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负压腔体管口手动快速密封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密封装置,尤其涉及负压腔体管口手动快速密封头。
技术背景 在汽车的零部件中,有一些像油泵、进气歧管类的腔体零件。这些腔体零件在汽车 工作过程中担负着存载压力液体、压力气体、压力气液混合体的功能。因此,这些腔体零件 本身的密封性能对于整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保证这些腔体零件的高密封性能,腔体零件铸塑完成后须在负压状态下对其 进行密封泄漏量检测。泄漏量检测时必须封堵腔体零件上的开口,由于有些开口形状、位置 均有较大变化,只能采用手工封堵。在便于生产线快速检测的前提下,目前所有检测设备的 手工封堵方式基本上是两中。方法一 对于外沿突出的通口,采用内径小于通口外沿的橡胶 帽扩张后套入口外沿,利用橡胶的弹性包裹并封堵通口 ;方法二 对于外沿不突出或无法 套入橡胶帽的通口 ,采用锥度橡胶棒插入通口内进行封堵。 对于上述两种手工封堵方法满足快速封堵和快速检测显然是可行和有效的。但 是,对于批量生产存在两点不足 1.由于橡胶帽或锥度橡胶棒易磨损和老化,每个封堵口均需多个备件; 2.在每次更换橡胶帽或锥度橡胶棒前的几个封堵都可能是不可靠封堵,会造成检
测误判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封堵可靠、便于更换的
负压腔体管口手动快速密封头,它将会大大提高试验效率并降低试验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负压腔体管口手动快速密封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前端带有环台的芯棒,芯棒上
滑动套装有夹紧筒,夹紧筒前端为锥形口 ,所述的环台与夹紧筒的锥形口之间有密封圈套
在芯棒上,夹紧筒后端内壁上开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套在芯棒上的弹簧,所
述芯棒后端固定连接有手球,所述弹簧外端抵在手球上并与手球固定连接。 所述的负压腔体管口手动快速密封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筒外壁上设有手柄。
所述的负压腔体管口手动快速密封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台外端为锥形。
所述弹簧的弹力适宜,既方便扩张密封又不至于弹力太强使操作困难。 操作时,先用手掌抵住手球,同时用食指与中指分别扣住夹紧筒上的的两个手柄
向后拉,使弹簧压紧,此时,密封圈为最小外径。弹簧压紧后,将芯棒的环台侧插入被密封
口,再松开食指和中指。由于夹紧筒前端的锥度结构,所以松开食指和中指后,夹紧筒在弹
簧的挤压作用下其锥度结构会将密封圈扩张,使密封圈的外圈与被密封口的内壁完全封
合,进而起到密封被密封端口的作用。测试后,再用食指和中指分别扣住夹紧筒上的的两个
手柄向后拉,待密封圈为最小外径后,取出本实用新型即可。
3[0014] 本实用新型上的密封圈采用国标密封圈作为密封体,成本低、质量可靠、更换方 便;所述密封圈的最小外径略小于被密封口内径,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插拔是无阻力和无磨 损的,而且,由于所述密封圈的最小外径只略小于被密封口内径,所以,夹紧筒的锥度结构 扩张才能保证被密封口的最终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使用方便,既适用于外沿突出口也适用外沿不 突出口的密封。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密封圈处的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负压腔体管口手动快速密封头,包括有前端带有环台6的芯棒2,所述环台6外端 为锥形。芯棒2上滑动套装有夹紧筒3,夹紧筒3外壁上设有手柄7。夹紧筒3前端为锥形 口,所述的环台6与夹紧筒3的锥形口之间有密封圈1套在芯棒2上,夹紧筒3后端内壁上 开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套在芯棒2上的弹簧4,所述芯棒2后端固定连接有 手球5,所述弹簧4外端抵在手球5上并与手球5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负压腔体管口手动快速密封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前端带有环台的芯棒,芯棒上滑动套装有夹紧筒,夹紧筒前端为锥形口,所述的环台与夹紧筒的锥形口之间有密封圈套在芯棒上,夹紧筒后端内壁上开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套在芯棒上的弹簧,所述芯棒后端固定连接有手球,所述弹簧外端抵在手球上并与手球固定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腔体管口手动快速密封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筒外 壁上设有手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腔体管口手动快速密封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环台 外端为锥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负压腔体管口手动快速密封头,包括有前端带有环台的芯棒,芯棒上滑动套装有夹紧筒,夹紧筒前端为锥形口,所述的环台与夹紧筒的锥形口之间有密封圈套在芯棒上,夹紧筒后端内壁上开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套在芯棒上的弹簧,所述芯棒后端固定连接有手球,所述弹簧外端抵在手球上并与手球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使用方便,既适用于外沿突出口也适用外沿不突出口的密封。
文档编号G01M3/00GK201514308SQ20092018762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8日
发明者刘钧, 叶开云, 罗旻, 车灿 申请人:安徽省芜湖仪器仪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