状且顶端闭合;圆柱状的陶瓷加热器5,其插入到传感器元件3的内部;筒状的金属制的主体金属壳体7,其供传感器元件3贯穿插入而固定该传感器元件3 ;筒状的金属制的保护器9,其与主体金属壳体7同轴地安装在主体金属壳体7的顶端侧;筒状的金属制的外筒11,其与主体金属壳体7同轴地安装在主体金属壳体7的后端侧。另外,陶瓷加热器5例如由氧化铝、电阻发热体等构成。另外,为了固定传感器元件3和实现气密性,在上述传感器元件3与主体金属壳体7之间,从顶端侧起配置有金属制的密封件13、陶瓷制的支承构件15、由滑石粉末构成的填充构件17、陶瓷制的套筒19以及金属制的垫圈21。另外,在上述传感器元件3的后端侧配置有具有多个通孔23、25的陶瓷制的分隔件27、插入到各通孔23、25内而与上述传感器元件3进行电连接的金属制的外侧连接端子29以及内侧连接端子31、闭塞外筒11的后端侧的氟类树脂制的索环33,并且以贯穿索环33的方式配置有与外侧连接端子29及内侧连接端子31相连接的引线35、37、与陶瓷加热器5相连接的引线39、41。 另外,该引线35 41与设在远离氧传感器I的位置处的未图示的传感器控制装置或汽车的电子控制装置(EOT)电连接。以下,详细地说明主要的各结构。如图3所示,上述传感器元件3具有基体43,该基体43是通过使以氧化锆为主要成分的固体电解质体形成为有底筒状而成的。在该基体43的内周面上,在大致整面范围内形成有由Pt或Pt合金构成的多孔状的内侧电极(基准电极)45。另外,上述内侧连接端子31与内侧电极45相接触。另一方面,在基体43的外周面的顶端侧以覆盖其整面的方式形成有由Pt或Pt合金构成的多孔状的外侧电极(检测电极)47。并且,从外侧电极47起朝向后端侧形成有电极引出部49,进而形成环状电极部51,该环状电极部51与电极引出部49相连接。另外,上述外侧连接端子29与该环状电极部51相连接。另外,为了防止因排气而中毒,在外侧电极47的表面上覆盖有由耐热性陶瓷构成的多孔状的电极保护层(未图示)。如图4以及图5所示,上述外侧连接端子29是在其下端侧外套于上述传感器元件3而与环状电极部51相接触,并且在其上端侧与引线35相连接的长条形的接地用端子。详细来说,外侧连接端子29例如是通过弯折一张由镍铬铁合金构成的金属板而形成的,在其下端侧包括具有弹性的呈圆筒状的外配合部53,并且该外侧连接端子29包括从外配合部53的上部起沿轴向朝向上方延伸的延长部55。上述外配合部53由左右一对的(从轴向观察的形状)呈圆弧状弯曲的翼部57、59构成,在两翼部57、59的(径向上的)顶端侧设有使左右的翼部57、59沿轴向分离的间隙(狭缝)61。另外,由于该翼部57、59外套于传感器元件3,并利用该翼部57、59的弹性来固定于传感器元件3,因此将翼部57、59的内径设定为比传感器元件3的外径略小。另外,在将外侧连接端子29外套于传感器元件3的上部时,为了能够易于嵌合(为了以朝向无偏移的方式进行引导),在外配合部53的下端以朝向斜外侧的方式大致等间隔地突出有多个引导片63。另一方面,上述延长部55具有平板状的根部65,其从外配合部53 (详细来说,是左右翼部57、59的根部分)起,朝向内侧向斜上方(相对于轴向倾斜大致30度)延伸;中间部67,其从根部65起沿轴向朝向上方延伸;抓持部69,其设在中间部67的上方,用于抓持引线35。其中,如图5的(a)的展开图所示,上述根部65构成为从外配合部53的比上端靠下方的位置起沿轴向突出。即,在外配合部53的上部,在根部65的径向的左右处,沿轴向形成有缺口 71、73,由此,根部65从外配合部53的轴向的中途起向内侧突出。另外,根部65的突出位置设定在比轴向的中央靠上方处。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延长部55的根部65从外配合部53的中途起向内侧突出,因此位于根部65的径向两侧的外配合部53的上端位于比根部65靠外侧(从外配合部53的轴线中心观察的外侧)的位置,由此,该外配合部53的上端部分构成为(如后所述与分隔件27的下端相抵接的)拉入防止部75、77。另外,上述中间部67的中央部分的径向宽度被扩大,利用长条状的-字状的切口78,沿轴向在中央部分上形成有长条形的突出片79。该突出片79构成为朝向外侧(B卩,该突出片79的下方侧向外侧伸展)突出。而且,为了抓持引线35而在上述抓持部69的左右各三处突出形成有固定片81。返回上述图2,上述内侧连接端子31是在其下端侧内嵌于上述传感器元件3而与 内侧电极45相接触,并且在其上端侧与引线37相连接的长条状的传感器输出用端子。内侧连接端子31与上述外侧连接端子29相同,例如是利用由镍铬铁合金构成的一张金属板来形成的。在该内侧连接端子31的顶端侧具有筒状的内嵌部83,该内嵌部83内嵌于传感器元件3,并且从外侧保持陶瓷加热器5。另外,该内侧连接端子31具有从内嵌部83的后端侧向后端侧延伸的长条状的延长部85,而且,在延长部85的后端处形成有用于抓持引线37的抓持部87。接着,如图6所示,上述分隔件27是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氧化铝制造的、在外周具有凸缘部89的圆筒状的构件,在该分隔件27的轴向上沿轴线中心对称地具有上述一对通孔23,25,并且(与该一对通孔23、25的排列方向垂直地)具有沿轴线中心对称的另一对通孔91、93,而且,在轴线中心处具有长条状的(后端侧闭塞的)贯通孔95。其中,通孔23是供外侧连接端子29的中间部67以及抓持部69插入的孔,如图6的(b)所示,该通孔23包括与轴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呈大致梯形的中央孔部97、从中央孔部97起向该图的上下方向呈狭缝状延伸的狭缝孔部99以及从中央孔部97起向外侧突出的凸孔部101。另外,如后所述,该通孔23构成为在狭缝孔部99内嵌入有上述延长部55的宽部较宽的中间部67,在凸孔部101内嵌入有从中间部67突出的突出片79。另外,另一侧的通孔25也具有相同的形状。在图7中放大表示在分隔件27中安装有外侧连接端子29的状态,外侧连接端子29的外配合部53的上端与分隔件27的下端相抵接,并且外侧连接端子29的延长部55插入到分隔件的通孔23内。然后,外侧连接端子29的中间部67嵌入到通孔23的狭缝孔部99内而进行大致定位,并且从中间部67起延伸的突出片79嵌入到凸孔部101内并作为板簧发挥功能,将外侧连接端子29向内侧按压而不使外侧连接端子29发生晃动。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被向上方提起的)延长部55的根部65的两侧的拉入防止部75、77,S卩,由根部65的径向两侧的外配合部53的上端构成的拉入防止部75、77位于比(外配合部53的上端位置处的)延长部55的部分靠外侧处,该拉入防止部75、77与分隔件27的下表面相抵接。详细来说,拉入防止部75、77在比向内侧突出的根部65的上部靠外侧的位置处与分隔件27的下表面相抵接。
b)接着,基于图8以及图9说明本实施例的气体传感器的制造顺序。另外,图8表示压接了索环33等后的状态。如图8所示,将保护器9接合在主体金属壳体7的顶端,并将上述传感器元件3与密封件13、支承构件15、填充构件17、套筒19、垫圈21等一起压接固定在该主体金属壳体7的筒内。由此,构成顶端侧的中间组装体111。另一方面,首先,通过对导电性的板材进行冲切而使外侧连接端子29形成为上述图4所示的形状。另外,此时,也切出中间部67的突出片79。进而,通过使左右的翼部57、59呈筒状地弯折形成,并且分别弯折翼部57、59的引导片63、抓持部69的固定片81、中间部67的突出片79,从而制作了外侧连接端子29。之后,如上述图8所示,通过压接将引线35的芯线固定在外侧连接端子29的抓持部69上。另外,对于内侧连接端子31,也是通过将板材冲切为预定的形状之后弯折必要部位而制作的,同样地压接引线37的芯线。而且,将内侧连接端子31的内嵌部83从外侧嵌在陶瓷加热器5的后端侧而进行固定。 然后,将连接有引线35的外侧连接端子29与内侧连接端子31以及陶瓷加热器5等一起收纳在分隔件27内。具体来说,将外侧连接端子29的连接有引线35的延长部55、内侧连接端子31的连接有引线37的延长部85以及陶瓷加热器5的后端部分(连接有引线39,41的部分)收纳到分隔件27内。在此,更加详细地说明将各构件收纳在分隔件27内的顺序。在将外侧连接端子29、内侧连接端子31以及陶瓷加热器5的一部分收纳在分隔件27内时,将各引线35 41从各通孔23、25、91、93拉出到图8的上方。详细来说,首先,使与陶瓷加热器5相连接的引线39、41穿过通孔91、93,使与外侧连接端子29相连接的引线35穿过通孔23,使与内侧连接端子31相连接的引线37穿过通孔25。然后,捏住引线37而向上提起(保持有陶瓷加热器5的)内侧连接端子31,直至陶瓷加热器5的后端侧与分隔件27的贯通孔95的底部相抵接。另一方面,对于外侧连接端子29,也是捏住引线35,如上述图7所示,向上提起外侧连接端子29,直至外侧连接端子29的外配合部53的上端(即,拉入防止部75、77)与分隔件27的下端相抵接。之后,如上述图8所示,将分隔件27插入到外筒11内,并且使各引线35 41贯穿索环33之后,将索环33嵌入到外筒11的后端侧。由此,构成后端侧的中间组装体113。这样,分别利用不同的工序来制作在主体金属壳体7中保持有传感器元件3等的顶端侧的中间组装体111和在外筒11中保持有外侧连接端子29、内侧连接端子31以及陶瓷加热器5等的后端侧的中间组装体113。之后,使两个中间组装体111、113以其轴向一致的方式相互组合。另外,实际上,与图8上下相反,将后端侧的中间组装体113配置于下方,利用自动机械相对于该后端侧的中间组装体113,从上方组装顶端侧的中间组装体111。详细来说,如图9所示,将后端侧的中间组装体113以陶瓷加热器5朝上的方式固定在组装装置等上,并将顶端侧的中间组装体111自上方保持在该中间组装体113上。然后,为了将陶瓷加热器5插入到传感器元件3中,从上方按下顶端侧的中间组装体111,将内侧连接端子31内嵌于该中间组装体111,与此同时,将外侧连接端子29外套在传感器元件3的后端侧,并将该外侧连接端子29压入至预定的固定位置。然后,与上述压入动作同时地将外筒11的顶端外套于主体金属壳体7的后端,并压接该外筒11的顶端的四周。另外,对外筒11的与分隔件27的中间部分、索环13相对应的部分进行压接,之后,对外筒11的顶端的外配合部分实施激光焊接。由此,使顶端侧以及后端侧的两个中间组装体111、113成为一体,完成氧传感器I。c)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外侧连接端子29的延长部55具有从外配合部53的轴向的中途起向内侧突出的形状,并且在外配合部53的与延长部55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75、77,该拉入防止部75、77与分隔件27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外配合部被拉入到通孔23内。
因而,在将外侧连接端子29的延长部55插入到分隔件27的通孔23内而将其从通孔23的另一端侧拉出时,外配合部53的端部(即,拉入防止部75、77)能够与分隔件27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从而防止进一步的拉入。因此,由于外配合部53相对于分隔件27的轴向无倾斜,因此在之后的工序中,在将外侧连接端子29外套于传感器元件3时,能够无破损地恰好地外套外侧连接端子29。另外,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延长部55相对于外配合部53向内侧倾斜突出,因此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即,该延长部55具有弹簧的功能而使外侧连接端子29难以破损。另夕卜,由于外配合部53比延长部55靠外侧,因此本实施例具有使拉入防止部75、77易于与分隔件27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的效果。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延长部55突出的位置比外配合部53的中央靠后端侧,因此本实施例具有在将外侧连接端子29外套于传感器元件3时,延长部55难以造成干扰的效果。另外,本实施例具有如下效果,即,通过增加外侧连接端子29嵌合于传感器元件3的量,使外侧连接端子29与传感器元件3之间的固定变稳定。实施例2接着,说明实施例2,对于与上述实施例I相同的内容,省略其说明。由于本实施例仅外侧连接端子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I不同,因此说明外侧连接端子。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氧传感器所使用的外侧连接端子121与上述实施例I相同,包括外配合部123、延长部125。另外,在外配合部123上,在延伸出延长部125的根部127的左右处形成有缺口 129、131。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根部127的下部与外配合部123同轴地沿外配合部123的内周面向上方延伸,在其中途向内侧倾斜而向斜上方延伸。利用本实施例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I相同的效果,并且由于根部127的下部相对于外配合部123无弯曲,因此本实施例具有即使向该部分施加拉伸应力也难以使其破损的优点。另外,作为其他例子,虽未图示,例如延长部的根部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外配合部向内侧垂直地突出。在该情况下,延长部的中间部构成为例如相对于根部垂直地沿(外配合部的)轴向延伸。实施例3
接着,说明实施例3,对于与上述实施例I相同的内容,省略其说明。由于本实施例仅外侧连接端子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I不同,因此说明外侧连接端子。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氧传感器所使用的外侧连接端子141与上述实施例I相同,包括外配合部143、延长部145。另外,在外配合部143上,在延伸出延长部145的根部147的左右处形成有缺口 149、151。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在与延长部145 (隔着缺口 149、151沿径向)相邻的外配合部143的上端,形成有从外配合部143起垂直地朝向外侧呈平板状突出的拉入防止部153、155。由于该拉入防止部155与上述实施例I的(外配合部的上端的)拉入防止部相比,向外侧较大地突出,因此本实施例具有进一步提高拉入防止的效果的优点。 另外,作为其他例子,虽未图示,也可以如上述实施例2所述那样,使延长部的根部的下部与外配合部同轴地延伸,在中途向内侧倾斜。或者,延长部的根部也可以从外配合部起垂直地向内侧突出。实施例4接着,说明实施例4,对于与上述实施例3相同的内容,省略其说明。由于本实施例仅外侧连接端子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3不同,因此说明外侧连接端子。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氧传感器所使用的外侧连接端子161与上述实施例I相同,包括外配合部163、延长部165。另外,在外配合部163上,在延伸出延长部165的根部167的左右处形成有缺口 169、171。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该缺口 169、171。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延长部165在与外配合部163相同的平面上(内周面或外周面展开而成的平面上),与外配合部163同轴地向上方延伸。另外,在与延长部165 (隔着缺口 169、171沿径向)相邻的外配合部163的上端,形成有从外配合部163起垂直地朝向外侧呈平板状突出的拉入防止部173、175。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3发挥相同的效果。另外,在使用本实施例的外侧连接端子161的情况下,使用如下分隔件,即,该分隔件具有能够供外侧连接端子161的延长部165沿轴向笔直插入的通孔。实施例5接着,说明实施例5,对于与上述实施例4相同的内容,省略其说明。由于本实施例仅外侧连接端子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4不同,因此说明外侧连接端子。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氧传感器所使用的外侧连接端子181与上述实施例4相同,包括外配合部183、延长部185。另外,在外配合部183上,在延伸出延长部185的根部187的左右处形成有缺口 189、191。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延长部185的外侧,详细来说,在延长部185的与外配合部183的上端位置相同的位置的外侧,形成有从延长部185起垂直地朝向外侧呈平板状突出的拉入防止部193。另外,该拉入防止部193是通过将延长部185呈口字状切开而形成的。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4发挥相同的效果。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即可,能够采用各种技术方案。附图标记说明I、氧传感器;3、传感器元件;23、25、91、93、通孔;27、分隔件;29、121、141、161、 181、外侧连接端子;53、123、143、163、183、外配合部;55、85、125、145、165、185、延长部;65、127、147、167、187、根部;71、73、129、131、149、151、169、171、189、191、缺口;75、77、153、155、173、175、193、拉入防止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该气体传感器包括 筒状的传感器元件; 连接端子,其沿该传感器元件的轴向延伸,并且与该传感器元件的外侧相接触;以及分隔件,其配置在比上述传感器元件靠后端侧的位置,并具有供上述连接端子的后端侧插入的通孔, 上述连接端子在顶端侧具有外套在上述传感器元件上的筒状的外配合部,并且在后端侧具有从上述外配合部起延伸而嵌插到上述分隔件的通孔内的延长部, 并且,上述连接端子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而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延长部具有从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的中途起向内侧突出的形状, 在上述外配合部的与上述延长部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而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配合部的与上述延长部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向上述外配合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延长部具有拉入防止部,该拉入防止部向该延长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与上述分隔件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而防止上述外配合部被拉入到上述通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I 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延长部相对于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朝向内侧倾斜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I 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延长部具有如下形状,即,其根侧沿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延伸,从中途相对于上述轴向朝向内侧倾斜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I 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延长部向上述外配合部的内侧突出的位置比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的中央靠后端侧。
8.根据权利要求I 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配合部的后端侧,在上述延长部的径向的两侧,沿上述外配合部的轴向具有缺口。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将连接端子外套于筒状的传感器元件时,能够无破损地恰当地外套连接端子的气体传感器。在氧传感器(1)中,外侧连接端子(29)的延长部(55)具有从外配合部(53)的轴向的中途起向内侧突出的形状,并且在外配合部(53)的与延长部(55)相邻的后端侧的端部上具有拉入防止部(75、77),该拉入防止部(75、77)与分隔件(27)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防止外配合部(53)被拉入到通孔(23)内。因而,在将外侧连接端子(29)的延长部(55)插入到分隔件(27)的通孔(23)内而将其从通孔(23)的另一端侧拉出时,外配合部(53)的端部(即拉入防止部(75、77))能够与分隔件(27)的顶端侧的表面相抵接,从而防止进一步的拉入。
文档编号G01N27/409GK102859350SQ201180017688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7日
发明者加藤秀和, 奥村达也, 浅井昌弘, 宫下知之 申请人: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