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威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铣床官方网站今天是:2025-05-22切换城市[全国]-网站地图
推荐产品 :
推荐新闻
技术文章当前位置:技术文章>

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5-05-22    作者: 管理员

专利名称: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扣式电池测量仪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扣式电池的
测量夹具。
背景技术
扣式电池广泛的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领域,当开发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或是新型电解液时,可以组装成扣式电池来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测试,具有使用材料少,组装流程简单,突出研究对象的优点。一般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开发的扣式电池的型号为2016,2025和2032,其一般为直径为20mm厚度为I. 6mm, 2. 5mm和3. 2mm。这 种特定的尺寸就需要有特殊的测量家具与之配套。现有的锂离子扣式电池的测量终端夹具主要为A字型聚丙烯塑料夹具,在夹头处使用电镀有金或银的贵金属的铜片包覆。使用时将扣式电池的正负极分别对应于夹具的正负极端,使电池能够稳固地夹在夹具的夹头之间。当金属夹头凸起处与电池中心位置接触时,此时电池能够被最为稳固地固定。由于扣式电池的正负极壳均为表面光滑的金属,与电池夹具接触点的摩擦系数很小,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位移也可导致瞬间短路。表现为测量时,扣式电池的开路电压(OCV,Open Circuit Voltage)下降或变为零,虽然电池的电压可以缓慢的恢复,但不可避免的导致电池由于测量的原因而产生的一致性下降。影响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更重要的是会因为夹具而带来不必要的因短路而损失的测量样本。同时由于相邻电池彼此之间没有绝缘层的隔离,它们相互间的接触接触也有可能导致瞬间的短路。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扣式电池与电池夹具之间容易产生相对位移或出现短路的问题。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包括与扣式电池的正极对应的正极夹片,所述正极夹片设有与扣式电池相匹配的凹槽;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部、供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扣式电池的正极相接触的正极触点结构;与所述扣式电池的负极对应的负极夹片;设置在所述负极夹片、供与所述扣式电池的负极相接触的负极触点结构。可选地,与所述正极触点结构相连且探出于所述正极夹片的正极触点引线;与所述负极触点结构相连且探出与所述负极夹片的负极触点引线。可选地,所述扣式电池为圆形,所述凹槽为圆形。可选地,所述的正极夹片与负极夹片为圆形。可选地,所述正极夹片的圆截面大于所述扣式电池的圆截面;所述负极夹片的圆截面小于所述扣式电池的圆截面。[0010]可选地,所述正极触点结构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在临近所述凹槽的底部的一端设有第一探出口,所述第一套筒在远离所述第一探出口的一端设有第一装配口 ;在所述第一套筒内设有靠近所述第一探出口的正极金属触点和靠近所述第一装配口的第一弹簧,所述正极金属触点在所述第一弹簧作用下自所述第一探出口探出以与所述扣式电池的正极相接触;所述负极触点结构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在面向所述正极夹片的一端设有第二探出口,所述第二套筒在远离所述第二探出口的一端设有第二装配口 ;在所述第二套筒内设有靠近所述第二探出口的负极金属触点和靠近所述第二装配口的第二弹簧,所述负极金属触点在所述第二弹簧作用下自所述第二探出口探出以与所述扣式电池的负极相接触。可选地,所述第一探出口的尺寸要小于所述正极金属触点的直径,所述第一装配口的尺寸要大于等于所述正极金属触点的直径;所述第二探出口的尺寸要小于所述负极金属触点的直径;所述第二装配口的尺寸要大于等于所述负极金属触点的直径。可选地,所述第一套筒设有覆盖所述第一装配口的第一套筒盖,所述正极触点引线与所述正极金属触点连接后探出于所述第一套筒盖;所述第二套筒设有覆盖所述第二 装配口的第二套筒盖,所述负极触点引线与所述负极金属触点连接后探出于所述第二套筒

JHL O可选地,所述正极夹片和负极夹片的侧端分别对应连有第一夹片控制片和第二夹片控制片。可选地,所述正极夹片和负极夹片采用工程塑料材质。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正极夹片中设置放置扣式电池的凹槽,很好的固定了需要测量的扣式电池,即使在外力的作用下扣式电池也不会发生和电池夹具的相对位移,保证了扣式电池的连通效果。2、由于扣式电池安装完成后被塑料的绝缘层(即工程塑料材质的正负极夹片)包覆着,避免了相邻电池相互接触造成的短路。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也提高了电池测量的抗干扰能力和测量电池的利用率,减少了因测量造成的电池使用量进而降低了成本。

图I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剖面图。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俯视图。元件标号说明I夹具10正极夹片101凹槽11正极触点结构111第一套筒112第一探出口113第一装配口[0029]114正极金属触点115第一弹簧116第一套筒盖12正极触点引线13负极夹片14负极触点结构141第二套筒142第二探出口143第二装配口
·[0038]144负极金属触点145第二弹簧146第二套筒盖15负极触点引线16正极夹片控制片17负极夹片控制片2扣式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的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t匕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通常扣式电池的正负极壳均为表面光滑的金属,与电池夹具接触点的摩擦系数很小,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位移也可导致瞬间短路。表现为测量时电池的开路电压(OCV)下降或变为零,虽然电池的电压可以缓慢的恢复,但不可避免的导致电池由于测量的原因而产生的一致性下降。影响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更重要的是会因为夹具而带来不必要的因短路而损失的测量样本。同时由于相邻电池彼此之间没有绝缘层的隔离,它们相互间的接触接触也有可能导致瞬间的短路。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应用于锂离子扣式电池测量时的夹紧固定。以下将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创造性劳动即可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请参阅图I和图2,分别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的剖面图和俯视图。如I图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所述夹具I包括正极夹片10、正极触点结构11、正极触点引线12、负极夹片13,负极触点结构14和负极触点引线15。所述正极夹片10,设置在扣式电池2正极侧;所述正极夹片10的形状不限;所述正极夹片10在靠近所述扣式电池2正极侧的中部设置有一凹槽101,所述凹槽101的大小与所述扣式电池2相配;所述正极夹片10采用工程塑料材质,可以避免相邻电池相互接触造成的短路问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夹片10为圆形并且所述正极夹片10的圆截面略大于所述扣式电池2的圆截面;所述凹槽101为圆形凹槽101 ;所述凹槽101的大小应为可以恰好放入所述扣式电池2,并且所述凹槽101的深度应该小于或等与所述扣式电池2的高度;显然,由于所述扣式电池2被放置在凹槽101内,所述凹槽101很好的固定了需要测量的扣式电池2,即使在外力的作用下扣式电池2也不会发生和电池夹具的相对位移,保证了扣式电池2的连通效果,此外这样的结构也提高了电池测量的抗干扰能力和测量电池的利用率,减少了因测量造成的电池使用量进而降低了成本。 此外,所述正极夹片10还连有正极夹片控制片16,用于控制测量时将正极夹片10紧贴与所述扣式电池2的正极侧或控制测量后将正极夹片10从所述扣式电池2的正极侧取下。所述正极触点结构11设置在所述凹槽101的底部、供与所述扣式电池2的正极相接触;所述正极触点引线12与所述正极触点结构11相连且探出于所述正极夹片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触点结构11包括第一套筒111,所述第一套筒111在临近所述凹槽101的底部的一端设有第一探出口 112,所述第一套筒111在远离第一探出口112的一端设有第一装配口 113 ;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111内的靠近第一探出口 112的正极金属触点114和靠近第一装配口 113的第一弹簧115,通过第一装配口 113,可以将正极金属触点114和第一弹簧115依次装入第一套筒111内;通过所述第一探出口 112可以使得所述正极金属触点114接触到扣式电池2的正极端,从而通过与所述正极金属触点114相连的正极触点引线12,测量所述扣式电池2的正极端;所述正极金属触点114在所述第一弹簧115作用下自所述第一探出口 112探出以与所述扣式电池2的正极相接触;由于第一弹簧115的弹性压力,正极金属触点114与正极夹片10与扣式电池2紧贴的平面齐平,从而更好的固定住扣式电池2的位置,不产生移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正极夹片10拿起时,所述正极金属触点114不会从第一套筒111中掉落下来,所述第一探出口 112的尺寸要小于所述正极金属触点114的直径;为方便正极金属触点114和第一弹簧115在第一套筒111中的安装和拆卸,所述第一装配口 113的尺寸要大于等于所述正极金属触点114的直径。除此之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111设有第一套筒111盖,使得第一弹簧115向正极金属触点114产生推压的弹力,使得正极金属触点114更好的与所述扣式电池2的正极相接触,由于设置了第一套筒盖116,所述正极触点引线12与所述正极金属触点114连接后探出与所述第一套筒盖116,测量仪器通过与正极触点引线12相连,便可连接到所述扣式电池2的正极端。所述负极夹片13,设置在扣式电池2的负极侧;负极夹片13的形状和大小不限;所述负极夹片13采用工程塑料材质,可以避免相邻的扣式电池2相互接触造成的短路问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极夹片13为圆形,并且所述负极夹片13的圆截面小于所述扣式电池2的圆截面,这样会方便查看所述扣式电池2是否放入所述凹槽101中以及放入凹槽101中所述扣式电池2的深度。此外,所述负极夹片13还连有负极夹片控制片17,用于控制测量时将负极夹片13紧贴与所述扣式电池2的负极侧或控制测量后将负极夹片13从所述扣式电池2的负极侧取下。所述负极触点结构14设置在所述负极夹片13中部、供与所述扣式电池2的负极相接触;所述负极触点引线15与所述负极触点结构14相连且探出于所述负极夹片13。所述负极触点结构14包括第二套筒141,所述第二套筒141在临近所述扣式电池2的负极端设有第二探出口 142,所述第二套筒141在远离第二探出口 142的一端设有第二装配口 143 ;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141内的靠近第二探出口 142的负极金属触点144和靠近第二装配口 143的第二弹簧145。通过第二装配口 143,可以将所述负极金属触点144和第二弹簧145依次装入第二套筒141内;通过所述第二探出口 142可以使得所述负极金属触点144接触到扣式电池2的负极端,从而通过与所述负极金属触点144相连的负极触点引线15,测量所述扣式电池2的负极端;所述负极金属触点144在所述第二弹簧145作用下自所述第二探出口探出以与所述扣式电池2的负极相接触;由于第二弹簧145的弹性压力,负极金属触点144与负极夹片13与扣式电池2紧贴的平面齐平,从而更好的固定住扣式电池2的位置,不产生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负极夹片13拿起时,所述负极金属触点144不会从第二套筒141中掉落下来,所述第二探出口的尺寸要小于所述负极金属触点144的直径;为方便负极金属触点144和第二弹簧145在第二套筒141中的安装和拆卸,所述第二装配口 143的尺寸要大于等于所述负极金属触点144的直径。除此之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套筒141设有第二套筒盖146,使得第二弹簧145向负极金属触点144产生推压的弹力,使得负极金属触点144更好的与所述扣式电池2的负极相接触,由于设置了第二套筒盖146,所述负极触点引线15与所述负极金属触点144连接后探出与所述第二套筒盖146,测量仪器通过与负极触点引线15相连,便可连接到所述扣式电池2的负极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正极夹片中设置放置扣式电池的凹槽,很好的固定了需要测量的扣式电池,即使在外力的作用下扣式电池也不会发生和电池夹具的相对位移,保证了扣式电池的连通效果。2、由于扣式电池安装完成后被塑料的绝缘层(即工程塑料材质的正负极夹片)包覆着,避免了相邻电池相互接触造成的短路。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也提高了电池测量的抗干扰能力和测量电池的利用率,减少了因测量造成的电池使用量进而降低了成本。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 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扣式电池的正极对应的正极夹片,所述正极夹片设有与扣式电池相匹配的凹槽; 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部、供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扣式电池的正极相接触的正极触点结构; 与所述扣式电池的负极对应的负极夹片; 设置在所述负极夹片、供与所述扣式电池的负极相接触的负极触点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正极触点结构相 连且探出于所述正极夹片的正极触点引线;与所述负极触点结构相连且探出与所述负极夹 片的负极触点引线。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式电池为圆形,所述凹槽为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极夹片与负极夹片为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夹片的圆截面大于所述扣式电池的圆截面;所述负极夹片的圆截面小于所述扣式电池的圆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触点结构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在临近所述凹槽的底部的一端设有第一探出口,所述第一套筒在远离所述第一探出口的一端设有第一装配口 ;在所述第一套筒内设有靠近所述第一探出口的正极金属触点和靠近所述第一装配口的第一弹簧,所述正极金属触点在所述第一弹簧作用下自所述第一探出口探出以与所述扣式电池的正极相接触; 所述负极触点结构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在面向所述正极夹片的一端设有第二探出口,所述第二套筒在远离所述第二探出口的一端设有第二装配口 ;在所述第二套筒内设有靠近所述第二探出口的负极金属触点和靠近所述第二装配口的第二弹簧,所述负极金属触点在所述第二弹簧作用下自所述第二探出口探出以与所述扣式电池的负极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探出口的尺寸要小于所述正极金属触点的直径,所述第一装配口的尺寸要大于等于所述正极金属触点的直径;所述第二探出口的尺寸要小于所述负极金属触点的直径;所述第二装配口的尺寸要大于等于所述负极金属触点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设有覆盖所述第一装配口的第一套筒盖,所述正极触点引线与所述正极金属触点连接后探出于所述第一套筒盖;所述第二套筒设有覆盖所述第二装配口的第二套筒盖,所述负极触点引线与所述负极金属触点连接后探出于所述第二套筒盖。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夹片和所述负极夹片的侧端分别对应连有弟一夹片控制片和弟_■夹片控制片。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夹片和所述负极夹片采用工程塑料材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扣式电池的测量夹具,包括与扣式电池的正极对应的正极夹片,所述正极夹片设有与扣式电池相匹配的凹槽;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部、供与所述扣式电池的正极相接触的正极触点结构;与所述扣式电池的负极对应的负极夹片;设置在所述负极夹片、供与所述扣式电池的负极相接触的负极触点结构;与所述正极触点结构相连且探出于所述正极夹片的正极触点引线;与所述负极触点结构相连且探出与所述负极夹片的负极触点引线。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正极夹片中设置放置扣式电池的凹槽,很好的固定了需要测量的扣式电池,保证了扣式电池也不会发生和电池夹具的相对位移,同时由于扣式电池被塑料的绝缘层避免了相邻电池相互接触造成的短路。
文档编号G01R1/04GK202421230SQ20122002751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0日
发明者张雪姣, 高成铨 申请人:协鑫动力新材料(盐城)有限公司

  • 专利名称:应变片引线和导线快速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变片弓I线和导线快速连接装置。背景技术:由于节约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火力发电站锅炉逐步向高参数、大容量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相应管道壁厚也越来越大,当采
  • 专利名称:利用角度进行长度、距离测量的测距尺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测量工具,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角度来测量距离或长度的工具。背景技术:目前测量垂直距离或两点之间的长度时,一般是用测量尺,人工测量。对于低矮的待测物或短的待测物还勉
  • 专利名称:一种二自由度操纵杆驱动试验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操纵杆驱动试验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侧杆操纵机构在民用飞机上的应用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相对于传统的中央杆盘 操纵方式,侧杆操纵杆具有如下优势重量轻、节省安装空
  • 专利名称:一种微粒速度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超高速微粒速度测量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超高速 撞击形成等离子体效应对微粒速度进行测量的装置。背景技术:在微粒撞击实验中,往往需要精确地测量微粒的飞行速度,对于飞行速度在千米秒
  • 专利名称:一种检测附子中二萜类生物碱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转运含量的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中药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附子中二萜类生物碱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转运含量的方法。背景技术:Caco-2细胞模型(the hum
  • 专利名称:氨(氨离子)的测定方法与氨(氨离子)诊断测定试剂盒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医学食品检验测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氨(氨离子)诊断测定方法及其试剂盒。背景技术:氨测定的方法有微量扩散法、离子交换法、酶法和氨电极法等。目
山东科威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全国服务热线:13062023238
电话:13062023238
地址:滕州市龙泉工业园68号
关键词:铣床数控铣床龙门铣床
公司二维码
Copyright 2010-2024 http://www.ruyicnc.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44495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