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多用量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利用同一个量具测量出被加工零件倒角宽度与角度的多用量规。
背景技术:
某些高精密专用零件,其倒角部位在装配时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零件自然倒角的宽度与角度必须控制准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对零件尺寸要求较为严格,用普通的游标卡尺和万能量角器无法准确测量,只能拿到高精密的投影仪或轮廓仪上进行测量。但这种测量方式效率低下,只能适用于单件零件的测量,不能满足大批量零件测量的需要,从而制约了生广效率的提闻。经检索,没有发现能同时对零件倒角处的宽度和角度同时测量的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多用量规,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利用同一个量具测量出被加工零件倒角宽度与角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零件的测量效率低下而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多用量规,包括量具钢板,其特征在于在量具钢板的一侧开有多个测量倒角尺寸宽度的槽型,在量具钢板的另一侧开有多个测量倒角角度的量角斜面。所述槽型为U型槽,多个U型槽均匀且呈阶梯状分布在量具钢板的一侧。槽型的宽度范围为O. 2-3. Imm,宽度值刻在量规上。每两个量角斜面首尾相连,形成的测量角度范围为10-55度,角度值刻在量规上。所述槽型宽度的精度为O. 02mm,量角斜面形成的角度的精度为O. 2°。所述量具钢板的材质为9CrWMn或GCr 15。所述量具钢板呈长条形,厚度为1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表现在I、本实用新型采用将测量倒角的宽度和角度集成在一块量具钢板上,能利用同一个量具测量出被加工零件倒角宽度与角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零件的测量效率低下而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技术难题,其测量效率高,节约了更换量具的时间。2、本实用新型除了用于测量倒角之外,还可以用于较小零件普通量检具不能测量工件,适用范围广。3、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每个量程上直接刻有数值,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以直接读出数据,避免了如游标卡尺、千分尺、万能量角器那样数刻度线读错的错误。4、本实用新型结构上因采取整体形式,不用调节,精度高,成本低廉,可用于批量生产和大规模推广使用。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图I为量程为0-1. Omm规格的多用量规不意图图2为量程为I. 0-2. Omm规格的多用量规不意图图3为量程为2. 0-3. Omm规格的多用量规不意图图中标记I、槽型,2、量角斜面,3、U型,4、阶梯。
具体实施方式参照说明书附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用量规,采用I. 5mm厚9CrWMn或GCr15钢板,经表面热处理(淬火加中温回火)至HRC58 62后,将表面磨平至I ( ±0. 02)mm厚,分为每Imm —个量程的量块,在钢板的一面加工出各种尺寸(每0. IOmm)的小槽,作为测量倒角宽度之用;在钢板的另一面加工出各种角度(每5° )的斜面,作为测量角度之用,最后经过表面抛光、去毛刺处理。如我们要测量工件的倒角为1.5(±0. 10)X45° (±5° ),我们则选用量程为广2规格的多用量规,分别用刻有I. 4、I. 5和I. 6的槽对准被测量部位,在I. ri. 5之间,哪条线对得最整齐即为实测尺寸;倒角的测量方法亦如此,分别用40°、45°和50°的角度去测量。本实用新型种集测量倒角的宽度和角度为一体,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做任何改变,凡是利用在同一块量规上同时能测量出宽度尺寸和角度的形式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多用量规,包括量具钢板,其特征在于在量具钢板的一侧开有多个测量倒角尺寸宽度的槽型,在量具钢板的另一侧开有多个测量倒角角度的量角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用量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型为U型槽,多个U型槽均匀且呈阶梯状分布在量具钢板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用量规,其特征在于槽型的宽度范围为0.2-3. 1mm,宽度值刻在量规上。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用量规,其特征在于每两个量角斜面首尾相连,形成的测量角度范围为10-55度,角度值刻在量规上。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用量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型宽度的精度为0.02mm,量角斜面形成的角度的精度为0. 2°。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用量规,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具钢板的材质为9CrWMn或GCrl5。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用量规,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具钢板呈长条形,厚度为1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用量规,涉及测量工具技术领域,包括量具钢板,在量具钢板的一侧开有多个测量倒角尺寸宽度的槽型,在量具钢板的另一侧开有多个测量倒角角度的量角斜面。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利用同一个量具测量出被加工零件倒角宽度与角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零件的测量效率低下而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技术难题。
文档编号G01B5/02GK202442670SQ20122006553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7日
发明者周世坤, 罗世明 申请人:恩比贝克飞虹汽车零部件(四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