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震动感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涉及一种震动感应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高灵敏度的震动感应装置。
目前市面上许多震动感应装置或开关,其所采用的原理大致上可分成三大类;一是机械式的结构,其是利用弹簧配合棒体或管体,使弹簧受到震动力量的作用时,藉由弹簧与棒体(或管体)两者之间吸震能力及材质、结构上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幅度的震动与摆荡,令两者之间发生接触的导通状态,来达成震动感应的能力,常见于不须高灵敏度的场合使用;另一是电阻式的结构,其是利用物质在受在震动力量的影响,而产生来回震动时,使该物质的电阻值发生变化,来达成震动感应的能力,其广泛地为汽车防盗器所采用;再一是电感或磁感式的结构,其是利用球珠或滚棒在受到外界震动力量的影响而产生位移时,造成电场或磁场上的变化来感测出其震动。
但无论上述的任一种震动感应装置的构造,不但结构都较为复杂,同时成本又较为高昂,而且部份的装置其精密度较高,可是其适用性较为狭窄,或者部份的装置其适用性虽广,但却又缺高灵敏度的性能。
因此,为克服上述已知的各项不尽理想的缺点,故有本实用新型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震动感应装置,该装置受到外界震动力的传导能达到高灵敏度的震动感应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震动感应装置,该装置能放置于三度空间的任一倾斜角度,皆能令其获得相同的震动感应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震动感应装置,能获得不同灵敏度调整的震动感应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震动感应装置,该装置具多种形状的壳体,皆能达成震动感应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震动感应的装置,该装置亦能利用共振作用增强其震动感应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震动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为导体的中空球形或半球形或锥形的壳体上端设一绝缘体,该绝缘体的中间穿设亦为导体的针棒,该针棒的下端末是正好位于壳体的中心上,该针棒下端末悬接一吊设有也是导体的重球的导体绳索,在介于重球与壳体内壁之间设一是导体的自由滚球,且令重球与滚球之间呈微微接触导通状态。
重球与自由滚球两者具有不同比例的直径与重量。
该针棒为空心状且其上端螺设螺杆,该螺杆上螺设一螺帽,同时螺杆末端接设一穿出于针棒外并悬吊重球的能使滚行于壳体内的自由滚球与重球之间能够得适当的接触调整,藉此使震动感应的灵敏度可依需求而调整变化的绳索。
该半球形的壳体上端设一盖体,重球由盖体中心悬吊重球。
该锥形的壳体具有或无球体状的底面。
该悬重球的绳索为高感度的弹性细杆或弹簧。
该针棒末端处设一可自由旋转的上环体,并再设一下环体穿挂于上环体中,在下环体下方接设一末端具重球的绳索。
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感受到外界的震动而随之震动时,因重球及自由滚球原本受地心引力作用呈自由重力的静止状态,所以虽然壳体发生震动但重球与自由滚球却会因为惯性之故,而会产生不定向、不同幅度的摆动及滚动,而令重球与滚球之间发生接触或不接触,而达两者导通与否的震动感应能力。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藉由重球及自由滚球原本自由重力的静止状态,在球形壳体受到外界震动力的传导而随着震动时,令重球与自由滚球产生不定向的摆动及滚动,以达重球与滚球之间产生接触导通或不接触不导通动作,来达成高灵敏度的震动感应效果,该灵敏度可根据不同场合和要求进行调整;又因重球藉地心引力而始终由球形壳体中心保持垂直悬吊,且自由滚球又藉地心引力而保持位于重球的正下方,因此无论球形壳体放置于三度空间的任一倾角度,皆能获得相同的震动感应能力;该装置的壳体呈球形、半球形或锥形,皆可达成震动感应的效果,同时也可藉由细杆或弹簧的共振作用提高其震动感应的效果,而具经济实用性、先进性。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不同角度摆设时的状况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不同角度摆设时的状况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情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半球形壳体的实施情形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球以环体挂设的实施情形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锥形壳体的实施情形示意图一;图8是本实用新型锥形壳体的实施情形示意图二;图9是本实用新型锥形壳体的实施情形示意图三;图10是本实用新型悬吊重球的另一结构方法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悬吊重球的再一结构方法示意图。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设一为导体的中空球形壳体1上端设一绝缘体2,同时在绝缘体2的中间穿设固定一同为导体的针棒3,且该针棒3的下端末是正好位于球形壳体1的中心点处,然后在针棒3下端末接设一也是导体的绳索4,且绳索4是为一软性可挠的材质,并在该绳索4的末端处吊设一亦是导体的重球5,又在介于重球5与球形壳体1内壁之间设一是导体的自由滚球6,同时重球5与自由滚球6之间是呈微微接触导通的状态;所以当外界发生震动时,球形壳体1受到震动力量的传导而亦随之产生震动,但因重球5及自由滚球6原本是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而呈自由重力的静止状态,球形壳体1发生震动后,重球5与自由滚球6却会因为惯性之故而产生反向不定角度的随机摆动及滚动,而且又因重球5与自由滚球6两者的直径大小与重量不同,更导致两者的摆动或滚行的角度会有不同大小幅度,故使重球5与自由滚球6之间会发生接触或不接触的导通或不导通的状态,所以就能达成震动感应的效果。
同时,再请参阅图2、3所示,因重球5是藉地心引力的吸引而由球形壳体1的中心处始终保持垂直方向的悬吊,另自由滚球6也是藉着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保持位于重球5的正下方,因此无论球形壳体1放置于三度空间的任何一倾斜角度,皆能令其获得相同的震动感应能力。
参阅图4所示,是令针棒3中间具穿孔道30的空心状,并令针棒3是穿设固定于一绝缘体2下端,而且该绝缘体2的中间除了具有孔道外,并令该孔道上端具有内螺纹而使一螺杆8螺设于其中,并在螺杆8上螺设一螺帽7,该螺杆8被螺帽7锁固固定,该螺杆8的末端接设一绳索4,且使绳索4由针棒3的穿孔道30穿出外后悬吊重球5,同时绳索4的外径与穿孔道30的内径相等,且绳索4可在穿孔道内自由上下移动;故当螺帽7放松后即可令螺杆8旋转,使螺杆8可以上下升降,藉此来使绳索4伸出的长度能够获得调整,亦即使重球5与自由滚球6之间能够得适当的接触,令其可获得不同灵敏度的调整,以因应不同场合或要求来获得适当的感应灵敏度。
另外,又请参阅图5所示,该壳体1呈半球体状,并在壳体1的上端固设一盖体9,且该盖体9的中间设一末端呈锥形孔状的穿孔道91,同时该穿孔道91的上端具有内螺纹,而使螺杆8螺设于其中,并能由螺帽7将其螺合固定;然后在螺杆8的末端接设一绳索4,并使绳索4由穿孔道91穿出进入壳体1内部,同时绳索4的末端也是吊设一重球5,且在介于壳体1内壁与重球5之间设一大小不同的自由滚球6,如此亦能达成相同的震动感应能力。
其次,再请参阅图6所示,是在针棒3的末端设一可以旋转的上环体31,然后再设一下环体32穿挂于上环体31中,再于下环体32下接设一末端具重球5的绳索4;所以藉此结构方法亦能达成如前述的震动感应效果。此外,如图7所示,该壳体1呈锥形罩体,且其底部亦具一球体面,所以重球5亦以如前述相同的结构方式而悬吊,使其亦可达成相同的震动感应的作用;或如图8所示,同时亦可将重球5调高,该其与锥形罩体状的壳体1内侧面间具有适当的间隙,而藉壳体1受震动时,该重球5与壳体1内侧壁面的接触碰撞导通,也能达成震动感应的作用,而且调整重球5的高低即可依需求调整其感应的灵敏度;再如图9所示,锥形壳体1底部的球体面去除后,并省略掉自由滚球,也是可以达成上述的震动感应的效果。
其次,请参阅图10、11所示,是悬吊或接设理球5的绳索4,亦可由导体的高感度的弹性细杆4’或弹簧4”取代之,而藉由弹性细杆4’或弹簧4”共振的作用,来增强其感应震动的效果。
这些详细的叙述和所提到的实施例仅供说明用,因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畴中所做的各种的改变和修正对于此行业中的专业人士而言,足可从这些详细说明中清楚得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乃改已知的缺点,不仅克服不受三度空间角度的限制而能任意摆设,同时其感应灵敏度高,实非已知相同功能的装置所能比拟,故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用的价值,且为首先创作又具进步性,乃达专利法要求,故提呈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震动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为导体的中空球形或半球形或锥形的壳体上端设一绝缘体,该绝缘体的中间穿设亦为导体的针棒,该针棒的下端末是正好位于壳体的中心上,该针棒下端末悬接一吊设有也是导体的重球的导体绳索,在介于重球与壳体内壁之间设一是导体的自由滚球,且令重球与滚球之间呈微微接触导通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震动感应装置,其征在于重球与自由滚球两者具有不同比例的直径与重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震动感应装置,其征在于该针棒为空心状且其上端螺设螺杆,该螺杆上螺设一螺帽,同时螺杆末端接设一穿出于针棒外并悬吊重球的能使滚行于壳体内的自由滚球与重球之间能够得适当的接触调整,藉此使震动感应的灵敏度可依需求而调整变化的绳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震动感应装置,其征在于该半球形的壳体上端设一盖体,重球由盖体中心悬吊重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震动感应装置,其征在于该锥形的壳体具有或无球体状的底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震动感应装置,其征在于该悬重球的绳索为高感度的弹性细杆或弹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震动感应装置,其征在于该针棒末端处设一可自由旋转的上环体,并再设一下环体穿挂于上环体中,在下环体下方接设一末端具重球的绳索。
专利摘要一种震动感应装置,其特征是设一中空球形或半球形或锥形的壳体的中心处,以一绳索吊设一重球,或以高感弹性细杆或高感弹簧连设一重球,于壳体底壁间设一自由滚球与重球轻轻地接触呈导通状态,当外界发生震动而壳体随之震动时,因重球与自由滚球惯性作用而会产生不定向的随机摆动的滚动,重球与滚球之间发生接触或不接触的导通或不导通的状态,或藉由锥形壳体内壁与重球之间的间隙,使重球发生摆动或振动而与壳体内壁接触,达成震动感应。
文档编号G01D5/02GK2423579SQ0023633
公开日2001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22日
发明者魏荣宗 申请人:魏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