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技术领域[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六氟化硫电气产品用的六氟化硫密度表或指针式密度继电器,具体涉及一种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0002]在工业领域,在日常工作中,在其它领域里,都大量使用着各式各样的表壳充液 (如防振油)或充气(如六氟化硫气体、氮气)的继电器,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发展。 如电力、化工、冶金、供水等部门广泛应用的抗振型充油压力表,如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的充油型电接点压力表、绝对压力型密度继电器和充油型六氟化硫气体密度继电器等等上亿的继电器,这些继电器都在各自岗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何保证这些继电器的表壳内的液体或气体不会发生泄漏,即保证其系统可靠安全运行,已成为业内人员的重要任务和工作之一。因为这些继电器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其相关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安装于现场的各种继电器,经过一段时期后常出现其表壳内的液体或气体发生泄漏问题。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这些继电器漏油或壳体漏气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运行,同时如要更换这些继电器又要花费很多经费。[0003]例如,目前六氟化硫电气产品已广泛应用在电力部门和工矿企业。六氟化硫电气产品的灭弧介质和绝缘介质是六氟化硫气体,要保证其不能发生漏气。若发生漏气,就不能保证六氟化硫电气产品可靠安全运行。所以监测六氟化硫电气产品的六氟化硫密度值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用来监测六氟化硫密度普遍采用一种机械的指针式密度继电器,具有当六氟化硫电气产品发生漏气时能够报警及闭锁功能,还有现场显示密度值的性能。目前使用的密度继电器接点主要采用电接点型和微动开关型,电接点型密度继电器一般都要充防振油,而微动开关型的密度继电器在有些振动特别大的场合也需要充防振油。而目前市场上这些充油或充气的密度继电器包括表壳1、观察窗2和表盖7,其中观察窗2通过支撑件5 及设在支撑件5两端的上、下密封件6、4设在表盖1的内腔上部,再通过表盖7压紧在表壳 1上(见图1)。由于上、下密封件6、4与观察窗2及表壳1的密封都是在弧面或小平面上密封,由于目前表壳的开口端相对支撑件的密封面为弧面或小平面,下密封件4放置在小平面上或弧面上容易移位,而起不到密封的作用,因此常常会发生漏油或漏气问题,带来误差,更给用户带来损失,严重时还会影响正常使用。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密封措施,其密封件的密封压缩量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如果密封压缩量大了,一方面,可能造成橡胶密封件在安装时发生压缩永久变形;另一方面,使得橡胶密封件产生较大的等效Von Mises应力,从而造成橡胶密封件材料的失效,大大减低其使用寿命,而造成漏油或漏气;反之如果压缩量过小时,就很容易会产生泄漏。所以这种密度表或密度继电器常常会发生漏油或漏气问题, 带来误差,更给用户带来损失,严重时还会影响正常使用。实用新型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它能大大提高继电器的表壳的密封性能,为保障其系统安全可靠起到巨大作用。[0005]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包括表壳、覆盖在表壳的开口端的表盖、位于表盖内腔中的观察窗、位于观察窗与表壳之间的支撑件、设在支撑件与观察窗之间的上密封件及设在支撑件与表壳之间的下密封件。其中,所述表壳的开口端密封连接一壁厚大于表壳壁厚的密封过渡件,以使该密封过渡件的上表面形成与所述支撑件的下端面平行并与所述下密封件接触的密封面,所述上密封件通过上限制机构设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之间,所述下密封件通过下限制机构设在所述密封过渡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所述表盖将所述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下密封件压紧在所述密封过渡件上,或者所述表盖将所述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下密封件及密封过渡件压紧在所述表壳上。[0006]上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中,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密封过渡件与所述支撑件相对的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密封过渡件相对的端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密封过渡件的下凹槽内,或者,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密封过渡件相对的下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所述密封过渡件与所述支撑件相对的端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下凹槽内;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上凹槽,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该上凹槽里。[0007]上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中,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将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密封过渡件相对的下端面设置成一外高内低或一外低内高的台阶面,所述密封过渡件与所述支撑件相对的端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下端面的内环面上或外环面上,或者,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将所述密封过渡件设置成一外高内低或一外低内高的台阶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密封过渡件的内环面上或外环面上;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将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设置成一外低内高或一外高内低的台阶面, 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上端面的外环面上或内环面上。[0008]上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中,所述密封过渡件密封固定在所述表壳的开口端上,所述密封过渡件的外周面上设有一凸缘,所述表盖通过其下端的卡环与该凸缘卡合而将所述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及下密封件压紧在所述密封过渡件上。[0009]上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中,所述密封过渡件密封固定在所述表壳的开口端上,所述密封过渡件的外周面上设有一螺纹,所述表盖通过设在其下部内周面上的螺纹与所述密封过渡件上的螺纹旋合而将所述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及下密封件压紧在所述密封过渡件上。[0010]上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可以由支撑件上体、 支撑件中间体和支撑件下体三部分构成。[0011]实现上述目的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包括表壳、覆盖在表壳的开口端的表盖、依次位于表盖内腔中的观察窗和支撑件、设在支撑件与观察窗之间的上密封件及设在支撑件与表壳之间的下密封件。其中,所述表壳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以使该环沿的上表面形成与所述支撑件的下端面平行并与所述下密封件接触的密封面,所述上密封件通过上限制机构设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之间,所述下密封件通过下限制机构设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环沿的上表面之间,所述表盖依次将所述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及下密封件压装在所述环沿的上表面上。[0012]上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中,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表壳的密封面相对的下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所述环沿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该支撑件的下凹槽里,或者,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环沿的上表面设置的一下凹槽,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该环沿的下凹槽内;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上凹槽,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上凹槽内。[0013]上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中,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环沿的上表面相对的下端面设置一外高内低或一外低内高的台阶面,所述环沿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下端面的内环面上或外环面上,或者,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将在所述环沿的上表面设置成一外高内低或一外低内高的台阶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环沿的上表面的内环面上或外环面上;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将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设置成一外低内高或一外高内低的台阶面,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上端面的外环面上或内环面上。[0014]上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中,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环沿的上表面相对的下端面上增设的一定位件,所述环沿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设置在该定位件的一侧;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上凹槽,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该上凹槽里,或者,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将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设置成一外低内高或一外高内低的台阶面,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上端面的外环面上或内环面上,或者,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在所述观察窗与所述支撑件相对的下端面上设置的一上凹槽,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该上凹槽里。[0015]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技术方案,针对表壳的密封方式进行了改进,通过在表壳开口端连接一壁厚大于表壳壁厚的密封过渡件或在表壳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以加大表壳的密封面,把现有技术中圆弧形或较小平面的密封面改为大平面的密封面,使表壳的密封性能更好,不会发生防振油的泄漏或壳体漏气及渗水现象。特别还在密封面上设置限制机构,既可以限制密封件的位置,又可以控制密封件的密封压缩量,使其密封压缩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大大的延长密封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密封性能,从而能大大提高产品质量。[0016]另外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包括各种六氟化硫气体密度继电器、密度表和六氟化硫混合气体密度继电器。
[0017]图1为现有技术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七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九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7]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十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8]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十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9]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十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30]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十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31]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十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32]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十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0034]本申请人拟以一种改进型绝对压力型指针式密度继电器为代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该指针式密度继电器的结构(请参见图2~)包括表壳1、观察窗2、密封过渡件3、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是密封的;密封过渡件3密封固定(如焊接)在表壳1的开口端面上,以使该密封过渡件3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密封过渡件3的外径与表壳1的外径相等,但它的壁厚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密封过渡件3的外周面上设有一凸缘30 ;支撑件5的上下端面的壁厚与密封过渡件3的壁厚相应,通过密封过渡件3达到了增加表壳1与支撑件5的接触面的目的;下密封件4通过下限制机构设在密封过渡件3与支撑件5之间;上密封件6通过上限制机构设在支撑件5与观察窗2之间。下限制机构为在密封过渡件3与支撑件5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支撑件5与密封过渡件3相对的下端面为平面,下密封件4 放置在密封过渡件3的下凹槽内,密封过渡件3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下密封件4的径向位置;上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5与观察窗2相对的上端面上设有一上凹槽,上密封件6就放在支撑件5的上凹槽里,支撑件5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 6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上密封件6的径向位置。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7 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在和密封过渡件3上的凸缘30上而将观察窗2、上密封件6、支撑件5及下密封件4压装在密封过渡件3上,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35]请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二种实施例,包括表壳1、观察窗2、密封过渡件3、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本案例的支撑件5是分体组成的,该支撑件5分别由圆环状的支撑件下体51、圆管状的支撑件中间体 52及环盘状的支撑件上体53通过焊接构成,支撑件下体51的外径和壁厚、支撑件上体53 的外径和壁厚分别与密封过渡件3的外径和壁厚相应。[0036]请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三种实施例,包括表壳1、观察窗2、密封过渡件3、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10 ;密封过渡件3密封固定(如焊接)在环沿10的上表面上,以使该密封过渡件3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密封过渡件3的壁厚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支撑件5是分体组成的,支撑件下体51的外径和壁厚、支撑件上体53的外径和壁厚分别与密封过渡件3的外径和壁厚相应;下限制机构为在密封过渡件3与支撑件5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支撑件5与密封过渡件 3相对的下端面为平面,下密封件4放置在密封过渡件3的下凹槽内,密封过渡件3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下密封件4的径向位置;上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5在与观察窗2相对的上端面上设有一上凹槽,上密封件6就放在支撑件5的上凹槽里, 支撑件5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6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上密封件6的径向位置。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7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合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下表面而把观察窗2、上密封件6、支撑件5、下密封件4及密封过渡件3 压装在表壳1环沿10的上表面,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37]请参见图5,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四种实施例,包括表壳1、观察窗2、密封过渡件3、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10 ;密封过渡件3密封固定(如焊接)在环沿10的上表面上,以使该密封过渡件3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密封过渡件3的壁厚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密封过渡件3的外周面上设有螺纹;支撑件5 是分体组成的,支撑件下体51的外径和壁厚、支撑件上体53的外径和壁厚分别与密封过渡件3的外径和壁厚相应;下限制机构为在密封过渡件3与支撑件5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支撑件5与密封过渡件3相对的下端面为平面,下密封件4放置在密封过渡件3 的下凹槽内,密封过渡件3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上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 5在与观察窗2相对的上端面上设有一上凹槽,上密封件6就放在支撑件5的上凹槽里,支撑件5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6的压缩量。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7 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部内周面上的螺纹和密封过渡件3上的螺纹旋合而把观察窗2、上密封件6、支撑件5、下密封件4和密封过渡件3压紧在密封过渡件3上,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38]请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五种实施例,包括表壳1、观察窗2、密封过渡件3、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10 ;密封过渡件3密封固定(如焊接)在环沿10的上表面上,以使该密封过渡件3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密封过渡件3的壁厚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支撑件5是分体组成的,支撑件下体51的外径和壁厚、支撑件上体53的外径和壁厚分别与密封过渡件3的外径和壁厚相应;下限制机构为在密封过渡件3与支撑件5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支撑件5与密封过渡件 3相对的下端面为平面,下密封件4放置在密封过渡件3的下凹槽内,密封过渡件3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下密封件4的径向位置;上限制机构为将支撑件5与观察窗2相对的上端面设置成为外高内低的台阶面,上密封件6放置在该台阶面的内环面上,支撑件5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6的压缩量。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 再把表盖7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合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下表面上而把观察窗2、上密封件6、支撑件5、下密封件4和密封过渡件3压装在表壳1的环沿10 的上表面,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39]请参见图7,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六种实施例,包括表壳1、观察窗2、密封过渡件3、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10 ;密封过渡件3密封固定(如焊接)在环沿10的上表面上,以使该密封过渡件3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密封过渡件3的外径与表壳1的外径相等,但它的壁厚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以增加表壳 1的密封面;支撑件5是分体组成的,支撑件下体51的外径和壁厚、支撑件上体53的外径和壁厚分别与密封过渡件3的外径和壁厚相应;下限制机构为在密封过渡件3与支撑件5 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支撑件5与密封过渡件3相对的下端面为平面,下密封件 4放置在密封过渡件3的下凹槽内,密封过渡件3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 支撑件5的与观察窗2相对的端面为平面,上密封件6放置在该平面上。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7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合在表壳1的环沿 10的下表面而把观察窗2、上密封件6、支撑件5、下密封件4和密封过渡件3压装在表壳1 的环沿10的上表面上,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40]请参见图8,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七种实施例,包括表壳1、观察窗2、密封过渡件3、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10 ;密封过渡件3密封固定(如焊接)在环沿10的上表面上,以使该密封过渡件3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密封过渡件3的外径与表壳1的外径相等,但它的壁厚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支撑件5是分体组成的,支撑件下体51的外径和壁厚、支撑件上体53的外径和壁厚分别与密封过渡件 3的外径和壁厚相应;下限制机构为在密封过渡件3与支撑件5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支撑件5与密封过渡件3相对的下端面为平面,下密封件4放置在密封过渡件3的下凹槽内,密封过渡件3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上限制机构为在观察窗2 在与支撑件5的相对的下端面上设置一上凹槽,上密封件6放置在该上凹槽内,支撑件5的与观察窗2相对的上端面为平面,观察窗2的下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6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上密封件6的径向位置。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7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合在表壳1上的环沿10的下表面而把观察窗2、上密封件6、支撑件5、下密封件4和密封过渡件3压装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上表面,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41]请参见图9,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八种实施例,包括表壳1、观察窗2、密封过渡件3、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10 ;密封过渡件3密封固定(如焊接)在环沿10的上表面上,以使该密封过渡件3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密封过渡件3的外径与表壳1的外径相等,但它的壁厚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支撑件5的上下端面的壁厚与密封过渡件3的壁厚相应;下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5与密封过渡件3相对的下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密封过渡件3与支撑件5相对的上端面为平面,下密封件4 放置在支撑件5的下凹槽内,支撑件5的下端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下密封件4的径向位置;上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5与观察窗2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一上凹槽,上密封件6放置在该支撑件5的上凹槽内,观察窗2与支撑件5相对的上端面为平面, 支撑件5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6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上密封件6的径向位置。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7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合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下表面而把观察窗2、上密封件6、支撑件5、下密封件4和密封过渡件3 压装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上表面,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42]请参见图10,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九种实施例, 包括表壳1、观察窗2、密封过渡件3、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 是密封的;密封过渡件3密封固定(如焊接)在表壳1的开口端面上,以使该密封过渡件3 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密封过渡件3的外径与表壳1的外径相等,但它的壁厚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密封过渡件3的外周面上设有一凸缘30,密封过渡件3与支撑件5相对的面有下端面和内周面;下限制机构为在密封过渡件3与支撑件5相对的内周面上设有一下凹槽,下密封件4就放在该密封过渡件3 的下凹槽里,密封过渡件3的内周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下密封件4 的轴向位置;上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5在与观察窗2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一上凹槽,上密封件6放置在该支撑件5的上凹槽内,支撑件5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6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上密封件6的径向位置。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7压在观察窗2上, 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合在密封过渡件3上的凸缘30下端面而把观察窗2、上密封件 6、支撑件5及下密封件4压装在密封过渡件3上,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43]请参见图11,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十种实施例, 包括表壳1、观察窗2、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10,以使该环沿10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该环沿10的宽度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支撑件5的上下端面的壁厚与环沿10的上表面的宽度相应;下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5与环沿10的上表面相对的下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环沿10的上表面为平面,下密封件4放置在支撑件5的下凹槽内,支撑件 5的下端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下密封件4的位置;上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5与观察窗2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一上凹槽,上密封件6放置在该支撑件5的上凹槽内,观察窗2与支撑件5相对的上端面为平面,支撑件5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6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上密封件6的位置。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7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合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下表面而把观察窗2、上密封件6、支撑件5、下密封件4压装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上表面,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44]请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十一种实施例,包括表壳1、观察窗2、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10,以使该环沿10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该环沿10的宽度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支撑件5的上下端面的壁厚与环沿10的宽度相应;下限制机构为将支撑件5与环沿10的上表面相对的下端面设置成一外高内低的台阶面,环沿10的上表面为平面,下密封件4放置在支撑件5的台阶面的内环面上,台阶面的外环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上限制机构为将支撑件5与观察窗 2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成一外低内高的台阶面,上密封件6放置在该支撑件5的外环面上, 观察窗2与支撑件5相对的上端面为平面,台阶面的内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6的压缩量。 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7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合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下表面而把观察窗2、上密封件6、支撑件5、下密封件4压装在表壳1 的环沿10的上表面,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45]请参见图13和图14,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十二和十三种实施例,包括表壳1、观察窗2、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10,以使该环沿10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该环沿10的宽度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支撑件5的上下端面的壁厚与环沿10的宽度相应;下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5与表壳1的环沿10的上表面相对的下端面上增设的一定位件9,下密封件6设置在该定位件9的内侧(见图1 或外侧 (见图14),环沿10的上表面为平面,定位件9的上下端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 上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5与观察窗2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上凹槽,上密封件6放置在该支撑件5的上凹槽内,观察窗2与支撑件5相对的上端面为平面,支撑件5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6的压缩量。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7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合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下表面而把观察窗2、上密封件6、支撑件 5、下密封件4压装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上表面,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46]请参见图15,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十四种实施例,包括表壳1、观察窗2、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10,以使该环沿10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该环沿10的宽度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支撑件5的上下端面的壁厚与环沿10的宽度相应;下限制机构为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上表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下密封件4放置在环沿10的上表面的下凹槽内,环沿10的上表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 同时也限制下密封件4的径向位置;上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5与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上凹槽,上密封件6放置在支撑件5的上凹槽内,支撑件5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6的压缩量,同时也限制上密封件6的径向位置。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 7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合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下表面而把观察窗 2、上密封件6、支撑件5、下密封件4压装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上表面,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47]请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的第十五种实施例,包括表壳1、观察窗2、下密封件4、支撑件5、上密封件6、表盖7,其中,表壳1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10,以使该环沿10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5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4接触的密封面,该环沿10的宽度是表壳1壁厚的四倍至十五倍;支撑件5的上下端面的壁厚与环沿10的宽度相应;下限制机构是将表壳1的环沿10的上表面上设置成一外低内高的台阶面,下密封件4放置在台阶面的外环面上,该台阶面的内环面可以控制下密封件4的压缩量;上限制机构为在支撑件5与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上凹槽,上密封件6放置在支撑件5的上凹槽内,支撑件5的上端面可以控制上密封件6的压缩量。将观察窗2放在支撑件5上,再把表盖7压在观察窗2上,利用表盖7下端的卡环70卡合在表壳1的环沿 10的下表面而把观察窗2、上密封件6、支撑件5、下密封件4压装在表壳1的环沿10的上表面,能封气或封油,并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0048]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把现有技术(图1所示)中表壳与表盖之间人们一直采取的小弧面上的密封改为带限制机构的平面密封,通过限制机构能够控制密封件的压缩量, 使其密封压缩量达到预定的目标,经过这样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表壳与表盖之间的密封性能,大大的延长密封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密封性能。[0049]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和原理说明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而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包括表壳、覆盖在表壳的开口端的表盖、位于表盖内腔中的观察窗、位于观察窗与表壳之间的支撑件、设在支撑件与观察窗之间的上密封件及设在支撑件与表壳之间的下密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壳的开口端密封连接一壁厚大于表壳壁厚的密封过渡件,以使该密封过渡件的上表面形成与所述支撑件的下端面平行并与所述下密封件接触的密封面,所述上密封件通过上限制机构设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之间,所述下密封件通过下限制机构设在所述密封过渡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所述表盖将所述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下密封件压紧在所述密封过渡件上,或者所述表盖将所述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下密封件及密封过渡件压紧在所述表壳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密封过渡件与所述支撑件相对的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密封过渡件相对的端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密封过渡件的下凹槽内,或者, 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密封过渡件相对的下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所述密封过渡件与所述支撑件相对的端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下凹槽内;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上凹槽,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该上凹槽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将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密封过渡件相对的下端面设置成一外高内低或一外低内高的台阶面,所述密封过渡件与所述支撑件相对的端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下端面的内环面上或外环面上,或者,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将所述密封过渡件设置成一外高内低或一外低内高的台阶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密封过渡件的内环面上或外环面上;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将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设置成一外低内高或一外高内低的台阶面,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上端面的外环面上或内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过渡件密封固定在所述表壳的开口端上,所述密封过渡件的外周面上设有一凸缘,所述表盖通过其下端的卡环与该凸缘卡合而将所述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及下密封件压紧在所述密封过渡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过渡件密封固定在所述表壳的开口端上,所述密封过渡件的外周面上设有一螺纹,所述表盖通过设在其下部内周面上的螺纹与所述密封过渡件上的螺纹旋合而将所述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及下密封件压紧在所述密封过渡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可以由支撑件上体、支撑件中间体和支撑件下体三部分构成。
7.一种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包括表壳、覆盖在表壳的开口端的表盖、依次位于表盖内腔中的观察窗和支撑件、设在支撑件与观察窗之间的上密封件及设在支撑件与表壳之间的下密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壳的开口端设置一环沿,以使该环沿的上表面形成与所述支撑件的下端面平行并与所述下密封件接触的密封面,所述上密封件通过上限制机构设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之间,所述下密封件通过下限制机构设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环沿的上表面之间,所述表盖依次将所述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及下密封件压装在所述环沿的上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表壳的密封面相对的下端面上设置的一下凹槽,所述环沿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该支撑件的下凹槽里,或者,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环沿的上表面设置的一下凹槽,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该环沿的下凹槽内;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上凹槽,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上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环沿的上表面相对的下端面设置一外高内低或一外低内高的台阶面,所述环沿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下端面的内环面上或外环面上,或者,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将在所述环沿的上表面设置成一外高内低或一外低内高的台阶面,所述下密封件放置在所述环沿的上表面的内环面上或外环面上;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将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设置成一外低内高或一外高内低的台阶面,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上端面的外环面上或内环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环沿的上表面相对的下端面上增设的一定位件,所述环沿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下密封件设置在该定位件的一侧;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上设置的一上凹槽,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该上凹槽里,或者,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将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观察窗相对的上端面设置成一外低内高或一外高内低的台阶面,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上端面的外环面上或内环面上,或者,所述上限制机构为在所述观察窗与所述支撑件相对的下端面上设置的一上凹槽,所述上密封件放置在该上凹槽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提高密封性能的密闭型的充有气体或液体的继电器,包括表壳、覆盖在表壳开口端的表盖、位于表盖内腔中的观察窗、位于观察窗与表壳之间的支撑件、设在支撑件与观察窗之间的上密封件及设在支撑件与表壳之间的下密封件。表壳的开口端面与支撑件的下端之间密封设有一个壁厚大于表壳的壁厚的密封过渡件,以使该密封过渡件的上表面形成与支撑件的下端面平行并与下密封件接触的密封面,上密封件通过上限制机构设在支撑件与观察窗之间,下密封件通过下限制机构设在密封过渡件与支撑件之间,表盖将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下密封件压紧在密封过渡件上,或者表盖将观察窗、上密封件、支撑件、下密封件及密封过渡件压紧在表壳上。
文档编号G01M3/02GK202275778SQ20112005534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日
发明者刘明, 朱月明, 王金胜, 金海勇 申请人:上海乐研电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