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传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灵敏度的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
背景技术:
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科技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中。光学传感器是传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是被测物质与光场相互作用,从而使光场的某些参量(如波长、相位、光强、偏振等)发生变化。集成光波导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耐恶劣环境(如高温、核辐射等)、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响应快、便于集成等优点,在临床医学、生物工程、食品工业、环境污染等领域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集成光波导传感器通常采用干涉或者谐振等原理。采用谐振原理的集成光波导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能耗低,易于集成等优点而被广泛地研究。基于谐振原理的集成光波导传感器,为了获得高的灵敏度和低的探测极限,通常要求微腔的Q很高( IO6)。这使得传感器的制备对工艺的要求很苛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灵敏度的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具有易于集成、降低了光传感系统的成本、灵敏度很高、探测极限小和降低了工艺要求的优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微腔传感器,包括一第一 3dB光分束器和一第二 3dB光分束器;一传感微腔,该传感微腔的一侧与第一 3dB光分束器的端口 1耦合,该传感微腔的另一侧与第二 3dB光分束器的端口 1耦合;一参考微腔,该参考微腔的一侧与第一 3dB光分束器的端口 2耦合,该参考微腔的另一侧与第二 3dB光分束器的端口 2耦合;一样品槽,该样品槽用于容置传感微腔;一参考槽,该参考槽用于容置参考微腔;其中传感微腔与参考微腔的自由频谱宽不同,入射光由第一 3dB光分束器输入, 经分束后分别与传感微腔和参考微腔相耦合;耦合进入传感微腔和参考微腔的光分别耦合进入第二 3dB光分束器的端口 1和端口 2,两束光经第二 3dB光分束器干涉后作为传感信号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其中传感微腔是微环、微盘、微球或光子晶体微腔。其中参考微腔是微环、微盘、微球或光子晶体微腔。其中传感微腔与第一 3dB光分束器端口 1的耦合是基于倏逝波耦合,其耦合方式为横向耦合或者垂直耦合。其中传感微腔与第二 3dB光分束器端口 1的耦合是基于倏逝波耦合,其耦合方式为横向耦合或者垂直耦合。
其中参考微腔与第一 3dB光分束器端口 2的耦合是基于倏逝波耦合,其耦合方式为横向耦合或者垂直耦合。其中参考微腔与第二 3dB光分束器端口 2的耦合是基于倏逝波耦合,其耦合方式为横向耦合或者垂直耦合。其中用于制作该光学微腔生化的材料是S0I、有机物或者硅基二氧化硅。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设计简单、制备方便、与标准的CMOS工艺兼容、易于集成。2.本发明对光谱仪分辨率的要求很低,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光传感系统的成本。3.本发明的灵敏度很高,探测极限小。4.本发明对微腔Q因子、临界耦合条件等因素的依赖小,降低了工艺要求。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高灵敏度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当样品槽和参考槽中的物质折射率相同时,参考光束、传感光束和最终输出光束的频谱响应图。其中,(a)为参考光束,(b)为传感光束,(c)为最终输出光束。图3是当样品槽和参考槽中的物质折射率差为10_4时,参考光束、传感光束和最终输出光束的频谱响应图。其中,(a)为参考光束,(b)为传感光束,(c)为最终输出光束。图4是当传感器的微腔损耗很大(A = 0. 95,A为光在传感器一周的光损耗)、Q因子很低( 8 X IO3)、且不在临界耦合条件下、传感微腔内折射率变化为10_4时,参考光束和最终输出光束的频谱响应图。其中,(a)为参考光束,(b)为1.552 μ m波长附近的参考光束,(c)为最终输出光束。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微腔传感器,包括
一第一 3dB光分束器1和一第二 3dB光分束器4 ;一传感微腔2,该传感微腔2的一侧与第一 3dB光分束器1的端口 1耦合,该传感微腔2的另一侧与第二 3dB光分束器4的端口 1耦合。所述传感微腔2是微环、微盘、微球或光子晶体微腔。一参考微腔3,该参考微腔3的一侧与第一 3dB光分束器1的端口 2耦合,该参考微腔3的另一侧与第二 3dB光分束器4的端口 2耦合。所述参考微腔3是微环、微盘、微球或光子晶体微腔。一样品槽5,该样品槽5用于容置传感微腔2 ;一参考槽6,该参考槽6用于容置参考微腔3 ;其中传感微腔2与第一 3dB光分束器1端口 1的耦合、传感微腔2与第二 3dB光分束器4端口 1的耦合、参考微腔3与第一 3dB光分束器1端口 2的耦合以及参考微腔3 与第二 3dB光分束器4端口 2的耦合是基于倏逝波耦合,其耦合方式为横向耦合或者垂直華禹合。
其中传感微腔2与参考微腔3的自由频谱宽不同,入射光由第一 3dB光分束器1 输入,经分束后分别与传感微腔2和参考微腔3相耦合;耦合进入传感微腔2和参考微腔3 的光分别耦合进入第二 3dB光分束器4的端口 1和端口 2,两束光经第二 3dB光分束器4干涉后作为传感信号输出。其中用于制作该光学微腔生化的材料是S0I、有机物或者硅基二氧化硅。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发明是一种基于3dB光分束器和光学微环耦合的高灵敏度传感器,包括一第一 3dB光分束器1、一第二 3dB光分束器4、一个传感微环2、一个参考微环3、一个样品槽5和一个参考槽6。其中传感微环2位于样品槽5中,参考微环3位于参考槽6中。入射光由第一 3dB光分束器1输入,经分束后分别与传感微环2、参考微环3相耦合;耦合进入传感微环2、参考微环3的光分别与第二 3dB光分束器4两侧的直波导相耦合,经干涉后作为传感信号输出。以SOI材料为例,波导截面尺寸为220nmX500nm,参考微环3的半径为 60 μ m,传感微环2的半径为59. 52 μ m。参照图2,当不存在被测物质时,由于参考微腔与传感微腔的结构略有差别,故参考微腔与传感微腔的自由光谱区不相等。当参考光束的某一谐振波长与传感光束的某一谐振波长相等时,称此波长为参考微腔3与传感微腔2的公共谐振波长。由图可见,当不存在被测物质时,参考微腔与传感微腔的公共谐振波长为1. 5521 μ m。
此时,我们可得参考微腔3与传感微腔2的谐振条件和自由光谱宽为
2;rR 传 = 传
FSRtt=-
4传
械传X
FSIU =
_ Kb
参2她参当不存在被测物质时,本发明的公共谐振波长为
2欣传心_ 2^mnIff
Ac ——
ab其中a、b为整数。参照图3,当样品槽中存在被测物质,传感微腔内折射率变化为10_4时,传感微腔的有效折射率发生改变,引起传感光束谐振波长、相位等因素的变化。传感光束和参考光束干涉后输出,公共谐振波长发生变化。此时,我们得到传感微腔2的谐振条件
2;rR 传 = mA传(FSR传-FSR参),公共谐振波长变化为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微腔传感器,包括一第一 3dB光分束器和一第二 3dB光分束器;一传感微腔,该传感微腔的一侧与第一 3dB光分束器的端口 1耦合,该传感微腔的另一侧与第二 3dB光分束器的端口 1耦合;一参考微腔,该参考微腔的一侧与第一 3dB光分束器的端口 2耦合,该参考微腔的另一侧与第二 3dB光分束器的端口 2耦合;一样品槽,该样品槽用于容置传感微腔; 一参考槽,该参考槽用于容置参考微腔;其中传感微腔与参考微腔的自由频谱宽不同,入射光由第一 3dB光分束器输入,经分束后分别与传感微腔和参考微腔相耦合;耦合进入传感微腔和参考微腔的光分别耦合进入第二 3dB光分束器的端口 1和端口 2,两束光经第二 3dB光分束器干涉后作为传感信号输出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其中传感微腔是微环、微盘、微球或光子晶体微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其中参考微腔是微环、微盘、微球或光子晶体微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其中传感微腔与第一3dB光分束器端口 1的耦合是基于倏逝波耦合,其耦合方式为横向耦合或者垂直耦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其中传感微腔与第二3dB光分束器端口 1的耦合是基于倏逝波耦合,其耦合方式为横向耦合或者垂直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其中参考微腔与第一3dB光分束器端口 2的耦合是基于倏逝波耦合,其耦合方式为横向耦合或者垂直耦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其中参考微腔与第二3dB光分束器端口 2的耦合是基于倏逝波耦合,其耦合方式为横向耦合或者垂直耦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其中用于制作该光学微腔生化的材料是S0I、有机物或者硅基二氧化硅。
全文摘要
一种光学微腔传感器,包括一第一3dB光分束器和一第二3dB光分束器;一传感微腔,该传感微腔的一侧与第一3dB光分束器的端口1耦合,该传感微腔的另一侧与第二3dB光分束器的端口1耦合;一参考微腔,该参考微腔的一侧与第一3dB光分束器的端口2耦合,该参考微腔的另一侧与第二3dB光分束器的端口2耦合;一样品槽,该样品槽用于容置传感微腔;一参考槽,该参考槽用于容置参考微腔;其中传感微腔与参考微腔的自由频谱宽不同,入射光由第一3dB光分束器输入,经分束后分别与传感微腔和参考微腔相耦合;耦合进入传感微腔和参考微腔的光分别耦合进入第二3dB光分束器的端口1和端口2,两束光经第二3dB光分束器干涉后作为传感信号输出。
文档编号G01N21/41GK102506911SQ20111028930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7日
发明者吴远大, 安俊明, 张家顺, 张晓光, 李建光, 王玥, 王红杰, 胡雄伟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