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单纤维的桥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单纤维的桥接结构本实用新型涉及单纤维的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将两根单纤维连接加长的桥接结构。纤维状样品的力学性质及其测试方法的研究最早始于纺织行业,目的是探讨纺织纤维力学性能对纺织品最终性能的影响。单纤维拉伸技术是在细胞水平上对单个的管胞或纤维直接进行轴向拉伸的技术,可以得到细胞壁的纵向弹性模量、抗拉强度、伸长率等重要指标。由于天然植物纤维较短、较细,在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量时要解决纤维夹紧、定向以及纤维横截面面积的测量工作都是非常困难的;加之单纤维间性能离散很大,要求必须对足够数量的试样进行测试才能得到有代表性的数据,而且试样的制备本身要求小心细致。 此外,拉伸测试过程中温湿度变化、单纤维的拉伸跨距、拉伸速度、加载方式也是影响其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所以单纤维力学性能测量一直被认为是一项国际性的难题。2008年,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开发出了植物单纤维力学性能测试系统——高精度短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仪(SF-Microtester I)。该仪器比国外同类产品更精密,功能也更强大 可以对长度最短为1. 2mm的纤维进行拉伸测试,而目前同类设备一般要求被测单纤维长度在2. Omm及以上。但是,由于上述高精度短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仪受其试样夹具间距的限制,目前尚无法对于单纤维长度在1. 2mm以下的超短单纤维(如棕榈藤材等纤维)的进行测试。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纤维的连接结构,以便在高精度短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仪上完成对纤维长度短于1. 2mm的单纤维抗拉性质的测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纤维的桥接结构, 适于单纤维的测试,包括两根单纤维,将一根单纤维的头端与另一根单纤维的尾端重叠在一起,在重叠部分通过粘结剂微滴将两根单纤维固定连接。作为优选,粘结剂微滴呈球形。作为优选,粘结剂为环氧树脂。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单纤维桥接结构,将纤维长度在1. 2mm以下的二根单纤维通过连接而加长, 实现在测试仪器上对单根超短纤维抗拉性质的测试,为超短纤维在纺织、材料等加工上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性的测试条件。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纤维的桥接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目前高精度短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仪(SF-Microtester I)所能测试的纤维长度必须在1. 2mm以上,而黄藤的纤维长度基本在0. 6-1. 2mm之间,因此本实施例随机选择黄藤材的单纤维作为试样并按如下步骤进行连接,然后即可在高精度短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仪上进行单纤维拉伸性能测试以及对测试结果评估(1)将黄藤试样劈成火柴棒大小,放入到过氧化氢和冰醋酸(1 1)混合溶液中, 在60°C烘箱中放置1 左右,待试样发白将其取出洗净至无酸味,用玻璃棒轻轻将束纤维分离成单纤维。(2)纤维干燥后,在实体显微镜下,用精细镊子将两根单纤维横向粘在有机玻璃板的狭缝(长槽)上,采用“桥接法”将两根单纤维首尾端头搭接在一起,在搭接处滴加环氧树脂微滴,待树脂固化后将两根纤维连接在一起,使得连接后的纤维长度达到1. 2mm以上, 可以满足夹具能够夹持纤维的长度。然后在桥接纤维的两端滴上环氧树脂微滴,将试样放入到60°C烘箱内24h使树脂滴固化,最后在22士3°C温度下冷却Mh即可上机测试。图1表示了桥接后的两根黄藤单纤维试样置于高精度短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仪 (SF-Microtester I)夹具中的状态两根黄藤单纤维相互错开放置且头尾端部分重叠,中间的环氧树脂微滴将两根单纤维的重叠部分粘结固定在一起,两根黄藤单纤维连接后的长度超过了 1. 2mm,相当于加长了黄藤单纤维的在夹具上的握持间距。在纤维两端所加的环氧树脂微滴有利于夹具的稳定握持。
权利要求1.一种单纤维的桥接结构,适于单纤维的测试,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单纤维,将一根单纤维的头端与另一根单纤维的尾端重叠在一起,在重叠部分通过粘结剂微滴将两根单纤维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纤维的桥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结剂微滴呈球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纤维的桥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结剂为环氧树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纤维的桥接结构,适于单纤维的测试,包括两根单纤维,将一根单纤维的头端与另一根单纤维的尾端重叠在一起,在重叠部分通过粘结剂微滴将两根单纤维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将纤维长度在1.2mm以下的两根单纤维通过桥接结构而加长,实现对单根超短纤维抗拉性质的测试,为超短纤维在纺织、材料等加工上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性的测试条件。
文档编号G01N3/02GK202256033SQ201120382839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0日
发明者刘杏娥, 汪佑宏, 王瑞 申请人:安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