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ABS刹车防抱死系统的车轮轮速传感器的一种信号发生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与轿车轮毂轴承单元集成的ABS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生装置的的改良。
背景技术:
ABS刹车防抱死系统是现代汽车上广泛应用的一种重要安全装置。由于汽车零部件的小型化,ABS的车轮轮速传感器或传感器的一部分是和轮毂轴承单元集成在一起的,传感器一般由齿圈、磁圈、线圈、导线、插口、外罩等组成。在汽车车轮转动时,传感器的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呈正弦波形,正弦波的频率及振幅随车轮转速而变化,感应电流以波形信号的形式通过连接导线输送到ABS电脑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在收(识别)到刹车时的信号时即指挥刹车系统(包括制动、油压系统、多种继电器等)按照特定要求工作,防止刹车时制动钳抱死车轮造成汽车侧滑而发生事故。目前,ABS的车轮轮速传感器技术还不是尽善尽美,例如装在轮毂轴承单元法兰盘轴颈上的齿圈和传感器外罩内的磁圈、线圈之间的径向间隙很小,由于某些零件制造和装配方面的误差,会使得齿圈在转动时和磁圈、线圈之间发生刮擦,造成汽车行驶时传感器工作失效而导致ABS系统失效,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
传感器由齿圈、磁圈、线圈、外罩、插口、导线等组成,这些零件的重量和体积增加了轮毂轴承单元产品的重量和体积,其中特别是齿圈是由粉末冶金材料制成或钢板冲压制成,对重
量影响最大;而大部分传感器的外罩是装配在轮毂轴承单元产品外部的一端,因此限制了轮毂轴承单元产品外型尺寸的进一步縮小。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基本结构为齿圈、磁圈、线圈结构不同的车轮轮速传感器信号发生装置,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齿圈在转动时和磁圈、线圈之间发生刮擦造成汽车行驶时传感器工作失效,以及轮毂轴承单元产品的进一步轻型化及小型化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的它具有一个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圆筒和圆筒端部的圆环,所述圆筒或圆环上设置有磁性体,所述磁性体具有若干对N磁极和S磁极,所述若干对N磁极和S磁极在与骨架同轴的圆柱面上或垂直于骨架轴线的圆周平面上交替均匀分布。本实用新型不再采用齿圈、磁圈、线圈、外罩的结构,而采用含有多对N磁极、S磁极的磁性体结构。在含有多对N磁极、S磁极的磁性体转动时,产生交变磁场的信号,该信号被传感器的探头拾取并产生感应电流的波形信号输送给ABS控制系统。由于探头和传感器信号发生装置的位置比较好控制,同时避免了齿圈和磁圈、线圈之间发生刮擦的问题,保证了 ABS传感器工作的可靠性。另外,骨架采用
优质冷轧薄钢板材料,通过精密的冷冲压模具冲压而成,骨架的圆筒内圆柱面将与轮毂轴承单元一个转动零件的外圆柱面相配合,从而达到固定并随之转动的目的。多对N磁极、S
3磁极排列在骨架上,并被磁性体覆盖,未被磁性体覆盖的骨架表面经过表面处理,以防止锈蚀。按照交变磁场的信号传向传感器的探头的方向,分为轴向和径向两种。当磁场信号传送方向为轴向时,N磁极和S磁极水平的、成对的、均匀分布的、整齐的排列在一个与轴向方向垂直的圆柱面上。当磁场信号传送方向为径向时,N磁极和S磁极成对的、均匀分布的、整齐的排列在一个以一根垂直于径向方向的直线为轴心线的圆周面上。N磁极、S磁极的个数为相同的偶数或奇数。由于磁性体、骨架的重量都比较轻,尺寸也比较薄,减轻了传感器的重量,縮小了传感器的体积,实现了轮毂轴承单元产品的进一步轻型化及小型化。[0005] 作为优选,所述磁性体由磁性橡胶材料制成。其中,磁性体采用磁性橡胶材料制成可便于磁性体在骨架上的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磁性体呈圆环状结构并设置于骨架的圆环端面上,所述磁性体的外圆周形成与骨架圆环的外圆相配的包边。 作为优选,所述磁性体呈圆筒状并设置在骨架圆筒的外壁上,所述磁性体的端部形成有与骨架的圆筒端部相配的内翻包边。 作为优选,所述磁性体呈杯状,磁性体的杯状圆壁与骨架的圆筒外壁配合,所述磁性体的杯状底部与骨架的圆环端面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若干对N磁极和S磁极在磁环的端面上交替均匀分布。[0010] 作为优选,所述若干对N磁极和S磁极在磁环的外圆周面上交替均匀分布。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的剖面示意图;[0012] 图2是图1结构中的磁极排列示意图; 图3是图l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和一个骨架式三唇密封圈组合使用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4结构中的磁极排列示意图; 图6是图4结构的一种变形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0018]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多磁极信号发生装置,磁性体2呈圆环状结构,磁性体2含有多对N磁极和S磁极并由磁性橡胶材料制成,骨架1包括圆筒和圆筒一端外翻的圆环,磁性体2覆盖在骨架1的圆环端面上,磁性体2的圆周上形成有与骨架圆环外圆相配的包边;如图2所示,多对N磁极和S磁极在一个与骨架圆筒轴线垂直的圆周平面上交替均匀分布;骨架1的圆筒内圆柱面与轮毂轴承单元一个转动的零件3的外圆柱面相配合,从而达到固定并随轮毂轴承单元的转动的零件3转动的目的。[0019] 当汽车行驶、车轮转动时,轮毂轴承单元的零件3就转动,这时固定在零件3上的带有多对N磁极、S磁极的磁性体2的骨架1也转动,产生交变磁场的信号,该磁场信号经轴向传送方向被车轮轮速传感器的探头拾取,并产生感应电流的波形信号输送给ABS控制系统。[0020]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它是由一个如图1所示的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多磁极信号发生装置和一个骨架式三唇密封圈5组合而成。骨架式三唇密封圈的圆环型骨架6也是采用优质冷轧薄钢板材料,通过精密的冷冲压模具冲压而成,圆环型骨架6的一个外圆柱面将与轮毂轴承单元一个不转动零件4的内孔圆柱面相配合,从而达到固定的目的;骨架式三唇密封圈5的三唇密封结构可以起到对外防尘防水、对内防止润滑脂漏出的良好密封作用。 和上例一样,当汽车行驶、车轮转动时,轮毂轴承单元的一个零件3就转动,这时固定在零件3上的带有多对N磁极和S磁极的磁性体2的骨架1也转动,产生交变磁场的信号,该磁场信号经轴向传送方向被车轮轮速传感器的探头拾取,并产生感应电流的波形信号输送给ABS控制系统。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的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多磁极信号发生装置,骨架l包括圆筒和圆筒一端外翻的圆环,磁性体2呈圆筒状结构,磁性体2覆盖在骨架1的圆筒的外圆柱面上,多对N磁极和S磁极的排列形式为如图5所示,多对N磁极和S磁极在与骨架圆筒同轴的圆柱面上均匀交替分布。骨架1的圆筒的内圆柱面与轮毂轴承单元一个转动的零件3的外圆柱面相配合,从而达到固定并随之转动的目的。当汽车行驶、车轮转动时,轮毂轴承单元的一个零件3就转动,这时固定在零件3上的带有多对N磁极和S磁极的磁性体2的骨架1也转动,产生交变磁场的信号,该磁场信号经径向传送方向被车轮轮速传感器的探头拾取,并产生感应电流的波形信号输送给ABS控制系统。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多磁极信号发生装置是上例的一种变形结构。磁性体2呈杯状结构,含有多对N磁极和S磁极的磁性体2的杯状结构圆周壁覆盖在圆环型骨架1的圆筒的外圆柱面上,磁性体2的杯状结构底部覆盖在骨架1的圆环端面上,多对N磁极和S磁极的排列形式为图5所示,多对N磁极和S磁极在与骨架圆筒同轴的圆周面上均匀交替分布。本例产生交变磁场信号及该磁场信号传送被车轮轮速传感器的探头拾取,并产生感应电流的波形信号输送给ABS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上例完全相同。
权利要求一种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生装置,它具有一个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圆筒和圆筒端部的圆环,所述圆筒或圆环上设置有磁性体,所述磁性体具有若干对N磁极和S磁极,所述若干对N磁极和S磁极在与骨架同轴的圆柱面上或垂直于骨架轴线的圆周平面上交替均匀分布。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 体由磁性橡胶材料制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磁性体呈圆环状结构并设置于骨架的圆环端面上,所述磁性体的外圆周形成与骨架圆环的 外圆相配的包边。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磁性体呈圆筒状结构并设置在骨架圆筒的外壁上,所述磁性体的端部形成有与骨架的圆筒 端部相配的内翻包边。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磁性体呈杯状,所述磁性体的杯状圆壁与骨架的圆筒外壁配合,所述磁性体的杯状底部与 骨架的圆环端面配合。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若干对N磁极和S磁极在磁环的端面上交替均匀分布。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ABS车轮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若干对N磁极和S磁极在磁环的外圆周面上交替均匀分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轿车轮毂轴承单元集成的ABS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生装置的改良。该装置在骨架上设置有磁性橡胶材料制成的磁性体,磁性体具有若干对N磁极和S磁极,这些N磁极和S磁极在骨架的圆筒或圆环面上交替均匀分布,骨架固定在轮毂轴承单元一个转动零件上。车辆行驶时,磁性体转动产生交变磁场的信号,信号传向传感器探头的方向分为轴向和径向两种,信号被传感器的探头拾取即产生感应电流的波形信号输送给ABS控制系统。由于探头和信号发生装置的位置较好控制,保证了传感器工作的可靠性。采用骨架、磁性体结构也有利于轮毂轴承单元产品的轻型化及小型化。
文档编号G01P3/42GK201514414SQ20092019040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8日
发明者吴守明 申请人:浙江新昌振新密封件有限公司