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L波段收发前端限幅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雷达天线的L波段收发前端限幅器。
背景技术:
收发前端是有源固态相控阵雷达的基本单元。它的性能直接影响雷达天线的性能指标,从而影响到整部雷达。目前,收发前端的发展水平以美国最为先进,而有源阵的实用化进程将主要取决于收发前端组件的性能和价格目标的达到,这也是推动收发前端组件向小型化、轻量化、宽带化、固态化和集成化发展的动力。国内在相控阵雷达收发前端组件方面,90年代中期以来也取得很大进展,由于国内匪IC技术还不很成熟,基本还是以混合微波集成电路(HMIC)为主。国内外对于收发前端的研究一直没有停过,在收发前端的生产方面,尤其是在成本控制上,与国外的同等产品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现有的L波段收发前端限幅器普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集成度不高、稳定性不足;2)易造成低噪放被大功率信号烧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传统收发前端限幅器集成度不高、稳定性不足、易造成低噪放被大功率信号烧毁等技术问题,以提供具有性能稳定可靠、集成度高、能有效保证低噪放不被大功率信号烧毁等优点的L波段收发前端限幅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L波段收发前端限幅器,由限幅二极管一 1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四4的负极,限幅二极管二 2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五5的负极,限幅二极管三3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六6的负极,前述6个限幅二极管的另一极均接地,微波输入端顺次串接前述三对限幅二极相连接的三个接点后与微波输出端相连。本实用新型的L波段收发前端限幅器,其中限幅二极管一 1和限幅二极管四4型号均为MA4P303,限幅二极管二 2和限幅二极管五5型号均为MA4P022,限幅二极管三3和限幅二极管六6型号均为CLA4601。本实用新型L波段收发前端限幅器的有益效果性能稳定可靠、集成度高、能有效保证低噪放不被大功率信号烧毁。
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图中标号说明1限幅二极管一、2限幅二极管二、3限幅二极管三、4限幅二极管四、5限幅二极管五、6限幅二极管六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详细结构、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参照附图1,通过如下实施方式予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限幅二极管一 1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四4的负极,限幅二极管二 2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五5的负极,限幅二极管三3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六6的负极, 前述6个限幅二极管的另一极均接地,微波输入端顺次串接前述三对限幅二极相连接的三个接点后与微波输出端相连。限幅二极管一 1和限幅二极管四4型号均为MA4P303,限幅二极管二 2和限幅二极管五5型号均为MA4P022,限幅二极管三3和限幅二极管六6型号均为 CLA4601。当对PIN 二极管(即限幅二极管)加较小微波信号时,微波对I层载流子浓度影响不大,PIN 二极管仍然处于高阻状态,此时微波信号几乎无衰减的通过限幅器当微波信号逐渐加强,在正半周内,空穴和电子从I层两侧向I层注入,使I层两侧充满载流子;在负半周内,载流子又向流出I层的方向返回运动。并且在副半周刚开始时,有一部分载流子仍然要向I层中间扩散。又因为载流子寿命比微波信号周期长,在副半周来不及复合,于是在负半周结束时,I层内残留一部分载流子。经过几个周期后,I层中保持一定数量的载流子,形成某种稳态分布,使I层电阻减小,从而对微波信号产生衰减。当输入功率达到及超过限幅功率时,输出功率也不会增加,在接收机前端放置本实用新型的限幅器,可保护低噪放不被大功率信号烧毁。
权利要求1.L波段收发前端限幅器,其特征在于限幅二极管一(1)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四 (4)的负极,限幅二极管二(2)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五(5)的负极,限幅二极管三(3)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六(6)的负极,前述6个限幅二极管的另一极均接地,微波输入端顺次串接前述三对限幅二极相连接的三个接点后与微波输出端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波段收发前端限幅器,其特征在于限幅二极管一(1)和限幅二极管四(4)型号均为MA4P303,限幅二极管二(2)和限幅二极管五(5)型号均为MA4P022, 限幅二极管三(3)和限幅二极管六(6)型号均为CLA460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L波段收发前端限幅器,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旨在解决传统收发前端限幅器集成度不高、稳定性不足、易造成低噪放被大功率信号烧毁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L波段收发前端限幅器,限幅二极管一(1)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四(4)的负极,限幅二极管二(2)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五(5)的负极,限幅二极管三(3)的正极连接限幅二极管六(6)的负极,前述6个限幅二极管的另一极均接地,微波输入端顺次串接前述三对限幅二极相连接的三个接点后与微波输出端相连。
文档编号G01S7/02GK202168039SQ201120257500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0日
发明者李涛, 李通 申请人:成都九洲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