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植物用传感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用传感器装置的改进,该植物用传感器装置通过求出照射给作为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的植物等的测定光的反射率,借此可以掌握有关植物等的生长状况。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能力,准确掌握农作物生长状况而高效生产农作物越发受到人们重视。众所周知的是,将波长互不相同的两个测定光照射到用于测定生长状况的测定对象例如农作物上,获得来自该农作物的反射光,由此分别求出该农作物对两种测定光反射的反射率,基于上述两反射率,求出表示该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现提供一种植物用传感器装置(例如,参考日本特开2008-221625号公报),该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可以更好地获得来自农作物的反射光,从而通过更加准确地求出该归一化 植被指数(NDVI),进而妥善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现有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按照如下方式构成,即,将第I测定光照射到测定对象的第I照射区域,而且将第2测定光照射到测定对象的第2照射区域,由测定对象求出所述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的反射光,从而可以根据上述反射光的反射率获悉测定对象的生长状况。由此,通过降低由扰动光引起的光量成分的影响,更好地从农作物获得两个测定光的反射光,可更加准确求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更妥善地掌握农作物生长状况。因而,就现有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而言,在将波长互不相同的两个测定光照射到生长状况测定对象上时,第I发光部以及第2发光部并排排列,因而第I测定光的第I照射区域与第2测定光的照射区域难以保持一致。其原因在于,即使第I照射区域与照射区域在规定距离的面上保持了一致,在与所述规定距离偏移一定距离的面上,第I发光部与第2发光部的出射位置存在差异,也会引起第I照射区域与第2照射区域产生偏移。在育成状况对象一样的情况下,没有特别的问题,然而,在育成状况对象长有斑点等并不相同的情况下,成为反射光的不稳定因素,这有可能导致无法正常获得该反射光。因此,从更加妥善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的观点考虑,现有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用传感器装置,该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可以更好地从生长状况测定对象获得波长互不相同的两个测定光的反射光。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包括第I发光部,出射第I波长的第I测定光,以照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第2发光部,出射第2波长的第2测定光,以照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受光部,接收来自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的所述各测定光的反射光,输出受光信号;控制部,进行发光控制,而使来自所述第I发光部的第I测定光的出射与来自所述第2发光部的第2测定光的出射是不同的时间;光路合流装置,把来自所述第I发光部的第I测定光的第I出射光路和来自所述第2发光部的第2测定光的第2出射光路合流在一起;共同出射光路,把所述光路合流装置与向所述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出射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的出射部连接在一起。
图I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概要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两个植物用传感器装置设置在拖拉机TR上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植物用传感器装置的构成的概要框图;图4是用于说明第I温度调节元件以及第2温度调节元件的构成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第I发光部的发光量的大小为恒定的APC单元的概念的说明图;图6是为了使第I发光部的发光量的大小成为恒定,而控制第I光量控制部(APC 单元)以及第I发光部的发光计时的发光控制部(脉冲生成部)的构成的电路图;图7A是为了说明对来自受光单元的受光信号进行累计处理的一例而表示在图6中所示的周期脉冲PT的输出与来自受光单元(测定用受光部)的受光输出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7B是表示将受光输出分割为多个区间进行取样的状态的图表,图7C是表示在每个区间对各取样值进行加法运算,将由加法运算得到的每个区间内的最大值(在图示的例子中是K6)作为受光输出值求出的图表;图8是用于说明从运算处理单元(累计部)输出的各累计信号的说明图;图9是用于说明去掉噪音的两累计信号的说明图;图10是概要表示的说明图,用于说明照射光学系统的构成;图IlA以及图IlB是表示照射区域随圆柱形透镜的旋转而围绕出射光轴L旋转(自转)的模式说明图,图IlA表示在主视观测时沿纵向延伸的照射区域的状态,图IlB表示在主视观测时沿横向延伸的照射区域的状态;图12A以及图12B是表示由设置在拖拉机上的两个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形成的照射区域,绕着出射光轴L旋转(自转)的模式说明图,图12A表示两个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分别设置在侧面的状态,图12B表示两个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分别设置在斜前方的状态。具体施行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的实施例。首先,对本发明涉及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的大致构成进行说明。图I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照射状态;图2表示将两个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设置在拖拉机TR上的状态;图3表示两个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的构成。如图I所示,本发明涉及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可将第I测定光Pl和第2测定光P2照射到相同的照射区域IA。所述第I测定光Pl和第2测定光P2被设定成彼此不同的波长。另外,所述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波长是指,在各测定光的光谱中强度是波峰值的波长。在该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用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照射作为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的植物(参考图2的附图标记Cr),从上述生长状况测定对象获得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反射光Pr (参考图3),由此生成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对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各反射率。所谓“生长状况测定对象”是指应测定生长状况的对象,指蔬菜或者水果等所有农作物。后面,对基于该反射光Pr的获得进行反射率生成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对所述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反射率,可以用于判断作为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的植物(参考图2的附图标记Cr)的生长状况。例如,既作为第I测定光Pl采用红色波长区域的光,同时作为第2测定光P2采用红外波长区域的光,获得作为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的植物对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各反射率。如果将该红色波长区域的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取为R、红外波长区域的第2测定光P2的反射率取为I R的话,则可以利用R、IR,求出作为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其中包含的营养素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该归一化植被指数由(NDVI= (IR-R)/ (IR+R))表示。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设置有操作部(未图示)。该操作部进行操作用于执行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的各种功能。该各种功能包括基于后述的第I测定光P I以及第2测定光P2的照射、照射区域IA的旋转姿态的调整、根据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而执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计算等。此外,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设置有安装部11(参考图1),安装部11可以安装在任意部位。如图2所示,例如将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经安装部11而设置在作为农业用设备 的一例,即拖拉机TR上使用。在图2的例子中,在拖拉机TR的左右两侧各装载有一个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二者均可以将照射区域IA (参考图I以及图12)形成在拖拉机TR的侧部。利用两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将照射区域IA形成在该拖拉机TR自身行驶方向的两旁,因而,能够通过在种植的农作物Cr的两旁通行的方式,获得该农作物Cr的生长状况(归一化植被指数)。本例的拖拉机TR上,装设有肥料分散机Fs (参考图12)。该肥料分散机Fs在控制部的控制下(未图示)可以调整分散的肥料量,该控制部经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的后述驱动电路40和驱动电路41 (参考图3),可与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 (CPU23)进行数据交换,该肥料分散机F s根据由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得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来分散肥料量。因而,只要该拖拉机TR沿栽种有农作物Cr的农地行驶,即可按照农作物Cr的生长状况,将适量肥料分散给该农作物Cr,从而可高效栽种农作物Cr。如图3所示,该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具有发光单元21、受光单元22、CPU (控制单元)23、APC单元24和运算处理单元25。所述发光单元21具有第I发光部26、第2发光部27、第I温度调节元件28、第2温度调节元件29、第I温度检测元件30和第2温度检测元件31。第I发光部26是用于出射第I测定光Pl的发光部件。在本实施例中,该第I发光部26由出射光的波峰值波长为735nm的脉冲振动型激光二极管(PLD)组成,可以出射红色波长区域(第I波长)的光。第2发光部27是用于出射第2测定光P2的发光部件。在本实施例中,该第2发光部27由出射光的波峰值的波长为808nm的脉冲振动型激光二极管(PLD)组成,可以出射红外波长区域(第2波长)的光。如后所述,所述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在测定光输出控制部(APC单元24以及运算处理单元25)的控制下工作(输出调整以及亮灯、灭灯)。因需要调整所述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的温度,还设置有第I温度调节元件28、第2温度调节元件29、第I温度检测元件30和第2温度检测元件31。第I温度调节元件28以及第2温度调节元件29用于对第I发光部26和第2发光部27进行加热或者冷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I温度调节元件28以及第2温度调节元件29均由波尔贴效应型元件形成,第I温度调节元件28的尺寸以及形状与第I发光部26相适;同时,第2温度调节元件29呈大尺寸的长方形,其可以放置第2发光部27和第I温度调节元件28两者(参考图4)。第I温度检测元件30检测第I发光部26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由热敏电阻形成;第2温度检测元件31检测第I发光部27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由热敏电阻形成。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单元21的第2温度调节元件29安装在底座基板32上,在该第2温度调节元件29上设置有大小大体与之相等的金属板33。在该金属板33上,在其一个角部设置有第2发光部27,且在对角位置的角部上,介由第I温度调节元件28而设置有第I发光部26。因而,第2发光部27经金属板33以及第2温度调节元件29而安装在底座基板32上。此外,第I发光部26经第I温度调节元件 28、金属板33以及第2温度调节元件29,安装在底座基板32上。第I温度检测元件30安装在所述第I发光部26上,同时第2温度检测元件31安装在第2发光部27上。另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光单元21还具有作为第3温度检测元件34的热敏电阻,该热敏电阻是检测设置有各种电路的印制电路基板PCB的温度。该第3温度检测元件34邻近例如受光部(受光元件22 (测定用受光部35)和APC单元24 (监视用受光部42)),从而可以检测设置有所述受光部的驱动电路的印制电路基板PCB的温度,并用于该受光部的受光信号的管理。将发光单元21的第I温度检测元件30、第2温度检测元件31以及第3温度检测元件34的检测输出输入至CPU23。CPU23基于来自第I温度检测元件30的结果,控制第I温度调节元件28使第I发光部26的温度保持恒定,还基于来自第2温度检测元件31的结果,控制第2温度调节元件29使第2发光部27的温度保持恒定。因而,CPU23,既作为控制第I发光部26的温度的第I温度控制电路而发挥作用,同时也作为控制第2发光部27的温度的第2温度控制电路而发挥作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2温度调节元件29直接调节第2发光部27的温度,还介由第I温度调节元件28调节第I发光部26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2温度调节元件29由波尔贴效应型元件形成,因而可以通过CPU23控制通电方向的方式进行温度调节。如图4所示,若沿箭头方向I 2通电,则第2温度调节元件29放热,介由金属板33加热第2发光部27 ;若沿箭头方向I 2’通电,则第2温度调节元件29吸热,介由金属板33冷却第2发光部27。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I温度调节元件28由波尔贴效应型元件形成,因而可以通过CPU23控制通电方向的方式进行温度调节。若沿箭头Il方向通电,则第I温度调节元件28放热,加热第I发光部26,若沿箭头方向II’通电,则吸热,冷却第I发光部26。此时,因第I温度调节元件28 (第I发光部26)介由金属板33设置在第2温度调节元件29上,故会受到第2温度调节元件29的吸热、放热影响,因此,利用CPU23进行温度调节时,需要考虑第2温度调节元件29的温度影响。如图3所示,受光单元22具有测定用受光部35、增幅电路36和A/D变换器37。测定用受光部35可以获得由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照射过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产生的反射光Pr,若光入射到受光面,则输出对应于该光量的电信号。在本实施例中虽未图示,但所述测定用受光部35由6个TO (光电二极管)形成。测定用受光部35向增幅电路36输出电信号(检测输出)。在从测定用受光部35输出的电信号中,既包括与从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反射的反射光Pr的光量对应的电信号,也包括与扰动光的光量对应的电信号。所述增幅电路36将输进的电信号适当增幅,输出给A/D变换器37。所述A/D变换器37将输进的电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输出至运算处理单元25。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CPU23 (中央运算处理装置)作为控制单元发挥作用,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总体控制从外部电力供给源38经电源电路39提供电力的各构成部。所述CPU23能够经对应RS-232C的规格的驱动电路40、可存储通信的驱动电路41,与外部进行数据交互,从而可以获得驱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所需的数据或者程序。不仅如此,如上所述,CPU23可以对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进行温度调节(第I温度调节元件
28以及第2温度调节元件29的驱动控制)。如后所述,CPU23还作为运算部发挥作用,所述运算部,基于从运算处理单元25(运算处理单元25的累计部45)输出的累计信号,计算照射过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相对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及第2测定光P 2的反射率,而且,基于该计算结果(各反射率),计算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 )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因而,CPU23即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可以利用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获得有关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的生长状况的信息。 APC单元24用于将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的输出能量、即出射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强度(发光量大小)稳定在规定大小(反馈控制)。该APC单元24具有监视用受光部42、增幅电路43和反馈电路44。如后所述,监视用受光部42是为了获得在从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 (作为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的出射部的圆柱形透镜70)出射之前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 2的一部分光束而设置的(参考图5以及图10)。若光入射到受光面上,则所述监视用受光部42输出对应其光量的电信号,在本实施例中监视用受光部42由(光电二极管)形成。如图3以及图5所示,监视用受光部42将电信号(检测输出)输出给增幅电路43。所述增幅电路43将输进来的电信号适当增幅后,输出给反馈电路44。该反馈电路44基于输进来的电信号,控制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的驱动电流,使受光信号的大小保持恒定。由此进行自动控制,使从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出射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强度保持恒定。后面对详细构成进行描述。APC单元24的监视用受光部42作为辅助受光元件发挥作用,该辅助受光元件用于接收从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照射给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中的一部分光;另外,APC单元24的增幅电路43和反馈电路44作为光量控制部发挥作用,该光量控制部基于来自辅助受光元件的受光信号,控制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的输出能量,从而使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强度保持恒定。运算处理单元25由例如FPGA (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形成,如图3所示,运算处理单元25具有累计部45,在规定时间内对测定用受光部35的受光信号进行累计,输出累计信号;发光控制部(脉冲生成部)46,生成用于控制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的发光的脉冲信号。后面对累计部45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脉冲生成部46生成用于控制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的发光的脉冲信号,使第I发光部26的发光与第2发光部27在不同时间发光,并将所述脉冲信号输出给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因而,运算处理单元25 (脉冲生成部46)作为测定光输出控制部发挥作用,与APC单元24协同工作,控制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的驱动(输出调整以及灭灯)。在本实施例中,测定光输出控制部(运算处理单元25)驱使第I发光部26和第2发光部27以相同的时间幅度交替出射,并设定在各自出射后相等时间的驱动停止(灭灯)时间。接下来,对于控制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的驱动的测定光输出控制部的光量控制部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该光量控制部用于控制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的输出能量,以使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强度保持恒定。另外,光量控制部用单个监视用受光部42,借助与之对应的光量控制电路,分别输出第I发光部26和第2发光部27的输出能量,两者的光量控制电路的构成以及作用相等,如下所述,用图6对于使用监视用受光部42的第I发光部26的光量控制电路进行说明,并省略第2发光部27的光量控制电路。图6是表示发光控制部(脉冲生成部46)的构成的电路图,所述发光控制部(脉冲生成部46)控制为了使第I发光部26的发光量的大小保持恒定而控制的第I光量控制部(APC单元24)以及第I发光部26的发光时间。
图6中所示的第I发光部26的光量控制电路具有可以接收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一部分的监视用受光部42。电压+V经电阻R1,外加于所述监视用受光部42的阴极。监视用受光部42的阴极与电阻Rl的连接点经电容(电解电容)Cl而接地。电容器C2与该电容Cl并联连接。监视用受光部42的阴极经电阻R2接地。监视用受光部42的阴极与电阻R2的连接点,与运算放大器ICl (以下也称为放大器ICl)的负输入端子-连接。所述放大器ICl的阳输入端子+,经电阻R3接地。放大器ICl的输出端子,经反馈电阻R4而连接到放大器ICl的阳输入端子+上。电容器C3与该反馈电阻R4并联连接。放大器ICl与电阻Rf R4、电容器Cf C3协同工作,将来自监视用受光部42的脉冲式受光信号SI (与接收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对应的电信号)变换成电流、电压,而且,放大器ICl还具有输出将所述脉冲式受光信号SI经增幅后得到的受光信号S’的功能。放大器ICl的输出端子经模拟开关元件SW (以下也称为开关SW)以及电阻R5,与运算放大器IC2 (以下也称为放大器IC2)的正输入端子+连接。放大器IC2的正输入端子+与电阻R5的连接点,经电容器C4接地。放大器IC2的输出端子与该放大器IC2的负输入端子连接,且经电阻R6与运算放大器IC3 (以下也称为放大器IC3)的负输入端子-连接。若输入后述脉冲PT1,则开关SW呈接通状态,经电阻R5将放大器ICl的输出端子和放大器IC2的正输入端子+导通。即,若开关SW呈接通状态,则增幅后的脉冲的受光信号S’输出给放大器IC2的正输入端子+。放大器IC2具有如下功能,即,与电阻R5、电容器C4、电阻R5协同工作,使脉冲受光信号SI,平滑,作为连续受光信号SI”输出给后段的放大器IC3的负输入端子_。放大器IC2的正输入端子+经电容器C5接地。电阻R7与该电容器C5并联连接。电压V经电阻R8,外加于所述放大器IC3的负输入端子-和电容器C5的连接点。放大器IC3的输出端子经电容器C6,与所述放大器IC3的负输入端子-连接。放大器ICl的输出端子经反馈电阻R4,与放大器ICl的正输入端子+连接,并与晶体管Tr的基极。电压C外加于所述晶体管Tr的集电极。此外,晶体管Tr的发射极与场效应型晶体管FETl (以下也称为FETl)的门极连接,且经电阻R9接地。电容器C7与电阻R9并联连接。FETl的漏极与激光二极管PLD即第I发光部26的阴极连接。电压C外加于所述第I发光部26的阴极。FETl的源极经电阻R10,与场效应型晶体管FET2 (以下也称为FET2)的漏极连接。FET2的源极接地。放大器IC3对从放大器IC2的输出端子输出的输出电压(连续受光信号SI”)与由电容器C5、电阻R7以及电阻R8规定的基准电压Vr进行比较,将来自放大器IC3的输出电压与基准电压Vr的差分电压S V输出至晶体管FETl的基极。基于输入的差分电压S V,晶体管FETl控制FETl的门极电压,使从第I发光部26出射的第I测定光Pl的发光量保持恒定。反馈电路大体由所述放大器IC3、晶体管FET1、电阻R7 R9和电容器C5飞7。脉冲生成部46将运算处理单元25的周期脉冲PT输入至开关SW以及FET2的门 极。脉冲生成部46—边维持规定间隔,一边用来以相同的时间幅宽交替地出射第I发光部26和第2发光部27的周期脉冲PT。FET2通过将周期脉冲PT输入至门极,而周期性接通/切断;开关SW通过将周期脉冲PT输入至门极,而周期性接通/切断。由此,电流沿箭头方向呈周期性流至第I发光部26,呈周期性发光(脉冲发光),因而出射脉冲与周期脉冲PT对应的第I测定光Pl。如图7A所示,从运算处理单元25的脉冲生成部46输出的周期脉冲PT具有使第I发光部26周期性发光的脉冲PTl和使第2发光部27周期性发光的脉冲PT2。周期脉冲PTl和周期脉冲PT2以彼此相等的时间幅宽而交替产生,并以相等的时间幅宽交替出射第I发光部26和第2发光部27。此外,从周期脉冲PTl产生到周期脉冲PT2产生为止的时间幅宽、与从周期脉冲PT2产生到周期脉冲PTl产生为止的时间幅宽,两者设定得相等,在第I发光部26和第2发光部27的其中之一出射后,在两者相等的时间内停止(灭灯)驱动。因而,周期脉冲PTl和周期脉冲PT2按照彼此相等的周期来设定。如上所述,运算处理单元25的累计部45具有累计功能,该累计功能是说,在规定时间内对来自受光单元22 (受光单元22的测定用受光部35)的受光信号进行累计,并输出累计信号。生成具有表示在图7A中的周期脉冲PTl和周期脉冲PT2的周期脉冲PT,据此输出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于是,受光单元22的测定用受光部35 (参考图3)获得包括第I测定光Pl的反射光成分和由扰动光引起的扰动光在内的光量(接收),同时还获得包括第2测定光P2的反射光成分和由扰动光引起的扰动光成分在内的光量(接收)。因而,受光单元22周期性交替输出受光信号SNl和受光信号SN2,所述受光信号SNl与包括第I测定光Pl的反射光成分和由扰动光引起的扰动光在内的光量相适,所述受光信号SN2与包括第2测定光P2的反射光成分和由扰动光引起的扰动光在内的光量相适。运算处理单元25的累计部45若收到来自受光单元22的受光信号,则执行第I累计步骤和第2累计步骤,其中,所述第I累计步骤与脉冲生成部46对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进行的亮灯控制相同步,所述第2累计步骤与脉冲生成部46对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进行的灭灯控制相同步。在所述第I累计步骤,将包含第I测定光Pl的反射光成分在内的受光信号SNl累计规定数量,同时还将包含第2测定光P2的反射光成分在内的受光信号SN2累计规定数量,并将每个测定光的累计结果输出至CPU23。在第2累计步骤,将停止出射第I测定光Pl之后的脉冲受光信号、即作为已去掉第I测定光Pl的反射光成分的脉冲受光信号的受光信号SNl累计规定数量,同时还将停止出射第2测定光P2之后的、作为(已去掉第2测定光P2的反射光成分的)脉冲受光信号的受光信号SN2累计规定数量。所述规定数量的受光信号SNl累计得到的累计结果和所述规定数量的受光信号SN2累计得到的累计结果,输出至CPU23。下面,对利用所述运算处理单元25的累计部45执行的累计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如图7B所示,累计部45把受光信号SNl的脉冲幅宽分割为区间tftlO,在每个区间(tl、10各区间),对受光输出进行多次取样,对各取样值进行加法运算(累计),并暂时存储在该加算值。此时,例如在区间tl,抽取8次受光输出,加法运算8个取样值,如图7C所示获得加算值Kl,并暂时存储在该加算值Kl。同样累计部45执行处理,获得对应各区间的加算值K2 K10的值,从加算值Kl-KlO的值中提取最大加算值,将提取出的加算值作为表示受光信号SNl的波峰值(最大值)的受光输出值来获得。在图7C所示的例子中,受光输出值(受光信号SNl (参考图B)的波峰值)是加算值K6。对于图7A中所示的多个受光信号SN1,累计部45 (运算处理单元25)分别执行其受光输出值(波峰值)的获得,对规定数量的各受光信号SNl的受光输出值(波峰值)进行加 法运算,从而获得第I测定光Pl的反射光成分受过强调的第I累计信号ISla (参考图8)。另外,对于多个受光信号SN2,累计部45也进行同样的运算,根据取样而分别获得多个受光信号SN2的受光输出值(波峰值),对规定数量的各受光信号SN2的受光输出值(波峰值)进行加法运算,从而获得第2测定光P2的反射光成分受过强调的第I累计信号ISlb(参考图8)。所述第I累计信号ISla以及第I累计信号ISlb的获得作为第I累计步骤。对于多个受光信号SN1,累计部45也进行同样的运算,根据取样而分别获得多个受光信号SNl的受光输出值(波峰值),对规定数量的各受光信号SNl的受光输出值(波峰值)进行加法运算,从而去掉第I测定光Pl的反射光成分,获得仅由扰动光引起的第2累计信号IS2a(参考图8)。接着,对于多个受光信号SN2,累计部45也进行同样的运算,根据取样而分别获得多个受光信号SN2的受光输出值(波峰值),对规定数量的各受光信号SN2的受光输出值(波峰值)进行加法运算,从而去掉第2测定光P2的反射光成分,获得仅由扰动光引起的第2累计信号IS2b(参考图8)。所述第2累计信号IS2a以及第2累计信号IS2b的获得作为第2累计步骤。如上所述,根据运算处理单元25 (它的累计部45),将第I累计信号ISla、第I累计信号ISlb、输入第2累计信号IS2a和第2累计信号IS2b输入CPU23中。于是,CPU23让第I累计信号ISla减去第2累计信号IS2a,从而计算出表示去掉了由扰动光引起的光量成分的第I测定光Pl的反射光成分的第I受光信号ISa (参考图9);另外,CPU23让第I累计信号ISlb减去第2累计信号IS2b,从而计算出表示去掉了由扰动光引起的光量成分的第2测定光P2的反射光成分的第2受光信号ISb (参考图9)。此后,CPU23针对照射过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基于第I发光部26的全发光量和第I受光信号ISa来计算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而且基于第2发光部27的全发光量和第2受光信号ISb来计算第2测定光P 2的反射率,算出归一化植被指数。因而,根据将由扰动光引起的光量成分的影响降至极低的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和第2测定光P 2的反射率,CPU23可以获得照射过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所以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有关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的生长状况的信息。如上所述,有关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的生长状况的信息,可以作为数据,经驱动电路40和驱动电路41而输出至外部。接下来,参考图10至图12来说明本发明涉及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的特征点。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具有照射光学系统60,该照射光学系统60由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形成规定的照射区域I A (参考图11以及图12)。图10是概要表示的说明图,用于说明照射光学系统60的构成。在图11中为了易于理解而省略了半透半反镜69。照射光学系统60除具有发光单元21的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以外,还具有第I透镜61、第2透镜62、分色镜63、第3透镜64、光纤65、卷绕部件66、第4透镜67、第5透镜68、半透半反镜69、圆柱形透镜70和监视用受光部42。第I透镜61与第I发光部26相对设置,从第I发光部26出射的光即第I测定光P1,成为与第I出射光轴LI平行的光束。第2透镜62与第2发光部27相对设置,从第2发光部27出射的光即第2测定光P2,成为与第2出射光轴L2平行的光束。第2出射光轴 L2和第I出射光轴LI相互垂直设置,在两者交叉的位置上设置有分色镜63。分色镜63允许从第2发光部27发出的第2测定光P2透过,第2测定光P2在与第2出射光轴L2同一条直线上的出射光轴L上朝向第3透镜64行进,而且从第I发光部26发出的第I测定光Pl在出射光轴L上朝向第3透镜64反射。实际上,在第2出射光轴L2与出射光轴L之间,因分色镜63的光学性质而产生偏差(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因而,为了使透过分色镜63之后的第2测定光P2在出射光轴L上行进(第2出射光轴L2位于出射光轴L上),要设定第2发光部27相对分色镜63以及第I发光部26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分色镜63反射至少735nm周边的波长区域的光(红色波长区域(第I波长))并且允许808nm周边的波长区域的光(远红外波长区域(第2波长))透过。因而,分色镜63作为光路合流机构发挥作用,该光路合流机构用于使从第I发光部26发出的第I测定光Pl的出射光路和从第2发光部27发出的第2测定光P 2的出射光路合流在一起,在同一出射光轴L上面朝第3透镜64 (后述共同出射光路)。第3透镜64将由分色镜63反射来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穿透分色镜63的第2测定光P2,汇集到设置在光纤65的一端上的入射端面65a上。另外,也可以如下结构,即第I发光部26和第2发光部27的设定位置相互颠倒。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还需要将第I温度调节元件28安装在第I发光部26已改变的设定位置上。同样,分色镜63允许从第I发光部26发出的第I测定光Pl透过,在与第2出射光轴L2同一条直线上的出射光轴L上朝向第3透镜64行进,而且从第2发光部27发出的第2测定光P2在出射光轴L上朝向第3透镜64反射,从而可具有妥善对波长区域的反射作用。从上述光纤65的入射端面65a入射进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从设置在上述光纤65的另一端的出射端面65b出射。光纤65具有使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在光纤65内一边混合一边行进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促进上述混合作用而施行混模(mode scrambler)处理。该混模处理是说,在光纤65的导光路内,诱导模式之间的光电力的相互交换。在本实施例中,该混模处理是通过将光纤65卷绕在卷绕部件66上而进行的。所述卷绕部件66通过将光纤65在允许弯曲半径的范围内加以卷绕,从而进行混模处理。在沿与行进方向垂直的面观测时,光纤65 (光纤65的出射端面65b)射出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强度均匀一致,且没有偏光(随机偏光)形成。在沿与行进方向垂直的面观测时,从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出射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形成椭圆形,然而,在光纤65的混合作用,从出射端面65b出射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却形成与光纤65的出射端面65b对应的圆形。所述光纤65将从入射端面65a入射进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在出射光轴L上从出射端面65b起朝向第4透镜67出射。所述第4透镜67使从出射端面65b出射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成为与出射光轴L相平行的光束。在该出射光轴L上设置有半透半反镜69。该半透半反镜69使一部分的入射进来的平行光束(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透过,且剩余部分反射至分支出射光轴Lb上,在该分支出射光轴Lb配置有第5透镜68。该第5透镜68将由半透半反镜69反射来的平行光束(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汇集到在分支出射光轴Lb上的监视用受光部42的入射面42a上。如上所述,该监视用受光部42用于构成APC单元24 (参考图3等)。因而,半透半反镜69发挥光束分支机构的作用,该光束分支机构用于将入射来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一部分转换至用于构成测定输出控制部的监视用受光部42。因而,APC单元24可以利用经过光纤65 (共同出射光路)而强度均匀分布的无偏光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来调整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的输出能量。 此外,在经过半透半反镜69的出射光轴L上设置有圆柱形透镜70。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该圆柱形透镜70是在沿垂直于出射光轴L的平面观测时,仅在一个方向具有折射效果的光学部件,该圆柱形透镜70,将穿过半透半反镜69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在沿垂直于出射光轴L的平面的一个方向上放大。在此,如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在从光纤65的出射端面65b出射时,在沿垂直于出射光轴L的平面观测会呈圆形。穿过半透半反镜69的截面为圆形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在圆柱形透镜70作用下,形成仅将一个方向放大至规定大小的尺寸的椭圆形(参考图11以及图12)。圆柱形透镜70,在旋转驱动部71 (参考图10)的作用下,以出射光轴L为中心进行旋转(自转动)的方式安装(参考图IlA以及图11B)。将该旋转驱动部71 (图示省略)固定设置在收容植物用传感器10中的照射光学系统60的壳体中。该照射光学系统60的圆柱形透镜70形成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出射面。因而,如图IlA以及图IlB所示,在照射光学系统60中,借助旋转驱动部71 (参考图10),驱动圆柱形透镜70绕出射光轴L旋转(自转),则沿垂直于出射光轴L的平面观测可知,可以改变用于放大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方向(上述的那个方向),由此可以使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照射的照射区域IA围绕出射光轴L旋转(自转)。如上所述,在该照射光学系统60中,按照运算处理单元25对脉冲生成部46的亮灯控制,第I测定光Pl从第I发光部26出射,同时第2测定光P2从第2发光部27出射。从第I发光部26出射的第I测定光P1,经过第I透镜61而分色镜63反射,在出射光轴L上,朝向第3透镜64行进。从第2发光部27出射的第2测定光P2,经第2透镜62以及分色镜63,在出射光轴L上朝向第3透镜64行进。因而,在照射光学系统60中,第I测定光Pl的出射光路和第2测定光P2的出射光路借助分色镜63合流在一起,在出射光轴L上朝向第3透镜64。向所述第3透镜64行进的光束(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从入射端面65a入射进光纤65,经该光纤65的导光路,从出射端面65b出射,向第4透镜67行进。作为经过在出射光轴L上的第4透镜67的光束(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其中部分光束由半透半反镜69反射,经过分支出射光轴Lb上的第5透镜68,入射至监视用受光部42 ;另一部分光束由圆柱形透镜70沿一个方向放大而形成椭圆形,从该圆柱形透镜70出射。因而,经过第3透镜64、光纤65、第4透镜67以及半透半反镜69,朝向圆柱形透镜70的光路,可以作为共同出射光路发挥作用,该共同出射光路将作为光路合流机构的分色镜63和作为规定出射面的出射部的圆柱形透镜70连接在一起。综上所述,在照射光学系统60中,可以使第I测定光Pl和第2测定光P2,从相同的圆柱形透镜70出射在同一出射光轴L上,且第I测定光Pl和第2测定光P 2均可以形成呈椭圆形状的同一照射区域IA。如图11所示,在照射光学系统60中,通过利用旋转驱动部71 (参考图10)驱使圆柱形透镜70妥善旋转,从而可以使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照射的照射区域IA绕出射光轴L旋转(自转)。像这样,在本发明涉及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的照射光学系统60中,设置有光路合流机构(在本实施例中是分色镜63),将从第I发光部26出射的第I测定光Pl的出射光路和从第2发光部27出射的第2测定光P2合流在一起;共同出射光路(第3透镜64、光 纤65、第4透镜67以及半透半反镜69),从该光路合流机构起至出射部(在本实施例中是圆柱形透镜70),因而,第I测定光Pl和第2测定光P2可以从单个出射部(圆柱形透镜70)在同样的出射光轴L上出射,第I测定光Pl照射的照射区域(照射区域IA)和第2测定光P 2照射的照射区域(照射区域IA)可以保持一致。因而,可以在相等的条件下,由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照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从而可以妥善获得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对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和对第2测定光P2的反射率。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由于第I测定光Pl和第2测定光P2在由光路合流机构合流且经过共同出射光路以后,从单个出射部(圆柱形透镜70)在同样的出射光轴L上出射,因而不论距离出射面(圆柱形透镜70)的距离多远,第I测定光Pl照射的照射区域(照射区域IA)和第2测定光P2照射的照射区域(照射区域IA)均可以保持一致。此外,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由于一部分的共同出射光路由光纤65形成,所以可以对第I测定光Pl和第2测定光P2进行混合,可以使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成为强度均匀分布且无偏光(偏光)的光束。因而,可以更好地获得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对对第I测定光Pl和第2测定光P2的反射光,可以更好地获得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对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和对第2测定光P2的反射率。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出射面(出射部)由圆柱形透镜70形成,所以可以很简单地设定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照射区域IA的形状。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用于形成出射面(出射部)的圆柱形透镜70,受旋转驱动部71驱动,而绕出射光轴L自如旋转(自转),因而,只要适当调整圆柱形透镜70绕出射光轴L旋转的旋转姿态,即可改变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照射区域IA绕出射光轴L得到的旋转姿态。例如,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安装在拖拉机TR上的状态不受局限,可以适当对照射区域IA形成在拖拉机TR周边的位置进行调整(参考由实线和双点划线表示的照射区域IA),因而可以提高安装在拖拉机TR上的自由度。图12表示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相对于装载有肥料分散机Fs的拖拉机TR的安装状态的一例,图12A表示在侧面设置有两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的状态,图12B表示在斜前方设置有两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的状态。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即使两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相对拖拉机TR的安装状态发生改变,也可对照射区域IA形成在拖拉机TR周边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适当调整圆柱形透镜70绕出射光轴L旋转得到的旋转姿态),从而可以与肥料分散机Fs分散肥料的区域相适合。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用于形成出射面(出射部)的圆柱形透镜70,受旋转驱动部71驱动,而绕出射光轴L自如旋转(自转),因而,例如,如图12所示,即使在已经将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安装在拖拉机TR之后,也可对照射区域IA形成在拖拉机TR周边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参考由实线和双点划线表示的照射区域IA),根据用途可以用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照射任意位置(照射区域IA),从而可以利 用所述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获得有关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的生长状况的信息。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将形成部分共同出射光路的光纤65卷绕在卷绕部件66上,以施行混模处理,因而,可以进一步高效混合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可以使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成为强度确实得到均匀分布的无偏光(随机偏光)的光束。在实际制造这种构成时,从第I发光部26出射的第I测定光Pl的偏光比为20 1,从出射端面65b出射的第I测定光Pl的偏光比与之对比,可以改进为I. I I。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通过将所述光纤65卷绕在卷绕部件66上,从而对光纤65进行混模处理,这样结构可以变得简单小巧。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采用如下构成,即,利用APC单元24的监视用受光部42,接收由光纤65混合过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中的一部分,因而,可以更好地获得从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出射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可以更好地调整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的输出能量。由此,因为将更为稳定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照射到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上,所以可以更好地获得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对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和对第2测定光P2的反射率。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在利用光纤65对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进行混合,并形成截面圆形的强度均匀分布的无偏光的光束之后,进而采用圆柱形透镜70,设定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照射的照射区域IA的形状,因而可以形成形状、大小尺寸以及强度分布均很稳定的照射区域IA。可以更好地获得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对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和对第2测定光P2的反射率。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在利用光纤65对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进行混合,并形成截面圆形的强度均匀分布的无偏光的光束之后,进而采用圆柱形透镜70,设定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照射的照射区域IA的形状,因而,通过适当设定光纤65 (光纤65的出射端面65b)的直径尺寸、第4透镜67的光学特性以及圆柱形透镜70的光学特性,可以适当设定照射区域IA的形状以及大小尺寸。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根据适当获得的对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和对第2测定光P2的反射率,可以获得照射过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可以更准确地获得有关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的生长状况的信息。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在更稳定的从照射过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反射的反射光Pr中,降低起因于扰动光的引起的光量成分的影响,可以算出对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和对第2测定光P2的反射率,从而可以极其准确地获得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极其准确地获得有关该生长状况的信息。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采用如下结构,即,从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出射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通过光纤65而从光纤65的出射端面65b出射,因而,可以大幅放大实质上的光源面积,从而很容易实现激光安全基准(规格)。其原因在于,光纤65的出射端面65b与由脉冲振动型的激光二极管(PLD)构成的第I测定光Pl以及第2测定光P2的光源面积(出射部位的面积)相比极其大。在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中,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由第I温度检测元件30、第I温度调节元件28、第2温度检测元件31和第2温度调节元件29来调节温度,因而可以更稳定地出射第I发光部26以及第2发光部27,从而可以更好地获得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农作物Cr)对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和对第2测定光P2的反射率。除上述构成以外,所述出射部具有,沿垂直于出射光轴的平面观测时,仅在一个方 向上具有折射效果的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以可绕所述出射光轴旋转的方式安装,这样可以很简单地设定由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照射的照射区域的形状。用于形成出射部且仅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折射效果的光学部件,可围绕出射光轴自如旋转(自转),因而,只要适当调整从出射光轴的周围观测的该光学部件的旋转姿态,即可改变由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形成的照射区域且从出射光轴周围观测的旋转姿态。在利用光纤对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进行混合,并形成截面圆形的强度均匀分布的无偏光的光束之后,进而采用仅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折射效果的光学部件,设定由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照射的照射区域的形状,因而,可以形成形状、大小尺寸以及强度分布均很稳定的照射区域IA。从而可以更好地获得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对第I测定光的反射率和对第2测定光的反射率。除上述构成以外,所述共同射出光路具有,比所述光纤更靠近所述出射部一侧的光束分支机构,该光束分支机构将在通过的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中的部分光束分流至测定光输出控制部,所述测定光输出控制部可以获得由光纤混合后的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的一部分,因而,可以基于获得的信息更好地获得所述的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更好地调整第I发光部以及第2发光部的输出能量。将更为稳定的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照射到生长状况测定对象,从而很好地获得该该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对第I测定光的反射率和对第2测定光的反射率。因而,本发明涉及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可以更好地获得来自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的波长互不相同两个测定光的反射光。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作为本发明涉及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的一例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进行说明,然而,植物用传感器装置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采取如下内容,即,所述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包括第I发光部,出射第I波长的第I测定光,以照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第2发光部,出射第2波长的第2测定光,以照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受光部,接收来自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的所述各测定光的反射光,输出受光信号;控制部,进行发光控制,而使来自所述第I发光部的第I测定光的出射与来自所述第2发光部的第2测定光的出射是不同的时间;光路合流装置,将来自所述第I发光部的第I测定光的第I出射光路和来自所述第2发光部的第2测定光的第2出射光路合流在一起;共同出射光路,把所述光路合流装置与向所述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出射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的出射部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I测定光Pl (第I发光部26)使用了波峰值波长是735nm的光(光束),然而其也可是红波长区域(第I波长)的光(光束),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2发光部(第2发光部27 )使用了波峰值波长是808nm的光(光束),然而其也可是红外的波长区域(第2波长),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以农作物即农作物Cr作为生长状况测定对象为例来说明,然而,只要能够利用对波长互不相同的两个测定光反射的反射率,来掌握生长状况,栽种的植物或者自生植物均可用作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计算对第I测定光Pl的反射率时,使用了第I发光部26的全部发光量,然而,根据来自监视用受光部42的受光信号和第I受光信号I Sa,即可计算对第 I测定光Pl反射的反射率,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计算对第2测定光P2反射的反射率时,使用了第2发光部27的全部发光量,然而,根据来自监视用受光部42的受光信号和第I受光信号ISb,即可计算对第2测定光P2反射的反射率,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综上所述,对本发明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均可以对所述实施例进行各种变更或者追加等。
权利要求
1.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I发光部,出射第I波长的第I测定光,以照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 第2发光部,出射第2波长的第2测定光,以照射生长状况测定对象; 受光部,接收来自生长状况测定对象的所述各测定光的反射光,输出受光信号; 控制部,使所述第I发光部的第I测定光的出射与来自所述第2发光部的第2测定光的出射在不同时间进行; 光路合流装置,把所述第I发光部的第I测定光的第I出射光路和所述第2发光部的第2测定光的第2出射光路合流在一起; 共同出射光路,把所述光路合流装置与向所述生长状况测定对象出射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的出射部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I所示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同出射光路的至少一部分由光纤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示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光纤实施过混模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I所示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射部具有沿垂直于出射光轴的平面观测时,仅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折射效果的光学部件, 所述光学部件以可绕所述出射光轴旋转的方式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用传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同射出光路具有比所述光纤更靠近所述出射部一侧的光束分支机构,该光束分支机构将在通过的第I测定光以及第2测定光中的一部分光束分流至测定光输出控制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植物用传感器装置(10),包括第1发光部(26),出射第1波长的第1测定光(P1),以用于照射生育状况测定对象(Cr);第2发光部(27),出射第2波长的第1测定光(P2),以用于照射生育状况对象;受光部(35),接收来自生育状况对象的各测定光的反射光(Pr),输出受光信号;控制部(24),进行发光控制,使第1发光部(26)的出射和第2发光部(27)的出射是不同的时间;光路合流机构(63),将来自第1发光部(26)的第1测定光的第1出射光路和来自第2发光部(27)的第2测定光的第2出射光路合流在一起;通用出射光路(64)、(65)、(66)以及(69),将光路合流机构、与向生育状况测定对象出射第1测定光以及第2发光部的出射部连接在一起。
文档编号G01N21/55GK102798616SQ201210167529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6日
发明者林邦广, 赵鹏 申请人:株式会社拓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